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古往今来的人如同流水一般匆匆逝去,只有天上的明月,始终如一地照耀着每一个人。张若虚的“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同样的道理,李白将明月长在而人生短暂之意渲染得淋漓尽致。
01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唐·李白《把酒问月·故人贾淳令予问之》
古往今来的人如同流水一般匆匆逝去,只有天上的明月,始终如一地照耀着每一个人。张若虚的“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同样的道理,李白将明月长在而人生短暂之意渲染得淋漓尽致。
02
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
——唐·李商隐《北青萝》
大千世界不过微尘聚合,人间的爱恨情仇又何须紧紧抓住不放呢。李商隐借佛家视角,道出超脱世俗执念的智慧。王维晚年诗云:“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生命渺小如尘,却可因心灵的开放而自在。如果能放下爱憎,便能如清风过耳,不为烦忧所困。
03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宋·王安石《题张司业诗》
表面平淡无奇的事物,往往藏着极不寻常的底蕴,那些看似轻松成就的背后,其实浸透了无数艰辛。苏轼曾说:“非艰苦无以成大事”,任何辉煌的成果,都离不开默默耕耘。就像种田人春播秋收,外人只见到丰收的喜悦,却不知其中有多少汗水与坚持。
04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唐·杜荀鹤《小松》
小松树未长成时,无人看得出它将来能高耸入云,直到它参天而立,人们才纷纷赞叹它的高大。韩愈在《马说》中感叹:“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真正的人才或潜力,往往在未显之时被忽视。要有眼光去发现他人的可能,也要有耐心等待自己的成长。
05
看尽人间兴废事,不曾富贵不曾穷。
——宋 · 陆游《一壶歌》
纵览历史兴衰、朝代更迭,便会明白富贵贫贱都是过眼云烟。陆游晚年淡泊,不再为得失所动。陶渊明辞官归隐,“环堵萧然,不蔽风日”,却依然自在从容。人生真正的安稳,来自内心的满足,而不是外物的堆积。
06
日出扶桑一丈高,人间万事细如毛。
——唐·刘叉《偶书》
太阳从东方升起,光芒万丈,而人间的纷扰琐事相比之下,细小如毛。刘叉以宏大的自然景象对比人世琐碎,传递出豁达的境界。李白登高而呼:“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当我们站得高一点,就会发现许多烦恼根本不值一提。
07
世事短如春梦,人情薄似秋云。
——宋·朱敦儒《西江月·世事短如春梦》
世间之事短暂得像一场春梦,醒来无痕;人情冷暖淡薄得像秋日的云,飘散无定。朱敦儒看透世相,发出感慨。白居易也曾写:“平生知心者,屈指能几人?”知音难得,世事无常,所以不必对人情寄望太深,而是要学会自足自乐。
08
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
——宋·苏麟《断句》
靠近水边的楼台先照到月光,朝向阳光的花木更容易焕发生机。这句话比喻身处优势环境的人更容易得到机会。但它也提醒我们,位置决定视野,选择大于努力。孟母三迁,就是为了给孩子更好的成长环境。人生中,主动靠近光明与积极的事物,才能更快成长。
09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唐·王之涣《登鹳雀楼》
要想看得更远,就要再登高一层。王之涣以登楼为喻,讲出不断进取的道理。杜甫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只有不断提升自己,才能突破局限,看见更广阔的世界。这不仅是空间的拓展,更是心境的升华。
10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宋·卢钺《雪梅》
梅花没有雪那么洁白,雪却没有梅花那份清香。卢钺通过对比,点出万物各有长短,不必比较高低。李白与杜甫诗风不同,却各自成家,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懂得欣赏差异,才能共存共美。
11
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宋·苏轼《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
心中存有浩然正气,便能感受到千里长风的畅快。苏轼在逆境中依然保持开阔胸怀。孟子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正气在胸,即使身处困顿,也能如坐春风,自在从容。
12
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
——两汉·佚名《生年不满百》
白天太短,夜晚太长,为什么不点起蜡烛继续游乐呢?这首诗劝人珍惜光阴,及时行乐。李白高歌:“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生命短暂,与其叹息时间不够,不如尽情活出光彩。
13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唐·李世民《赐萧瑀》
狂风之中才能看出哪些草坚韧不拔,动荡时代才能识别谁是真正的忠臣。李世民以此赞扬萧瑀的品格。真正的友谊与忠诚,不在平顺时显现,而在困难时见证。文天祥在狱中写下《正气歌》,正是这种精神的写照。
14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唐·虞世南《蝉》
蝉栖高处,鸣声自然远扬,并不是依靠秋风传送。虞世南借蝉喻人:真正的声望来自自身高度,而非外在助力。孔子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提升自己,才是根本。
15
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
——唐·罗隐《自遣》
今天有酒就今天痛快喝,明天的烦恼等明天再去面对。罗隐这句话不是放纵,而是对生活的坦然接受。李白饮酒放歌:“人生得意须尽欢”,也是一种释放压力的方式。适度放松,才能走得更远。
16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宋·岳飞《满江红·写怀》
不要虚度光阴,等到年轻头发白了,只能空自叹息。岳飞以激昂之语唤醒世人珍惜青春。汉乐府诗云:“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时间不回头,行动要趁早。
17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两汉·佚名《青青陵上柏》
