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走进城中区东大街社区,“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标语醒目而温暖。在这里,汉、回、撒拉、蒙古、藏等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相拥,在1300平方米的党群服务中心里共话家常,在非遗剪纸的红纸间传递深情,在夜市的烟火气中守望相助。东大街社区以“石榴籽家园”建
走进城中区东大街社区,“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标语醒目而温暖。在这里,汉、回、撒拉、蒙古、藏等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相拥,在1300平方米的党群服务中心里共话家常,在非遗剪纸的红纸间传递深情,在夜市的烟火气中守望相助。东大街社区以“石榴籽家园”建设为抓手,将文化传承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纽带,走出了一条各民族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和谐之路。
“石榴籽家园”:从空间互嵌到心灵相依的温暖港湾
“社区就是我们的大家庭,不管是哪个民族的事儿,都是大家的事儿。”这是东大街社区居民常挂在嘴边的话。作为多民族聚居的社区,3920户居民中涵盖多个民族,流动人员占比近三成。如何让各族群众从“住在一起”到“心聚一处”?社区党委以“石榴籽家园”建设为核心,构建起全方位的互嵌式社区环境。
在硬件上,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拓展至1300平方米,专门打造“石榴籽驿站”,集调解室、妇女儿童之家、阅览室于一体,配备共享工具、急救物资等便民设施。这里既是各族群众议事的“圆桌”,也是孩子课后学习的“课堂”,更是老人休闲聊天的“客厅”。回族居民马大姐常带着孙子来驿站看书,“汉族的张阿姨教孩子写毛笔字,藏族的格桑大姐分享酥油茶的做法,孩子们玩在一起,我们也处成了亲人。”
在服务上,社区依托“全科网格”机制,将党员、楼栋长、调解员等力量下沉到37个小区,形成“小事网格解、大事共商议”的治理模式。今年以来,网格力量已解决各族群众急难愁盼问题218件,从疏通回族群众家的下水道,到帮助藏族务工人员子女入学,从调解商铺租赁纠纷,到上门慰问蒙古族老人,点滴服务筑牢了信任的基石。社区党委书记说:“我们的网格不仅划分空间,更打通了心与心的距离,让‘有困难找社区’成为各族群众的共识。”
更具创新的是,社区将“党建红”延伸至经济活跃的大新街夜市,成立青海省首家夜市党支部,带动商户签订诚信经营承诺书80余份。“萤火虫”志愿服务队由各族商户组成,既维护夜市秩序,又为周边无人管理楼院清理卫生,还帮助游客解决高原反应等问题。夜市里的“便民服务站”延长至深夜11点,成为游客口中的“灯塔”。
文化传承:以非遗为桥,让共同体意识根植人心
“剪刀要沿着轮廓走,这石榴籽要剪得饱满,就像咱们各族群众的心,紧紧抱在一起。”在“纸韵传情剪非遗 石榴籽抱绘团结”活动现场,非遗剪纸老师姜老师的话引发共鸣。20余名各族居民围坐在一起,红纸在手中翻飞,最终化作一颗颗“民族团结石榴”。这是社区以文化传承促进情感交融的生动缩影。
东大街社区深知,文化认同是最深层的认同。社区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凝聚人心的“粘合剂”,创新形式让各族群众在体验中感悟“四个与共”的内涵。红色快板宣讲队就是典型代表,队员们将党的民族政策、反诈知识编成快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走进楼院,18场宣讲吸引百余人参与。“快板一打响,政策入心房,各族齐奋进,日子更兴旺”——这段朗朗上口的唱词,道出了文化传播的力量。
在传统节日里,社区更注重“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春节组织各族居民写春联、剪窗花,回族群众教大家炸油香;端午开展“粽情祈福”活动,藏族同胞带来糌粑粽子分享。截至目前,“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已举办28场,各族群众在包粽子、做月饼、下面片、跳锅庄中,既守住了本民族的文化根脉,也感受着中华文化的多元一体。
社区还通过“最美家庭”“五星文明户”评选,让“注重家风、邻里互助”的理念走进每家每户,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社区延伸至家庭。
同心向未来:让“石榴籽”精神在创新中延续
从“石榴籽驿站”的日常互动,到夜市里的互助帮扶;从非遗剪纸的指尖温度,到快板宣讲的朗朗声韵,东大街社区的实践证明,民族团结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体现在每一次微笑、每一次援手、每一次共享中。社区党委书记说:“我们要做的,就是让各族群众在共居共学、共建共享中,真正把这里当成自己的家。”
如今的东大街社区,“石榴籽家园”不仅是一个称呼,更是融入日常的生活方式。在这里,各族群众共跳一支锅庄,共话一场家常,共守一份团结,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如春雨般浸润人心,在西宁的街巷间绽放出最美的文明之花。
来源:幸福中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