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忆往昔,一场场石油大会战气吞山河,誓把荒原变油海;一次次脱胎换骨的大变革,让发展脉动愈发强劲;一个个坚毅的身影扬帆海外,在世界版图中镌刻下中国印记……这些求索与跨越,皆印证着“我为祖国献石油”的铮铮誓言。
1950年至2025年,时光的长河奔腾不息,见证了一段波澜壮阔、荡气回肠的奋进征程,铸就了一部为祖国加油、为民族争气的壮丽史诗。
忆往昔,一场场石油大会战气吞山河,誓把荒原变油海;一次次脱胎换骨的大变革,让发展脉动愈发强劲;一个个坚毅的身影扬帆海外,在世界版图中镌刻下中国印记……这些求索与跨越,皆印证着“我为祖国献石油”的铮铮誓言。
看今朝,“三个1亿吨”格局巍然屹立,保障能源安全稳定供应的能力更强、成色更足;“第一动力”汇聚澎湃“新”潮,“油气热电氢”“炼化生精材”转型蹄疾步稳;“为人民幸福赋新能”的承诺重如泰山,石油大爱洒遍神州大地……新时代的石油答卷上,早已写满新的荣光。
历经风雨与荣耀交织的75年,我们立于新的历史起点,回望来路、叩问前程,既为铭记艰苦卓绝的峥嵘岁月,更为汲取奔向未来的磅礴力量。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在“双碳”目标的引领下,在科技革命的推动下……中国石油正发挥“顶梁柱”顶得住的关键作用,以矢志不渝的接续奋斗,回答时代之问,续写石油传奇!
溯源
与历史共振,中国石油聚焦国家所需竭尽所能,挺起能源报国的坚实脊梁
中国石油的发展历程,始终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回望峥嵘岁月,一个引人深思的命题自然浮现:中国的石油,究竟从哪里来?
答案,藏在一代代石油人踏遍山河的坚实足迹里。
从国家建设需要中走来,艰苦创业、征战荒原——
1949年,在革命胜利前夜的动荡时局中,玉门油矿作为重要工业基地,面临着被破坏的严峻考验。郭孟和等老一辈石油人自发投身护矿斗争,用忠诚与勇气守护着宝贵的石油资源。9月25日,玉门油矿宣告解放,完整地回到人民手中,为石油工业带来第一缕曙光。
短短几天后,天安门城楼上响起震撼世界的宣言声,一个新中国在欢呼中诞生。然而,彼时的新中国,一穷二白、百废待兴,对“工业血液”的需求尤为迫切,可现实令人揪心:当时,全国原油年产量仅12万吨,总共8台浅井钻机,石油厂矿处于属地分散管理状态……
在党和国家的焦急呼唤中,石油工业于艰难时刻迎来转折。1950年4月,第一次全国石油工业会议形成决议,在燃料工业部下设立石油管理总局。同年9月,石油管理总局开始规范运行,石油工业正式从分散走向集中。在石油管理总局的统一领导下,石油人紧跟新中国前进的脚步,毅然肩负起为新中国工业“输血”的历史使命。
从发现新中国第一个大油田克拉玛依油田,到建成新中国第一个天然石油基地玉门油田,再到开展新中国第一次石油大会战川中会战,在20世纪50年代,石油工业发展初见成效,但国内石油产品只能自给40%,形势依然严峻。为扭转局面,党中央作出“战略东移”的重大决策,松辽盆地则成为“战略东移”的主战场。
1959年9月26日,是一个被永远载入中国石油史册的日子。松基三井喜喷工业油流,大庆油田横空出世,把“贫油国”的帽子甩进了太平洋,石油工业由此翻开了新的一页。
随着党中央一声令下,1960年,石油人挥师北上,声势浩大的大庆会战由此展开。
荒原之上,寒风刺骨,设施稀缺。没有吊车,就人拉肩扛运钻机;供水不足,便破冰取水保开钻;井喷突发,更是用身体搅拌泥浆奋力压制……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石油人敢想敢干、战天斗地,喊出了“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等豪言壮语,铸就了以“爱国、创业、求实、奉献”为主要内涵的大庆精神铁人精神。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当新中国工业亟须凝聚起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强大力量时,这样的精神如同熊熊火炬,极大地振奋了石油人,更跨越行业界限,鼓舞了各条战线的职工群众,点燃了举国上下建设祖国的澎湃激情。
1963年底,得益于大庆油田的开发与建设,我国石油实现基本自给。此后的数年间,一场场石油大会战在大江南北打响,辽河油田、华北油田等一批大油田相继被发现,炼油与化工等业务进入蓬勃发展阶段,石油工业迅速崛起。这背后,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支撑与引领:陆相生油理论打破学术垄断,指导勘探实践;“五朵金花”技术成功研发应用,立下“汗马功劳”……
到了1978年,我国原油产量成功突破1亿吨大关,一举跻身世界第八大产油国。在国家发展的特殊时期,石油如同坚实的脊梁,托举机械制造业等产业发展,影响和改变了中国的工农业生产和城乡人民生活面貌,稳稳撑起了共和国的经济大厦。
