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宜城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始终坚持把培育文明乡风作为“和美乡村”建设的有力举措,创新开展各类主题移风易俗文明实践活动,全方位破除旧习、培育新风,让文明理念深度浸润人心,为全市精神文明建设与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力,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
近年来,宜城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始终坚持把培育文明乡风作为“和美乡村”建设的有力举措,创新开展各类主题移风易俗文明实践活动,全方位破除旧习、培育新风,让文明理念深度浸润人心,为全市精神文明建设与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力,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的美丽乡村文明新画卷正在楚都大地徐徐展开。
强化制度建设,让规矩“立”起来。从顶层设计入手,出台规章制度,为移风易俗工作划定“硬标尺”。明确将“完善村(社区)‘一约四会’”工作作为核心任务,要求各镇(街道)督促所辖村(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结合实际,将“婚事新办、丧事简办、余事不办”等移风易俗工作要求细化写入“村规民约”,从制度层面为群众减轻“人情负担”。通过规范的制度设计,让移风易俗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为后续工作开展奠定坚实基础,推动陈规陋习整治从“柔性倡导”向“刚性约束”转变。
强化宣传模式,让文明“活”起来。构建“线上+线下”立体化宣传矩阵,全方位传递文明新风。线上充分发挥媒体平台传播优势,通过本地新闻网站、微信公众号、短视频平台、网络大V等渠道,常态化推送移风易俗政策解读、典型案例、文明倡议等内容,扩大宣传覆盖面,让文明声音传遍宜城城乡每一个角落。线下采取“站长讲+文艺演”的特色模式,组织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站长结合群众身边事例,常态化到所在村(社区)开展移风易俗政策宣讲3000余场。同时,编排《移风易俗树新风》《结婚不要彩礼钱》等文艺节目,通过小品、快板、歌舞等群众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让群众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转变旧俗观念,实现“寓教于乐”的宣传效果。
强化激励褒奖,让群众“动”起来。将移风易俗文明实践活动与“时间存折”积分体系深度融合,村民在践行“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参与文明祭祀、劝阻陈规陋习等活动时,可获得相应积分,积分可在“时间存折”中累积,用于兑换生活用品、服务时长等实惠奖励。年度积分超过500分以上的,由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予以物资兑换。这一机制打破了以往移风易俗“只靠劝”的单一模式,让践行文明新风的群众切实得到好处,有效引导村民从“被动参与”转向“主动作为”,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受益”的良好局面。
强化实践活动,让新风“树”起来。围绕“‘宜’风易俗‘城’就美好”文明实践项目目标,精心策划开展系列特色活动,让文明新风在实践活动中落地生根。一是举办了30场“新时代文明实践流动公益集市”示范活动,覆盖全市11个镇(街道),通过“组团式”服务将移风易俗政策宣传、文化惠民、民生服务等多元内容,输送到社区、乡村、企业、学校等城市的各个角落,让公益服务从“等群众上门”变为“送服务到家”,在传递温暖的同时,潜移默化地传递文明理念。二是倡导集体婚礼,通过全市举办集体婚礼形式,为新人打造简约而不失浪漫的婚礼仪式,大力推广“婚事新办”理念,减轻了婚礼筹备负担。三是开展“绿色追思・文明祭祀”活动,引导群众采用植树缅怀、鲜花祭祀、云端寄语等绿色环保方式缅怀先人,在弘扬慎终追远传统文化的同时,守护生态环境,建设幸福秀美宜城。四是结合传统节日,针对青少年群体开展文明餐桌创意手工、文明交通、趣味剪纸、扎破陈规陋习气球等趣味性主题活动,将文明理念融入节日氛围,从小培养青少年的文明意识,在潜移默化中涵养文明新风。
如今,宜城村民的“红白事账本”变薄了,负担减轻了,参与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更强了,致富奔小康干劲更足了,这些变化,正是文明实践的“果实”。下一步,宜城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将常态化开展各类主题移风易俗文明实践活动,进一步促进移风易俗工作落实落细落地,为宜城实现“千亿级、五十强、幸福城”奋斗目标贡献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力量!(通讯员杨邦元、汪丽、屈金凯)
来源:一点资讯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