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班社的祖师爷与敬神规矩仪式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5-16 22:49 3

摘要:“老郎神”究竟何许人也?不同地域,不同剧种,对此有不同说法:有的说,“老郎”是唐玄宗李隆基。皆因唐朝时,“梨园教坊”中演戏时,多才多艺的唐明皇也粉墨登场,经过装扮掩其本来面目。由于与伶臣同台演戏,不便有君臣之称,而又关乎体统,故此尊唐明皇为“老郎”。现在遗传下

​“神”在旧戏班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它在旧戏班中无所不在,可以说是旧戏班的一种精神支柱。

(一)祖师爷何许人也

“梨园行”的“祖师爷”,即“老郎神”,是旧戏班虔诚供奉的偶像。

“老郎神”究竟何许人也?不同地域,不同剧种,对此有不同说法:有的说,“老郎”是唐玄宗李隆基。皆因唐朝时,“梨园教坊”中演戏时,多才多艺的唐明皇也粉墨登场,经过装扮掩其本来面目。由于与伶臣同台演戏,不便有君臣之称,而又关乎体统,故此尊唐明皇为“老郎”。现在遗传下来的“唐帽”,人称为“老郎盔”,就是这个原因。此后,历代戏班的伶人因唐明皇以帝王的身份能屈尊于戏台上扮演戏文,所以就尊奉他为“老郎神”。

有的说,“老郎”是后唐庄宗。这位身逢五代乱世的皇帝,乃是沙陀国李克用之子,名叫李存勖,此人也精通音律,喜爱戏文,常亲自粉墨登场,优名为“李天下”,梨园界引以为荣,便立他为“梨园祖师”。有的剧种供的白面无须的神像,便是此人。

有的说,“老郎”是“翼宿星君”。据说这位“星君”,他是“主俳倡之乐”。有人考证“翼宿星君”即是“小儿星”,亦名“老郎星”,“郎”者,童也;“老”者,尊称之谓也,故其神像皆作白面儿童状,面带微须。

有的说,“老郎”是秦二世胡亥。胡亥治国虽无方,却嗜戏曲,提倡颇力,故早年秦腔班多供奉之。

有的说,“老郎”名叫“耿梦”。传说古时诸伶童从教师习歌舞,常见一小郎,极秀慧,为诸伶童引导。所以,旧戏班伶人讳言“梦”字,尤其在后台,言“梦”为“黄粱子”。

有的说,“老郎”是优孟。远在2500年前,孙叔敖衣冠以娱楚王,故“为俳优之祖”。

有的说,“老郎”是一只“老狼”。传说,唐玄宗在后宫集子弟设教坊。一日,与杨贵妃幸兴庆宫沉香亭,恰逢芍药初开,梨园子弟奏乐。唐明皇道:“赏名花,对妃子,焉用旧曲?”于是宣大学士李白进《清平调》三章,唐明皇即命诸乐工谱曲。然而,久久不能成佳调,玄宗很不高兴。

次日,玄宗步入梨园,忽闻一阵清歌宛转,他误以为是仙乐。循声往前行,看见一个红衣童子,头挽双髻,坐在桌上指挥诸弟子及乐工,按谱度曲。玄宗正欲上前询问童子从何而来?只见那童子一跃奔去。玄宗问众乐工,众人谁也不知童子是什么人。玄宗命人去追,追到假山之前,突然看见童子钻入洞中。玄宗命人吆喝他出来,半天也不见他回答。因传谕,将干柴堆在洞口放火焚烧,正忙乱间,猛见一只通身灰白的老狼跪在洞口,眼中流泪,对玄宗频频叩头,好似哀求怜悯之状。众人这才恍然大悟:原来那个红衣童子,就是这老狼的化身。玄宗再命诸子弟度曲而使乐工随和,竟与刚才所听到的一模一样.玄宗大喜,厚赐诸人。众弟子因感“老狼”指挥之德,遂奉为梨园祖师。

有的说,“老郎”是擅诗词、通音律的南唐后主李煜,即《珠帘寨》戏中的“大太保”。此神无须,皮黄班供奉。

有的说,“老郎”是明朝楚王中官郎……

凡此种种,莫衷一是,山西梆子班供奉的“祖师爷”是唐明皇,净面,三绺长髯。

​(二)祖师爷过圣诞

山西梆子班社为“祖师爷”过生日,比过大年还要重视。

每年农历四月二十三日是祖师爷的圣诞之日,所有戏班在这一天都要为祖师爷过生日。

按照沿袭下来的规矩,这笔开支由大家筹措。最少也要以台戏的“份子”作为“过生日”的活动经费。戏班向大伙摊派这笔捐款。捐钱时,一般没有人推辞。都说:“咱们梨园子弟,就是靠着他老人家吃饭。甭说一台,再多也愿意摊。”