保障中亚天然气管道平稳运行。
从改革开放大潮中走来,涅槃重生、向新图强——
同样在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华夏大地,共和国的经济开始腾飞。对石油工业而言,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机遇,更是一次“革故鼎新”的挑战。
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本身。当缺乏市场竞争、依赖国家计划的管理模式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浪潮时,石油工业怎么办?身处“破局求变”的关键路口,改革成为必然选择。
沿着时间的脉络,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历经石油管理总局、石油工业部、燃料化学工业部、石油化学工业部等多次变迁后,改革的道路愈发宽广:1981年,“1亿吨原油产量包干”政策落地,改变了过去石油勘探开发资金由国家统包的做法;1988年,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挂牌成立,由政府管理部门逐步过渡到具有法人资格的经济实体;1998年,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重组成立,有效地整合了资源,扩大了产业规模,优化了产业结构,提高了竞争能力……
改革伴随着阵痛,却也带来了新生,中国石油发展的内生动力愈发强劲。与此同时,开放也为中国石油拓宽了国际视野与发展空间。
目光投向蔚蓝的国土,在20世纪80年代,海洋石油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后第一个全方位对外开放的工业行业。通过引进外资和国外先进技术,石油工业在波涛汹涌的海面上建起一座座钻井平台,加速对海洋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开拓出互利共赢新局面。
海洋石油对外合作取得进展后,石油工业的开放格局向着更深、更广处延伸。从中标秘鲁塔拉拉油田,到中标苏丹1/2/4区项目,自1993年起,在“引进来”的基础上,中国石油积极“走出去”推动海外油气合作,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这一进程中,一批批石油人远赴海外“开疆拓土”,写下了同世界双向奔赴、相互成就的新篇章。
在苏丹1/2/4区项目中,有外国公司曾断言“把这个项目交给中国石油是一个错误的选择”,这话激发了时任项目课题负责人苏永地的斗志。面对复杂地质状况,他带领课题组迎难而上,在短时间内高质量完成三维地震解释工作,编制出5层精细构造图,前后提出部署的数口预探井口口出油,助力项目取得成功,不仅证明了中国石油的技术实力,也赢得了外方合作伙伴的高度认可。
多年来,中国石油拥抱改革开放,寻求变革图强之道,各业务链条协同并进,建立起上下游、内外贸、一体化的现代石油工业体系,规模实力显著增强。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在香港和纽约成功上市,迈出登陆国际资本市场的重要一步,并于2001年首次进入《财富》世界500强,中国石油品牌知名度、美誉度和国际影响力持续攀升。
蓬勃之势,锐不可当。坚持“稳定东部、发展西部”方针,长庆油田、塔里木油田等一批千万吨大油气田建成投产,兰州石化、大连石化等炼化基地迅速壮大,原油加工能力、乙烯产能持续提升,覆盖全国的油气骨干管网雏形初现,近2万座加油站遍布全国各地……一个个令人瞩目的成就,让世界为之惊叹,也推动中国石油成长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石油公司。
历史告诉我们,走得再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正是因为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在时代洪流中奋楫争先,中国石油才能以意气昂扬的姿态,跨越厚重的昨天,步入更为辉煌的今天。
履责
与当下同行,中国石油以实干实绩建功新时代,谱写更加绚烂的石油华章
跨越革命与建设的万里征程,搏击改革与开放的世纪浪潮,中国石油号巨轮在新时代劈波斩浪,将“能源的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里”等殷切嘱托化为夯实强国根基的强劲动能。
立足75年辉煌积淀,面向民族复兴伟大梦想,一个关键性问题回响在我们耳畔:今天的中国石油,正以何种担当书写厚重的时代答卷?
