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提到史前文明,多数人只知仰韶彩陶。但在5000年前的中国大地上,一场更震撼的“文明扩张”正在上演——发源于山东的龙山文化,以势不可挡的势头向外扩散,不仅覆盖黄河流域多省,连长江沿岸、内蒙古草原都留下了它的印记,彻底改写了早期华夏文明的版图。
提到史前文明,多数人只知仰韶彩陶。但在5000年前的中国大地上,一场更震撼的“文明扩张”正在上演——发源于山东的龙山文化,以势不可挡的势头向外扩散,不仅覆盖黄河流域多省,连长江沿岸、内蒙古草原都留下了它的印记,彻底改写了早期华夏文明的版图。
龙山文化的扩张,最先瞄准的就是仰韶文化的“大本营”河南。
在河南洛阳王湾遗址,考古人员发现了清晰的“文化叠压层”:下层还是仰韶文化的红陶、彩陶,上层却被龙山文化的黑陶、灰陶全面取代,连器物造型都从仰韶的尖底瓶,变成了龙山标志性的平底罐、三足鼎。更关键的是,河南登封王城岗遗址出土的龙山时期城墙,采用先进的“版筑夯土”技术,城址面积达30万平方米,这种大型城邑的建造技术,正是从山东龙山文化核心区传过来的。
河南登封王城岗遗址
短短几百年间,龙山文化就从山东一路向西,“接管”了河南大部分地区,把仰韶文化的影响压缩到了边缘地带,成为黄河中游的新“文明霸主”。
龙山文化的扩张力,远不止局限于黄河流域,连长江流域都成了它的“势力范围”。
在湖北石家河遗址(长江中游重要史前遗址),考古人员挖出了大量龙山风格的黑陶片,其中一件“磨光黑陶杯”,器型、纹饰和山东章丘城子崖遗址出土的几乎一模一样,甚至连制作时的“快轮拉坯”工艺都完全相同。而在长江下游的安徽薛家岗遗址,龙山文化的“绳纹灰陶鼎”“穿孔石刀”更是成了主流器物,原本的本地文化特征逐渐消失。
安徽薛家岗遗址“穿孔石刀”
这说明,龙山文化不是简单的“文化传播”,而是通过技术、器物甚至人群迁徙,深度影响了长江流域,让不同流域的文明开始朝着“同质化”方向发展,为后来华夏文明的“多元一体”埋下了伏笔。
谁也没想到,龙山文化的扩张极限,竟然到了干旱的内蒙古草原。
在内蒙古凉城老虎山遗址,考古人员发现了龙山文化特有的“袋足鬲”(一种三足炊器),这种器物原本是山东龙山文化的“专利”,却出现在了千里之外的草原地带。更令人意外的是,遗址中还出土了龙山风格的“磨制石斧”,制作工艺和山东龙山遗址的工具完全一致。
内蒙古凉城老虎山遗址
要知道,内蒙古草原与山东平原气候、环境差异极大,但龙山文化凭借先进的农业技术(如粟作种植)和手工业技术,还是在草原边缘扎下了根。这种跨生态区的扩张,不仅打破了人们对史前文明“地域局限”的认知,更证明龙山文化当时的影响力,已经达到了史前文明的顶峰。
来源:山海拾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