摘要:这种焦虑并非个例,从爱荷华州到明尼苏达州,美国中西部的豆农们正集体面临 “丰收无市” 的窘境,而这一切的根源,在于大豆这一看似普通的农作物,已成为精准牵制特朗普的关键筹码。
编辑:欣阅
今年9月美国的伊利诺伊州,成片的大豆田已泛起成熟的金黄,种了三十年地的蒂姆・麦克斯韦却丝毫没有丰收的喜悦。
他站在田埂上看着联合收割机驶过,手机里不断弹出的市场行情让眉头越皱越紧——距离大豆收获季仅剩几周,往年早已敲定的中国订单,今年却一份都没有。
这种焦虑并非个例,从爱荷华州到明尼苏达州,美国中西部的豆农们正集体面临 “丰收无市” 的窘境,而这一切的根源,在于大豆这一看似普通的农作物,已成为精准牵制特朗普的关键筹码。
大豆对特朗普的牵制力,首先源于美国农业对中国市场的深度依赖。作为全球最大的大豆进口国,中国市场长期占据美国大豆出口的核心地位,巅峰时期的2016年,美国大豆在中国市场的份额曾达到 40%。
这种依赖关系并非偶然,美国大豆产量常年占全球总产量的35%左右,而国内消费仅能消化一半,剩余产能高度依赖出口,中国每年的采购量曾稳定支撑着美国近三分之一的大豆出口额。
特朗普在第一个任期内发起关税战后,这种平衡被彻底打破,中国对美大豆采购量持续波动,到2024年,美国大豆在中国市场的份额已缩水至20%,近乎腰斩的份额背后,是美国豆农实实在在的收入下滑。
关税政策引发的连锁反应,让大豆成为刺向特朗普农业政策的利刃。2025年4月,特朗普政府宣布新一轮 “对等关税” 后,中国对美国农产品的订单整体锐减,大豆首当其冲成为受冲击最严重的品类。
数据显示,2024年同期,中国买家早已预定了约1300万吨美国大豆并陆续发货,而2025年直到9月中旬,仍无任何一船美国大豆的采购协议敲定。
芝加哥农业资源公司的预测更显严峻:若中国在11月中旬前依然拒绝采购,美国大豆今年对华销售损失总量可能高达1400万至1600万吨,这意味着数以十亿计的收入蒸发,对于利润率本就微薄的农业而言,无疑是致命打击。
大豆产业的困境直接蔓延至特朗普的核心票仓,动摇其政治根基。美国中西部的农业州向来是特朗普的 “铁票区”,爱荷华州、俄亥俄州等关键摇摆州的农民选票,曾两次将他送入白宫。
但关税战带来的损失让这份支持开始松动,爱荷华州豆农协会的调查显示,2024年该州有62%的豆农对特朗普的农业政策表示不满,较2020年上升了28个百分点。
更具冲击力的是农业领域的破产潮,彭博社2025年7月的数据显示,美国农业小企业的破产申请数量已升至五年来最高点,许多经营了几代人的农场因资金链断裂被迫关闭。
这些曾坚定支持特朗普的农民,如今在公开场合直言 “是时候降低关税了”,票仓的动摇让大豆这张牌的政治分量愈发凸显。
中国市场的替代选择,让大豆筹码的威力持续放大。面对美国大豆的关税壁垒,中国并未陷入被动,而是迅速调整供应链,将采购重心转向南美国家。
2024年,中国从巴西进口大豆7465万吨,同比增长6.7%,占全年进口总量的七成以上,巴西已彻底取代美国成为中国最大的大豆供应国。
阿根廷也趁机扩大出口,2025年上半年对华大豆出口量同比增长12%,南美国家凭借地理区位与价格优势,构建起稳定的替代供应体系。
除了更换供应商,中国还通过技术手段降低依赖,农业部门推广的饲料配方优化技术,将豆粕在饲料中的添加比例从20%降至15%,同时扩大国内大豆种植面积,2025年东北大豆主产区的产量预计增长 8%,多重举措让美国大豆的不可替代性持续削弱。
特朗普政府试图挽救的努力收效甚微,进一步凸显了大豆筹码的有效性。为缓解农业压力,美国农业部已连续三年组织种植户和出口商组团访华 “求订单”,2025年的第三次访华之行更是派出了史上规模最大的代表团,但中国市场的采购意向始终低迷。
特朗普政府推出的农业补贴政策同样未能治本,2024年发放的120亿美元补贴,仅能覆盖豆农因价格下跌造成损失的三分之一,且补贴发放存在延迟与不均问题,爱荷华州的小农户平均仅获得8000美元补贴,远不足以弥补订单流失的损失。
美国大豆协会主席、肯塔基州豆农拉格兰直言,国内和国际其他市场的需求根本无法弥补中国购买量下降带来的缺口,美国农作物价格因此持续走低,形成 “丰收越盛,亏损越重” 的怪圈。
大豆背后的产业链联动效应,让这张牌的影响超越了农业本身。美国大豆产业并非孤立存在,从种植、仓储到运输、加工,整个产业链涉及超过60万个就业岗位,其中伊利诺伊州、艾奥瓦州等农业大州的农机制造、粮食仓储企业,均高度依赖大豆产业的景气度。
2025年上半年,美国最大的大豆压榨企业ADM公司宣布关闭两家位于中西部的加工厂,理由是原料供应不稳定且成本高企,直接导致近2000人失业。
这种产业链的连锁反应,让大豆议题从农业问题升级为区域经济问题,中西部各州的议员开始公开施压特朗普政府,要求重启对华农产品贸易谈判,政治压力的传导让大豆筹码的牵制力愈发清晰。
全球市场对美国大豆信任度的下降,更让这张牌具备了长期影响。关税政策带来的不确定性,让国际买家对美国大豆的依赖度持续降低,除中国外,欧盟、日本等传统买家也开始增加南美大豆的采购比例。
2025年上半年,欧盟从美国进口的大豆数量同比下降15%,而从巴西的进口量增长了9%。这种信任度的流失并非短期可以修复,即便特朗普政府未来取消关税,美国大豆也需要重新争夺市场份额,而南美国家与中国已建立起长期的供货协议与物流体系,美国大豆想要重返巅峰难度极大。
康奈尔大学农业经济学家克里斯托弗・沃尔指出,中国市场的采购动向举足轻重,关税带来的剧烈波动,已让美国农民的处境陷入长期艰难。
从市场依赖到票仓影响,从产业链联动到全球信任度下滑,大豆这张牌的威力体现在多个维度的精准打击。2025年9月,美国大豆协会发出的警告或许最能说明问题:“秋天日益临近,我们却仍未与中国就大豆敲定采购协议,这将对美国豆农造成严重冲击。”
而这种冲击,最终都会转化为对特朗普政府的政治与经济压力。对于特朗普而言,大豆背后连接的不仅是数千万吨农作物,更是中西部关键的选票与庞大的产业链利益,当中国市场的订单迟迟不到,这张看似普通的农作物牌,便成了难以应对的牵制力量。
在国际贸易的博弈中,大豆用最朴素的方式证明,谁掌握了市场的主动权,谁就拥有了谈判的筹码。
来源:怎么回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