强基铸魂,以赤诚丹心诠释“先锋队”的政治本色——
万山磅礴,必有主峰。75年沧桑巨变证明了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党的领导是中国石油发展的根本所在。唯有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石油精神,推进党的领导融入公司治理体系,中国石油才能做党和国家最可信赖的依靠力量。
思想的明灯照亮航行方向。中国石油始终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部署,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等一系列党内集中学习教育,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进车间、进班组、进头脑,有效引领百万石油员工听党话、跟党走。
同时,中国石油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遵循,紧密结合企业实际,积极探索符合自身特点的学习路径。自2020年起,连续多年开展“转观念”系列主题教育活动,激励百万石油员工在高质量发展的火热实践中再立新功、再创佳绩,推动企业面貌焕然一新。
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涌现出1万余个示范党支部和优秀党支部,激活企业最基层组织细胞;创造性开展“互联网+党建”探索,通过铁人先锋平台将百万石油员工“一键连接”;推动基层党建“三基本”建设与“三基”工作有机融合优化升级……新时代,中国石油全面贯彻落实“两个一以贯之”重要要求,把“石油工人心向党”的共同心声,转化为一项项“我为祖国献石油”的生动实践。
用伟大精神凝聚奋进力量。连续举办8届石油精神论坛、3届“感动石油”人物评选活动,为石油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光芒培育丰厚沃土;206个石油精神教育基地、48个工业文化遗产成为石油精神薪火相传的生动见证与永恒丰碑;石油精神宣讲团饱含深情,让精神的火炬在基层一线与石油高校高擎……承载着石油工业辉煌记忆的石油精神正穿越风云,激励新时代能源战线攻坚克难、勇攀高峰。
这,是与党同心同向,为强国事业而奋斗的忠诚信念。
锐意进取,以拼搏之志扛起能源保供“顶梁柱”的责任担当——
国之命脉,能源为重。新时代以来,在“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的指引下,中国石油始终将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作为首要责任,以源源不断的工业血液澎湃国民经济脉动。
新坐标,不断标定保供新高度。这份担当,体现在中国石油国内油气产量分别占全国约1/2和2/3上,也融入在约占国内市场份额1/3的成品油和3/5的天然气供应中。支撑这份担当的,是大庆油田累计生产原油突破25亿吨,是长庆油田油气当量连续5年稳产6000万吨以上,是西南油气田建成我国西南地区首个年产400亿立方米的大气区……
新图景,持续绘就产业新面貌。在新旧动能加速转换的产业浪潮下,中国石油炼化业务转型升级深入推进。南海之畔崛起世界级炼厂广东石化,新材料产量连续3年保持50%快速增长;新能源开发利用能力占公司国内能源供应比例达7%,玉门油田、青海油田“追风逐日”绿能涌动,冀东油田、华北油田大力推进地热供暖项目……
新纪录,加速汇聚增长新动能。突破的底气源于由29个国家级研发平台和5大研究院构成的强大创新体系,以及一支以24名两院院士、230名集团及直属企业高层级专家、近7万名研发人员为主体的科技人才队伍。在此坚实依托下,深地塔科1井入地万米探寻“中国深度”,东方物探“两宽一高”技术引领全球物探革命,昆仑润滑为世界润滑行业贡献“中国标准”……
新起点,全力铺展发展新蓝图。墨策创新研究院锚定未来产业发展,信息化补强工程上线实施,3000亿参数昆仑大模型化身“行业大脑”,昆仑制造以“龙”系列装备书写中国智造新篇……
