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段跨越千年时空的文化对话,一次赓续历史文脉的精神接力,一场思想交流互鉴的学术盛宴。作为第36届关公文化旅游节重要内容之一,9月24日,关公文化主题讲论会在我市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多位专家学者与文化爱好者齐聚一堂,围绕“关公文化与民间信仰”这一主题,就关公文化
讲论会现场 记者 茹雅 摄
邢莉教授报告中
一段跨越千年时空的文化对话,一次赓续历史文脉的精神接力,一场思想交流互鉴的学术盛宴。作为第36届关公文化旅游节重要内容之一,9月24日,关公文化主题讲论会在我市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多位专家学者与文化爱好者齐聚一堂,围绕“关公文化与民间信仰”这一主题,就关公文化传承发展展开深度对话,为运城进一步擦亮关公文化这张亮丽名片注入新动能。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邢莉:
关公信俗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符号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邢莉作为主讲嘉宾,带来《关公信俗: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符号——兼谈关公信仰在山西、内蒙古等地的传播》报告,用深刻的解读,揭开了关公信俗跨越地域、促进多民族融合的精神密码。
邢莉介绍,中华五千年文明中创造了辉煌灿烂的考古文化、民俗信仰等,其中就包括2008年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公信俗。她先从4方面对解州关公信俗进行了深入讲解。
第一是历史的悠久性和原发性。作为关公故里,这里的关公信俗承载着深厚传统。《解州全志》《解梁关帝志》均记载了“四月初八”“六月二十四”等详细的祭祀时间,印证了当时社会各个阶层的参与性和广泛性,也与当今的祭祀活动形成呼应。关公从人成为中华民族精神图腾的伟大英雄,是什么样的环境造就的?这个原发性是不可动摇、不可更改的,正是其文化根基的核心。
第二是内涵的深厚性和崇高性。关公信俗源于民众对关公“忠义仁勇”精神品格的崇拜。“忠义仁勇”是中华民族最完美、最宝贵、最富于魅力的精神宝藏。作为关公信俗的关公信仰,一直具有“护国佑民”功能,囊括英雄崇拜、祖先崇拜、仁义爱人、诚信义气、和谐智慧等文化因子,这些因子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即自强不息、生生不已。在这样的关公信仰过程中,民族的忧患意识和自强自立意识,成就了一个民族最朴实、最深沉、最坚毅、最坦荡的心灵。
第三是传承的连续性和活态性。解州是关公信仰的根脉,关公信俗从这里开始、延续并一直存在,这也是其成为国家级非遗的关键。清《关帝圣迹图志全集》真实呈现了祭祀关公宏大场景和象征意义,既是积累传统的一种镜像,也为当今社会精神文明的建构提供了活态参照。人们对关公的崇拜与信任,其本质是一种超社会力量的圣人崇拜。对于当今精神文明建设而言,关公崇拜不只是一个人、一个神的崇拜,而是一种对社会不断前行力量的规范。
第四是传播的广泛性和深入性。信俗是人们在长时期生产生活中形成的一种约定俗成的传统理念,对某种民俗现象产生心理和行为认同。关公信俗随着人口流动、口耳相传,其传播力非常强,不仅有历史纵线的传播,更覆盖港澳台及海内外,成为一种获得各个阶层认同的公共文化。这亦说明,关公文化是非常优质的文化,只有高质的文化才能够体现中国人的精神文化。
邢莉还以内蒙古宁城三座店村关公庙、陕西榆林关帝庙为例,阐释了关公信仰在当代的传播。当地人将关公祭祀和关公崇拜,与农耕文化祈雨、春节等结合起来,恰是一种文化心理的认同,凸显了其背后的文化意象。关公信俗从解州起源,首先是因为山西人的传播。早在17世纪,晋商就将贸易带到了游牧地区。邢莉结合自己在内蒙古的田野实践,以晋商运输茶叶为例,介绍了晋商与内蒙古城市文化发展的关系。关公承载的精神品格,推动了草原文化与农耕文明的深度融合。
她说,神是由人制造的,人们把希望需求、理想智慧投射到关公身上,使关公身上体现了生生不息的精神,继而传播开来,成为全球华人共同的文化之根。
评议专家王志清、王帅:
办好一个会带火一座城
主旨报告结束后,两位专家学者对上述观点展开评议。
“田野调查不是纸上谈兵,而是用脚丈量、用心感受的过程。”重庆三峡学院文学院教授、三峡研究院院长王志清从田野调查的厚度、理论分析的深度、人文关怀的温度、学者责任的高度4个方面肯定了邢莉教授在讲论会上所阐述的观点。在他看来,关公信俗在山西、内蒙古等地的传播,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体现,印证了多民族融合。邢教授以学术的方式讲述关公文化与关公信俗的形成与跨区域传播,充分彰显了学者在文化传承与价值引领中的责任担当。
