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早在宋元时期,画家就喜好绘制墨竹、墨梅,还常将松、竹、梅画在一起,称为“岁寒三友”。“元四家”之一的吴镇在“三友”之外又补画兰,作《四友图》。到了明神宗万历年间,集雅斋主人黄凤池舍松而引菊,辑成《梅竹兰菊四谱》。他在小引中写道:“文房清供,独取梅、竹、兰、菊四
花中四君子,是对梅、兰、竹、菊四种植物的统称。其由来与中国古代文人的审美观念和文化传承密切相关。
一、从“岁寒三友”到“四君子”
早在宋元时期,画家就喜好绘制墨竹、墨梅,还常将松、竹、梅画在一起,称为“岁寒三友”。“元四家”之一的吴镇在“三友”之外又补画兰,作《四友图》。到了明神宗万历年间,集雅斋主人黄凤池舍松而引菊,辑成《梅竹兰菊四谱》。他在小引中写道:“文房清供,独取梅、竹、兰、菊四君者无他,则以其幽芳逸致,偏能涤人之秽肠而澄莹其神骨”。后来其友陈继儒在这本画谱上题签“四君”,“四君子”之称开始慢慢传播。
“花中四君子”之称的定型,关键在于明代万历年间。集雅斋主人黄凤池编纂了《梅竹兰菊四谱》。他的友人、著名隐士文人陈继儒(号眉公)在为此谱题签时,欣然写下了“四君”二字 。这一提法,以其精炼和深刻的内涵,迅速被文人圈所接受和传播。直至清代《芥子园画谱》专列梅兰竹菊四谱刊行于世,四君子之说逐渐定型并深入人心。
二、为何是这四种植物?
将梅、兰、竹、菊视为高洁人格的象征,其传统远比这个名称本身悠久。梅、兰、竹、菊因其独特的形象逐渐与儒家文化中理想的“君子”品格——如坚毅、高洁、虚心、淡泊——相契合 。
1. 梅:在寒冬腊月、百花凋零时傲然绽放,不畏风雪。
象征意义:坚韧不拔、傲骨凌霜。梅花象征着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勇气和力量。
文化典故:王安石的诗句“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正是其精神的写照。它代表了一种高洁的志士形象。
2. 兰:多生长于幽深山谷,香气清幽淡雅,不为无人而不芳。
象征意义:谦谦君子、孤芳自赏。兰花象征着高洁、内敛、不随波逐流的品格。
文化典故:孔子曾赞誉兰花为“王者香”,将其与君子德行相联系。它代表了一种典雅的贤达形象。
3. 竹:竹节中空,象征谦虚;竹节笔直,象征气节;四季常青,经冬不凋。
象征意义:刚直不阿、虚心有节。竹象征着有骨气、有担当,同时又谦逊好学的品格。
文化典故:苏轼有云“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体现了文人对竹精神的向往。它代表了一种清高的雅士形象。
4. 菊:在秋末冬初、百花尽谢时盛开,傲霜独立。
象征意义:淡泊名利、傲然不屈。菊花象征着不趋炎附势、恬然自处的隐士风范。
文化典故: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使菊与隐逸文化紧密相连。它代表了一种隐逸的高人形象。
“花中四君子”的由来,是中国古代文人将自然物象人格化的典范。他们通过赞美这四种植物,来寄托和表达自己对理想人格的追求——即傲、幽、坚、淡的品格。这种文化意象深深地渗透在中国的诗词、绘画(尤其是文人画)、工艺美术等各个领域,成为中华文化独特的精神标识。
来源:野区小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