一系列跨越的背后,是高瞻远瞩的顶层设计。从2021年形成“创新、资源、市场、国际化、绿色低碳”五大发展战略,到2025年形成“人才强企、提质增效、低成本发展、文化引领、数智石油”五大战略举措,从2021年推动总部组织体系优化调整、组建四大子集团,到2023年宣布全面启动事业部制改革,实践充分证明,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世界科技前沿,中国石油所作出的超前谋划与科学部署,把准了时机与方向,承接了历史与未来。
卓越的经营业绩,是以布局之“先”赢得竞争之“机”的必然结果。在外部环境复杂多变的情况下,中国石油凭借与时俱进“转观念”、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积极发展新质生产力等强大引擎,实现了近3年经营业绩连创历史新高,走出了一条质效双升的非凡之路。
这,是与国同行同频,为经济命脉构筑的硬核支撑。
中国石油首座新形象标准综合能源站——崇礼北油氢合建站。
情系民生,以温暖力量坚守大国央企的为民情怀——
进入新时代,最深刻的变化在于人,最持久的动力源于人。中国石油将时代重任扛在肩头,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在履行社会责任中出真招、献真情。
危难关头,筑起冲不垮的精神堤坝。
今年年初,西藏日喀则市定日县突发地震。在西藏销售珠峰南加油站,站经理普布扎西带领7名员工,在零下20摄氏度的寒冬里,用冻僵的双手昼夜不息地为一辆辆救援车辆添足动力;热水壶中的水始终沸腾,随时为司机和撤离的群众准备着。
这样的担当绝非孤例:3年抗疫鏖战,中国石油用最短时间“跨界”建起口罩生产线;特大暴雨侵袭河南,中国石油驻豫企业与人民并肩作战,长庆油田、宝石机械等企业八方驰援……过去种种,有爬坡过坎之难、风急浪高之险、闯关夺隘之艰,亦有逆行出征之勇、雪中送炭之暖、众志成城之力。
振兴路上,踏响久久为功的铿锵足音。
十年“旭航”,为全国11个省区市近万名家庭经济困难的高中生点亮求学梦想;海拔3500米的川西高原上,从一粒青稞到一只藏绵羊,再到一座粮仓,“宝石花”开遍若尔盖,成为“产业帮扶”最生动的注脚;梁楠郁、于晨光、才仁吉藏等闪亮的名字汇集成一条中国石油扶贫干部的精神天际线……自参与扶贫工作以来,中国石油以近百亿元的帮扶资金投入,在广袤的祖国大地上撒播石油大爱,铺展乡村振兴的崭新画卷。
世界舞台,彰显一流企业的卓越担当。
2022年2月4日晚,当冬奥主火炬以“微火”点亮世界目光之时,在张家口赛区太子城火炬台,另一簇同样承载着绿色奥运梦想的火焰也尽情地舞动着。由中国石油自主研发生产的绿氢在此刻被点燃,这是冬奥近百年历史上首支绿氢火炬。
不管是助力北京冬奥会、成都世运会等国际赛事,还是举办7届中国石油国际合作论坛等重大活动,在一个个国际舞台上,中国石油始终以强烈的责任感与荣誉感挺身而出,提供稳定可靠的能源保障,做好各类服务工作,积极分享能源发展经验,搭建跨国合作桥梁,不断擦亮“中国名片”。
这,是与民同呼吸共命运,为点亮万家灯火而许下的庄重承诺。
无限的过去都以现在为归宿,无限的未来都以现在为渊源。中国石油正把对党的绝对忠诚、对国家的无限担当、对人民的深厚情怀,熔铸为能源强国的不息生机,谱写新时代的石油华章。
独山子石化塔里木60万吨/年乙烷制乙烯项目核心装置现场。
致远
与未来交融,中国石油重整行装再出发,迈向世界一流的壮阔征程
新的征程,新的进发。眺望前方,“十四五”收官在即,“十五五”即将启航,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中国石油重任在肩。
然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大国博弈愈演愈烈,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风起云涌,能源格局深刻调整……在日益增多的风险与挑战面前,中国石油没有任何理由骄傲自满、松劲歇脚,必须以“两个阶段、各三步走”的战略定力,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向着“建设基业长青的世界一流综合性国际能源与化工公司”目标阔步前行。
蓝图已经绘就,奋斗正当其时。面向未来,中国石油要以什么样的作为书写新篇?
