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耳机卖到世界第一,深圳老板年入70亿,他的名字却很少有人知道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5 16:11 1

摘要:2023年和2024年,连续两年,韶音运动耳机出货量稳居全球第一,在亚马逊和Costco上被老外疯抢。

你敢相信吗?

一个小小的耳机,居然能撬动百亿市场,而来自深圳的韶音科技公司就创造了这样的奇迹。

你或许还没有听说过韶音这个品牌,但这款来自中国的运动耳机已经火到了国外。

2023年和2024年,连续两年,韶音运动耳机出货量稳居全球第一,在亚马逊和Costco上被老外疯抢。

它靠一副耳机年入70亿,海外市场占比超过70%。

然而它又不像华为、大疆那样频繁刷屏,为外界熟知,但却是中国硬科技出海的又一隐形冠军。

更牛的是,它不是低端走量,而是专门收割高端市场,定价对标苹果。

因为产品太惊艳,韶音横扫全球各大奖项,比大疆更早拿到《华尔街日报》年度科技创新奖,还和联想、三星一起登上CES科技创新奖。

而这一切,始于一个看似“冷门”的选择。

创始人陈皞,本来端着铁饭碗,但商业基因在体内蠢蠢欲动,他决定离开体制内,选择南下淘金。

跟着别人干?没劲;打工?没钱。

1994年,陈皞和校友齐心琢磨着选择了创业。

一开始他们选择了与自己专业搭边的印刷机械,但好景不长,传统行业重资产、技术空间小,两年后就草草地收场。

然而,失败并没有击垮他们。1997年,他们开始了二次创业。

当时传统消费类耳机盛行,但是这一次,他们并没有扎进主流消费红海,而是瞄准了声学赛道中的耳机细分市场。

正是他们这一次的选择,为韶音的开始明确了方向。他们确实也把对讲机捣鼓出来。

谁承想,找投资处处碰壁,日子都快过不下去了。陈皞不得不向做投行的校友陈迁借钱。

2004年,韶音靠着仅有25万的启动金,在深圳一个出租屋成立,两名员工,起步堪称简陋。

转机来自一封封电子邮件,其中有一个对讲机和耳机配件的经销商有意订购2000个耳机。

奈何,资金不足以完成交货订单,陈皞采用提前收预付款,借由经销商之手,这才让韶音喘过气来。

几年发展下来,韶音已站上代工领域的顶峰,全球市占率7%,但2007年的利润却陡然下滑。

这一危机促使陈皞思考转型,代工市场始终是“为他人做嫁衣”,而同样的技术若用于自家品牌,前景将不可限量。

就在危机爆发的时候,有一位经销商突然找到韶音,寻问他们能不能代工军用的一种叫骨传导的耳机。

与之前产品中的麦克风技术不同,这次走的是骨传导扬声器技术。


但这对韶音来说技术难不倒他们,也正是因为这一次的代工,让韶音看到了进军消费市场的希望。

一年不到,韶音,在环球资源创新设计奖中凭借首款军用骨传导耳机满载而归。

掌握了第一代骨传导技术之后,首款消费级骨传导耳机被韶音很快开发出来。

奈何技术受限,有线的骨传导耳机,并没有闯入大众视野。

但陈皞并没有打消直接进军消费市场的意愿,他带团队跑遍香港电子展、美国CES、德国CeBit,最终定下战略:以北美为起点,主打运动人群。


2011年,After Shokz 在纽约注册。同年末,第二款 Sportz 很快问世。

正是这款消费级骨传导运动耳机,让韶音打开了海外消费市场新局面。

韶音全新的骨传导运动耳机Shokz在2012年CES展会上大获赞誉。

不过,这也并不能弥补这款产品的缺点,可靠性差、按压寿命只有几千次、音量大频响窄、音质差。

韶音用五代技术迭代交出了答案。第三代扩频技术提升音质,却带来漏音,第四代产品降低漏音70%,第五代悬浮减震,再降50%,2015年的Bluez 2S已接近完美。

自此,韶音形成了两条消费级骨传导耳机产品线——有线和蓝牙耳机。


尽管第三代扩频技术带来了更好的音质,但我们注意到这款产品存在漏音问题。