过祖师圣诞有“大过”与“小过”之分。

“小过”。就是戏班找个大台口,承事老板头天就吩咐伙房为祖师爷蒸供,供品最少演五斤面的馒头。

到了正日子。戏班会体人员给祖师爷上香,大“角儿”上“把香”(100根),小“角儿”上”炷香”(三根香)。戏班内部要改养伙食、有酒,有肉,有菜。众人喝酒猜拳、大家尽兴热闹一番。既不吹也不打。不请外边的客人。这是“小过”。

“大过”,一般是好班子,生意兴隆,财源茂盛。要大张旗鼓的答谢祖师爷。

凡是“大过”都要占大庙,搭天棚、安炉立灶、杀猪宰羊,而且还要挂牌、送匾、做袍。

“写头”提前撒出请帖,请与戏班有关的客人来参加、如商人、票友、社首、衙役、汉子等。通过这种活动,拉关系、交朋友。到四月二十三那天,清晨八点左有,祭祀活动便开始了,由大伙房摆好供品,承事与掌班老板,都穿上袍袍褂褂,从后台请出“祖师爷”。

是由班主上“把香”,香由大衣箱点着交给班主,班主将香插于香炉之内,叩首作揖,朗声祈祷:“承祖师爷大慈大悲,保佑戏班一年到头,平平安安。事事如意!”

接着由承事,掌班老板,为祖师爷挂匾、换袍。

然后,主角几一个一个上前向祖师爷上“全香”。叩头祈祷,求祖师爷保佑嗓子洪亮,不闹毛病,身体康泰,不遭灾遇难……

再其次。戏班里的箱场底包,每个人都上“三炷香”,叩头作揖。上香时,根据自己的心愿,向“祖师爷”求保佑。

全戏班上罢香以后,接到戏班邀请的客人陆续前来贺喜。场面在门外吹吹打打,大放鞭炮。

有头脸的客人送来缎帐、帐子,一般是一丈四五宽,上绣“有承必应”之类的话,戏班吹吹打打把帐子迎进来。由承事老板来接,大衣箱为客人点着香。客人只为祖师爷上香,不叩头。被请来的客人。一般都要向戏班送礼,除了牌匾,帐子以外,还有钱,最少也得两三吊。

在“大过”的时候。一些江湖艺人或“杂巴行”的人,也来道喜。他们是为“打秋风”而来。乞丐打的竹板说上几句吉利话,瞎子拉上一段胡琴,戏报给他们吃点喝点,或者给点钱打发走。

这天全班人员人员大吃二喝,菜多酒多,还要请一些说书的,唱小曲的搞说唱。

这天是不唱戏的。

圣诞这天,早晨这顿饭多是拉面,取其“长长远远”之意。下午多是酒菜,让大伙吃饱喝足,这天是不唱戏的。

圣诞这天,还有一重要事项,就是年轻人拜师,有些名角儿收“过门徒弟”。徒弟要给师父叩头,行拜师仪式。

除了戏班领神,庙上也领神。庙上领神时间在七月初一。这天,庙首、乡约、里正戴上红缨帽、穿上大袍大褂,烧香上供献祭牲,均与戏班一样,不同的是祈祷词:“保佑本村无旱无涝,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领神是一件神圣、严肃的事,不得亵渎。民国3年(1914)、万全县安家堡领神,猪贵贱不拱土堆,姓李的一位区长,一怒之下,掏出手枪将猪打死了。碰巧这年下了雹子,打坏了稻田,百姓不答应,到张垣都统衙门告那李区长的状,在众怒难犯的情况下,只得罢了他的官。

(四)请神——请各庙的神前来看戏

山西梆子的习俗,大凡唱庙戏必先请神。不论给哪座庙的神道唱戏,都须将本地或附近诸庙的神道也请来一起观戏,否则,便是不敬。

请神,对庙上来说是一件极为重要而又严肃的事,丝毫不得马虎,否则,神道便会给亵渎者予以惩罚,带来灾难。

请神,在起日子头场戏开演之前进行,具体时间各地不等:有的村镇在清晨六七点钟请神;有的则在上午十点多钟进行。

戏班绝对不能耽误请神的时间,前一个台口在末日子最后一场戏即将唱完时,箱倌就把下一个台口请神所需之物准备停当,以免临时现找。

乡镇“请神”,仪式并不复杂,戏班一般派三个人参加,可以去主角儿,也可以去底包。请神的人不必化妆,一个戴纱帽,穿官衣,挂髯口;一个穿道袍,持拂尘,仙家装扮;一个戴盔头,穿道袍,出家人装扮。这三个人,有的打小锣,有的吹唢呐,有的念“请神歌”。