聚创新之力,破技术之壁——
创新,是撬动发展的第一杠杆。
从自主研制全球首台12000米特深井自动化钻机,到陆相页岩油地质理论与勘探开发技术支撑页岩油革命;从技术驱动煤岩气开发驶入快车道,到国内首创气相法聚烯烃弹性体(POE)工艺技术实现量产,近年来,中国石油科技创新硕果累累、出彩出新。
面向未来,这份劲头更会持续迸发。中国石油将拿出“敢为天下先”的冲劲、“敢闯无人区”的闯劲,围绕万米超深层油气科学探索、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新材料新产品开发等领域深挖技术潜能、突破瓶颈制约,加快建设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能源与化工创新高地,助力“能源饭碗”装满“中国粮”。
此外,与数智技术深度融合,也是能源行业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经过25年集中统一的数智化建设,中国石油实现了从分散向集中、从集中向集成、从集成向共享的阶段性跨越。”中国石油数智研究院院长杨文军表示,“未来,中国石油将按照信息化补强、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发展三大工程,深化数据资源流通利用,规范高效发展平台经济,积极推进昆仑大模型能力跃升,协同建设大小模型,加速建设综合智能体,突破具身智能创新应用,探索低空经济应用,最终实现‘人机偕行、产业焕新、生态繁荣’。”
乘转型之势,赴绿色之约——
松嫩平原,吉林油田乾安45万千瓦风光发电项目正在加紧建设中,高耸的风机与连绵的光伏板构成老油田一道崭新的风景线;东部沿海,上海销售川朴路综合能源站的建设同样如火如荼,该站投用后,将为广大车主提供加油、加氢、充电等多元化能源服务……
这些鲜活的实践,精准勾勒出中国石油未来的能源发展新图景:既坚持长期主义,夯实传统油气主业,也抢抓机遇、向“新”而行,果断跃入绿色转型大潮,全力构建多能互补、清洁低碳的新型能源体系。
“我国一直是世界绿色发展的坚定行动派,未来发展新能源潜力大。大势所趋,中国石油要迎接更广阔的能源转型机遇,进一步扩大风光发电规模,稳步推进绿电制绿氢及绿氢替代应用,切实降低碳排放。”中国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能源战略研究所副所长高慧表示。
乘势而上,中国石油还将积极发展新兴产业、超前布局未来产业,不断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提升高质量发展的“含新量”“含绿量”,着力打造高质量发展的第二、第三增长曲线。
享开放之机,拓共赢之路——
我国的能源安全与全球能源安全密不可分。中国石油作为“走出去”的排头兵,不仅为端牢能源饭碗提供了坚实支撑,也为世界能源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澎湃动力:海外油气权益产量当量连续6年保持1亿吨以上,进一步完善五大油气合作区、四大油气运输通道、三大油气运营中心、五大服务保障业务的“5435”发展格局,境外资产规模、人员数量及综合实力位居我国跨国企业首位,国际化指数达23.95%……
在这个彼此依存、命运与共的时代,独行快,众行远。未来,全球能源合作必将朝着范围更广、程度更深的方向发展。与之相应,中国石油也将努力推动更高水平的互利共赢,深度参与全球能源治理,让“朋友圈”越来越大,让开放合作的路越走越宽。
“中国石油要由传统油气合作走向综合能源合作,在继续加大油气项目投资与运营的同时,加强氢能、新型储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合作,并发挥自身技术和管理优势,参与东道国能源基础设施建设与技术研发,推动技术成果在海外落地生根。”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国际碳中和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董秀成说。
攻改革之坚,固治理之本——
坚持深化改革、推进公司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必然要求,是确保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保障。展望未来,中国石油将坚决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以更高站位、更大力度、更实举措,推动市场化经营机制改革、三项制度改革、专业化重组整合等各项改革工作,向精益管理阶段迈进,不断提升治理效能,激发企业发展动力活力。
“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中国石油更需主动求变,进一步把党的领导和公司治理有机结合,加强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优化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以自身的确定性应对环境的不确定性。在改革方面,应根据不同企业的类型、规模和发展阶段,探索分类治理的路径,助力企业稳健发展。”清华大学中国现代国有企业研究院研究主任周丽莎说。
历史、当下与未来,在此刻交汇贯通。
栉风沐雨七十五载,中国石油始终是党和国家最可信赖的依靠力量;
能源报国七十五载,中国石油始终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战略基石;
奉献为民七十五载,中国石油始终是守护人民幸福生活的温暖薪火!
站在75年辉煌铸就的新起点上,我们深知,前路并非坦途,唯有奋斗方能致远;事业永无尽时,唯有进取方能长青。
胸怀梦想的远征,从来不惧千山万水、无畏千难万险。不忘昨天的筚路蓝缕,无愧今天的使命担当,不负明天的宏伟愿景,中国石油重整行装再出发,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接好新征程的接力棒,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埋头苦干、破浪前行。
我们的信念已汇聚成不可阻挡的洪流,我们的团结已凝聚成无坚不摧的力量!
山河为证,初心不改;未来已来,再创荣光!
来源:中国石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