这意味着您的通话和音乐内容可能会被身边的人听到,影响了使用隐私。

有线耳机 Sportz M3 和蓝牙耳机 Bluez 2问世不仅将漏音降低了70%,后者的频响范围进一步扩大到 20—20,000Hz,音质再次提升。


但极致,往往来自极端。

2016年元旦,黑龙江黑瞎子岛,气温-20℃。韶音团队在这里完成了一场半程马拉松。

这不是长跑爱好者的狂欢,而是一次生死攸关的产品测试。

镍钛合金在零下20℃的实验室里,软得像面条。弹性?消失了。尽管工程师们已经记录了超过3万次数据,每5℃一个梯度,但不够。

必须去真实世界。必须去冰天雪地里跑一场。

冰天雪地中,团队的工程师们轮流佩戴、跑步、记录——这已不再是产品测试,而是一场对信念的极限考验。

同年,Trekz Titanium发布,超弹性钛丝外包硅胶,变形也能回弹。一年后,Trekz Air将体积再缩40%,重量降至30克。

技术壁垒同步构筑。

全球累计3300+项专利,占据全球市场70%~80%的份。具体覆盖结构、材料、工艺,这几乎是不给同行留创新活路。

2021年,韶音一纸诉状,200起。有人说,连做横向评测都会被告。

截至目前,韶音已经有1408项开放式耳机发明专利,遥遥领先于其它品牌,甚至比第二三四名加起来还多,只要做开放式耳机,都绕不过他的专利。

但这就是商业世界的另一面:护城河,本来就是用专利砌成的。

高端切入,全球扩张。

从2011年CES首次亮相,到入驻Costco等3万家海外门店,韶音70%收入来自海外。

2020年,他们做对了一个关键决策。在中国市场,定位“专业运动耳机”,而不再是“骨传导耳机”。

数据显示,Shokz韶音在2022年的年收入超50亿元,这个数据几乎是在2022年收入的基础上翻了一番,更是2020年15亿元的约4倍。

并且到了2023年Shokz出货量达到约900万台,开放式耳机、运动式耳机分别出货520万台、435万台。两款耳机都一骑绝尘。

不得不说,2024年,Shokz拿下两项大奖实至名归。不仅成为专业运动耳机里唯一的行业影响力品牌,还成功进入中国出海品牌前十强。

从2007年到2024年,韶音科技用17年的时间甩掉了代工标签,走上了生产全场景消费产品的品牌之路。

随着全球开放式耳机(含骨传导耳机)市场的迅猛发展,众多行业巨头正积极关注并加速在该领域的战略布局。

据QYResearch预测,从2022年开始,一直到2028年,全球骨传导耳机市场将在这6年以23.5%的年复合增长率持续增长,最终会飙升至30亿美元。

开放耳机赛道激战正酣!小米、万魔、华为闻风而动:小米率先将骨传导价格打至千元以下,华为紧随其后发布耳夹式耳机。

竞争加剧,韶音反应提速。

从“几年一款”到“一年四款”,产品矩阵拓宽——2023年,OpenFit系列问世,采用定向声场技术,跳出骨传导传统,切入日常全场景。

他们请娱乐明星李现代言,而不再是运动员。策略变了,战场也更大了。

韶音的野心,早已不止于运动。

一位美国用户曾发来邮件:他失聪的小女儿戴上韶音耳机,第一次听见立体声。团队大受震动,从此坚定投入医疗听觉领域。

如今,他们推出全球唯一获CFDA认证的骨传导助听器,切入千亿级医疗市场。

与华为、小米合作开发智能穿戴;探索“耳机+健康监测”;甚至探索与脑机接口结合……耳机,会不会成为人体延伸的“声学器官”?

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它不仅能传达声音,更能监测心率、血氧,成为你身体中的“第六感”。

韶音,从代工到自主,从技术追赶到定义市场,走过的,是一条长期主义的硬科技之路。

而韶音的未来,或许才刚刚开始。

来源:鬼谷子思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