此次来到运城,王志清收获颇丰。接下来,他将结合地域特色,整合重庆当地的关公文化资源,并借鉴运城的成功经验,联动多方力量,形成传播合力,让关公文化传播得更远。最后,他也借“五行”——“首先得自己行”“有人说你行”“说你行的人行”“大家都说你行”“最后广行致远”,表达了对关公文化和运城的美好期许,希望有更多人来运城这座好运之城。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副研究员王帅,亦肯定了邢莉教授的观点。他用“5个结合”总结邢教授的讲座:以文献考证与田野调查夯实研究基础,用理论高度与实践深度提升研究厚度,借历史意义与现实价值明确研究方向,凭理性分析与感性体悟丰富研究维度,靠宏观论述与微观分析完善研究体系。
同时,他在邢教授讲座的基础上围绕“3个方向”展开了自己的思考与谈论:一是立足“祖地文化”,推动关公文化从运城走向世界,“办好一个会,带火一座城,推动关公文化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走向全世界”。二是紧扣“情感纽带”,让关公文化从历史连接现实,“关公文化是中国一体多元的典型代表,无论什么民族、何种地域,背后都是其所承载的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三是打造“文化符号”,助力关公文化从中国走向全球。他建议深入发掘关公文化内涵,可借鉴哪吒、悟空、钟馗等文化IP的成功经验,进一步推动关公文化走向全世界。
第三次参加关公文化旅游节和关公文化主题讲论会,王帅感慨万千。他表示,自己切身感觉到关公文化的凝聚力和号召力,感受到运城这座好运之城所承载的热情、勇敢与勤奋,更体会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生不息、蓬勃发展的魅力。相信在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以关公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会如长江、黄河一般奔流不息,走向全中国、全世界、全人类。
山西学者张世满、张卓洲:
让科技为中华文明发声
作为山西学者代表之一,山西大学教授、山西省关公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张世满,围绕关公文化形成的源流作了精彩发言。他以“一源四脉,洄互相激,汇成巨流”的源流框架,深入探讨关公文化在历史的形成与演变。“一源”即对关羽的历史记载,也即历史上的关公,作为关公文化的中心原点,关羽在中国人心中具有崇高的地位,是人们做人做事的楷模;“四脉”即关公文化形成过程中官方、宗教、文艺、民间四条发展线索,四者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最终融汇成内涵丰富的关公文化。
1800多年来,历经汉唐宋元明清等多个朝代的官方封赐,关羽从武将逐渐由侯而公而王而帝,儒释道三教也将其供奉为神圣;而在民间,老百姓对关公的信仰更早也更具有普世性,既是保平安、佑家庭的“关老爷”,也是行业保护神。而这种形象多来源于以评书、戏剧、小说为代表的文学艺术,从《三国志平话》到历代三国戏,再到文学作品《三国演义》,关公逐渐被塑造成一个完整且完美的英雄形象,流传至今。
他表示,关羽从武将演变为各阶层共尊共信的万能之人神,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关羽身上体现出的“忠义仁勇”的人格魅力,这是超越时代、超越人群、超越阶层、超越民族、超越国界的人类共同价值追求,具有无与伦比的普适性和普世性。历经1800多年形成的关公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我们继续传承发扬,充分发挥其对当代社会及未来世界的正向价值和影响。
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合作导师、山西省关公文化研究会理事张卓洲,以“关公文化大模型,让科技讲好中国故事”为题,结合自身研究项目,分享了数字时代关公文化全球化IP升级战略,解读其从地域信仰到全球文化符号的跃迁之路,提出通过数字化体验、年轻化转型、全球化传播三条路径实现突破。“忠义传千古、智慧启未来”,让科技为中华文明发声正是文化传承新机遇。年轻一代追求沉浸式体验,他以大模型应用场景-复活历史人物、虚拟壁画网上展厅、AI文保、数字非遗文化传播平台、关帝灵签数字化系统、关帝庙专属开报机等具体应用为例,指出文化强国与“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创新传播形式才能真正推动文化“走出去”。他说,构建关公文化传承共同体,需汇聚各界力量,共筑文化桥梁。掌握大模型话语权是文化出海的关键,可推动关公文化完成全球化跨越。
整场讲论会聚焦关公文化,学者们以小见大,让参会者既清晰了解关公文化与关公信仰的关系,又深刻理解其背后的文化价值和深刻意义——关公文化早已超越了地域界限,成为凝聚中华民族的重要精神符号。(王捷 薛丽娟 杨颖琦)
来源:山西新闻网运城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