人活在天地之中,匆匆而过,就像一位远行的客人,短暂停留后便要离开。这句诗以“远行客”比喻人生的短暂与漂泊。李白言“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生命不过是时空中的短暂寄居,何必执着于占有,看清这份短暂,反而能更珍惜当下,活出从容。
18
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
——宋·苏轼《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
所有事情到最后都像一场梦,算了罢,连蝴蝶面对过时的菊花都会发愁。苏轼以重阳节后的菊花比喻过时之物,点出执着于逝去之事的无益。李煜词中“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也是类似感悟。放下对结果的纠结,珍惜眼前真实的生活,才是智慧。
19
松树千年终是朽,槿花一日自为荣。
——唐·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五》
松树活千年最终也会腐朽,木槿花只开一天依然有自己的光彩。白居易借自然万物说明生命长短并非衡量价值的标准。庄子说:“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每个生命都有其独特的存在意义,不必羡慕他人,活出自己的灿烂就好。
20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宋 ·苏轼《题西林壁》
看不清庐山的全貌,是因为自己正处在山里面。苏轼以登山为喻,讲出“当局者迷”的普遍困境。有时我们需要跳出自己的位置,才能看清真相。王安石变法时曾说:“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站得高、离得远,反而更容易把握全局。
21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宋 · 陆游《游山西村》
山峦重叠水流曲折,好像没有路可走了,忽然看见柳色深绿、花色明艳,又出现一个村庄。陆游这句诗成为绝处逢生的经典比喻。陶渊明写《桃花源记》,渔人也是穿过狭窄山洞才发现世外桃源。人生在困顿中坚持走下去,往往会有转机。
22
世事浮云何足问,不如高卧且加餐。
——唐·王维《酌酒与裴迪》
世间事如浮云一样变幻不定,不值得过多追问,不如躺下来好好吃饭。王维在仕途起伏后选择超然物外。正所谓“饥来吃饭困来眠”,简单生活里藏着深刻的满足。把心放宽,照顾好自己,比追逐虚浮之物更实在。
23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南北朝·鲍照《拟行路难·其四》
人生自有命运安排,怎么能边走边叹息、坐着发愁呢?鲍照以反问表达对忧愁的摒弃。李白饮酒高歌:“人生达命岂暇愁,且饮美酒登高楼。”接受命运的无常,但不被愁苦压倒,这是一种勇敢。
24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唐·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三》
检验玉石要烧满三天,辨认木材需要等待七年。白居易以此说明真正的人或事物,必须经过时间考验。孔子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不要急于判断,岁月会给出最真实的答案。
25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唐·佚名《金缕衣》
花开时可以折就折,不要等到花落了只能折空枝。这首诗劝人珍惜青春与机会。杜秋娘唱此曲时,正是提醒人把握当下。李白说:“人生得意须尽欢”,不是放纵,而是对生命热忱的响应。
26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宋·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古人做学问不遗余力,年轻时努力到老才能有所成就。陆游告诫儿子:学问需要积累。荀子《劝学》中“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也是强调坚持的意义。成功从来不是偶然,而是长期耕耘的结果。
27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两汉·佚名《生年不满百》
人活不到一百岁,却常常为千年之事忧虑。这首诗点出人类焦虑的荒谬。李白嘲笑:“杞国无事忧天倾”,许多烦恼其实没有必要。放下过度思虑,珍惜有限的生命,才是明智之举。
28
因过竹院逢僧话,偷得浮生半日闲。
——唐·李涉《题鹤林寺僧舍》
路过竹院和僧人闲聊,在忙碌生活中偷来半日清闲。李涉这句诗成了现代人向往的“慢生活”写照。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也是在喧嚣中寻找宁静。偶尔停下脚步,让心灵透气,才能走得更远。
29
且趁闲身未老,尽放我、些子疏狂。
——宋·苏轼《满庭芳·蜗角虚名》
趁着身体还未老去,暂且让我放纵一下那份不拘小节的狂态。苏轼在宦海沉浮后依然保持洒脱。刘禹锡“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年龄不是束缚,心态年轻,生命就一直有光彩。
30
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
——唐·刘禹锡《竹枝词九首》
常常感慨人心不如水,水要遇险才起波澜,人心却在平地上也能生出风波。刘禹锡借三峡水险对比人心的难测。白居易说:“行路难,不在水,不在山,只在人情反覆间。”了解人心的复杂,能让我们更懂得保护自己。
31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唐·罗隐《筹笔驿》
时机到来时,天地万物都协助你,运气离去后,英雄也身不由己。罗隐写诸葛亮北伐不成,感慨命运的力量。曹操、刘备都是时代造就,时势不在,再大的才能也难以施展。这让我们学会在顺境中感恩,在逆境中保持耐心。
32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宋 ·苏轼《和董传留别》
即使穿着粗布衣服,只要胸中有学问,气质自然不凡。苏轼赞美董传虽贫寒却精神丰盈。孔子表扬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真正的高贵来自内心的修养。
33
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
——宋·苏轼《西江月·平山堂》
不要说万事转头成空,其实还没转头时,一切都像梦一样虚幻。苏轼以更彻底的视角看破世间相。《金刚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不必等到失去才觉悟,活在当下但不执着,便是清醒。
来源:荔枝姑娘诗词赋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