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刚刚过去的2025年暑假,在湘乡市中沙镇再度掀起一场青春与乡土的“双向奔赴”,20余名长沙等地的在校大学生发挥专业所长,投身志愿服务、文旅宣传、村务实践三大板块,以实际行动助力乡村振兴。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9月24日讯(通讯员 文在渊)刚刚过去的2025年暑假,在湘乡市中沙镇再度掀起一场青春与乡土的“双向奔赴”,20余名长沙等地的在校大学生发挥专业所长,投身志愿服务、文旅宣传、村务实践三大板块,以实际行动助力乡村振兴。
返乡大学生进行红色宣讲。均为通讯员 文在渊 供图
这场由湖南师范大学毕业生闻小康牵头发起的“沙砾计划”已经是今年第二次开展这样的活动。2023年,闻小康从湖南师范大学毕业,作为一名选调生来到湘潭市湘乡市中沙镇工作。2025年1月,他牵头发起“沙砾计划”,发掘本土青年人才、链接长沙高校资源,服务乡村振兴。截至目前,“沙砾计划”共开办两期,累计吸引27名中沙镇籍在校大学生参与到返家乡社会实践中。
以志愿服务为纽带,用温暖织密乡土关怀网
“沙砾计划”始终将志愿服务作为连接青年与家乡的核心纽带,聚焦乡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让青春力量扎根民生一线。针对偏远乡镇青少年兴趣教育资源匮乏的痛点,“沙砾计划”精准开设公益书法班与篮球班,邀请专业功底扎实的返乡大学生开展教学,让山间校园里既有笔墨纸砚的书香,又有奔跑跳跃的活力。
大学生们在敬老院为老人试衣服。
同时,“沙砾计划”联合长沙高校发起“物焕新生、情暖乡村”公益募捐活动,广泛收集毕业生闲置的衣物、书籍、生活用品等物资,集中运回中沙镇后,送到五保老人、留守儿童等困难群体手中。大学生们走进镇敬老院,为老人试穿新衣、闲话家常,精心策划“夕阳演唱会”,用欢快的歌声与热情的互动驱散老人们的孤独。
以文化传播为抓手,用创意擦亮乡村特色名片
依托中沙镇“红军将领黄公略故乡”的红色底蕴与特色产业优势,“沙砾计划”引导返乡大学生化身文化传播使者。在红色文化传承上,“沙砾计划”组织大学生走访村内老党员、老干部,系统收集整理黄公略将军的革命事迹、战斗故事,将史料转化为生动鲜活的内容,精心制作“青春视角下的英雄故事”系列微党课,走进青年夜校、村部讲堂开展宣讲,让红色基因以更贴近年轻人的方式代代相传。
书法班正在教学。
在特色产业推广上,“沙砾计划”聚焦本土特产梅龙竹荪,组织具备新媒体运营、设计专业技能的大学生,拍摄竹荪生长过程、烹饪食用等主题的宣传短视频,在短视频平台广泛传播;同时,结合市场审美与消费需求,对竹荪外包装进行重新设计,全面提升产品颜值与市场辨识度。通过“内容宣传+包装升级”双管齐下,梅龙竹荪的知名度与市场认可度显著提升,销量较此前实现大幅增长,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注入了持续活力 。
以村务实践为课堂,用实干厚植青年乡土情怀
为帮助返乡大学生真正走进乡村、读懂乡村,“沙砾计划”专门搭建村务实践体验平台,安排大学生到村部跟班学习,跟随村干部开展日常工作:一同入户走访,倾听村民在医疗、教育、养老等方面的诉求;参与矛盾调解,学习用接地气的方式化解邻里纠纷、家庭矛盾;协助办理民生事务,耐心帮老年人拍摄养老认证照片,细致解答医保报销、补贴申领等政策问题。
篮球班合影。
一段时间的实践下来,大学生们深刻体会到“基层工作无小事”——一本小小的台账,记录的是村民的衣食住行;一次简单的解答,关乎的是群众的切身利益。这种贴近实际的村务实践,让青年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不仅掌握了基层工作方法,更在心中厚植了扎根家乡、服务家乡的真挚情怀 。
“只要有舞台,每一颗沙砾都可以闪闪发光。大学生们是一群有情怀,有理想、敢担当的青年人,他们用知识与热情为中沙镇的发展注入了青春动能,也让聚沙成塔的效应逐步显现。”闻小康说。未来,他将继续优化“沙砾计划”,加强与长沙高校的联系,为乡镇争取更多资源;同时进一步拓宽青年参与乡村建设的渠道,完善青年人才培养、激励机制,吸引更多在外青年返乡、留乡。
本文来自【长沙晚报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