请神的队伍,由戏班这三个人打头,后面跟着当地社首、士绅,穿着马褂长袍,端着一盘盘供品及香烛纸表。供品为“四季供”,比如,五月供粽子,七月供时鲜果品,八月供月饼,十月供馓子。这些供品用完之后,社首便赏给戏班参加请神的人吃。

请神的队伍必须把本地和附近所有的庙都走到,连土地庙、五道庙也不能漏下。有的庙在山上或离村十来里地。也必须走着去,刮风下雨也不能误。

每到一个庙里,社首先摆供品、烧香、叩头。

戏班的请神人则吹起(三眼腔),并念“请神歌”。

请神的歌词不是固定的,有的沿袭旧制,有的是请神人自己信口现编。这些词每去一个庙换一段新的,不许重复。比如:

上香敬莲台,

花儿遍地开。

渔鼓三声响,

仙家出洞来。

又如:

远望南山一朵云,

上边造就莲花盆;

千人万马上不去,

单等吃斋行善人。

庙上对于请神是极为重视的,如果戏班误了请神,是要受罚的,最轻也要罚戏班给“神”白演一个本戏和一个轴戏。所以,请神人必须提前赶往下一个台口,只要小锣一敲,赶上请神,就不算误。

请神的人有赏钱,一般为一吊。不过,这赏钱不能全让他们三个人获得。分配方法是:承事的一份,箱倌一份,场面一份,剩下的才由三个人均分。

(五)安神——安置好请来的神

请神完毕,接着就是安神仪式。也就是说:诸路神仙齐集一庙之中,把他们安置好,以便开戏。什么时候安神,由“管台人”通知戏班。

安神仪式是在戏台上进行的。承事老板事先派八个人分扮“八洞神仙”,上台表演《八仙庆贺》。此时,场面全锣全鼓,两支唢呐吹奏〔牌子曲)。“八仙”每人念一段“吉祥词”。念一段,吹奏一番。会首们敬香、叩头,台下放鞭炮。安神完毕,戏立即开演。

(六)央神——向神表示感谢

戏班在一个台口演出结束了,临走之前也有规矩,这就是央神。

所谓央神,就是班主、承事或掌班老板与跑庙的,到神庙去烧香、上供、叩头,感谢神明保佑在该地顺利演出一场,没有出什么事故。

央神,在哪个庙唱戏,就在哪个庙“央”。比如唱的是“马王戏”,就在马王庙里央神,别的庙就不去了。

在央神之前,戏班需得将在该台口所有的事都处理完毕。比如,“下处”打扫干净,损坏了人家的锅灶要修理好,借庙上的锅碗盆勺如数归还,损坏的要赔偿等等。

(七)许愿戏——向神还愿唱戏

凡是向神许下愿,应下某月某日给神唱戏还愿,这就是“许愿戏”。

比如,某地久旱不雨,向“龙王爷”许愿:若天降甘霖,唱戏三天以酬神。若果真下了雨,待到五六月庄稼长得好时,村民筹钱唱“谢雨戏”,许下哪天唱,就得哪天唱,日子不能更改。

大凡唱“许愿戏”,一般都是“带社馆”。这种戏,戏价给得大,招待也好,接送吃住都要管。

接戏班,多者去12 辆大车,少者也去8辆。

路途若远,途中打尖还负责给买一顿饭吃。

起日子有场早戏,除了演吉庆戏《大赐福》以外,再唱一两出《捡柴》、《采花》之类的小出戏。

时间不长,演完就开早饭。早饭一般是拉面、羊肉杂拌汤。

饭后唱午戏,戏后吃羊肉大葱馅的包子。夜戏从晚8点一直唱到午夜12点,夜宵除了绿豆稀粥、包子、卷子以外,另外还有“宵夜酒”,三伙房背着个二三十斤重的大酒篓,挨个儿给伶人们送,会喝的自己喝,不会喝的装瓶里。好角儿酒分得多,他们若不喝,就送给箱场底包。

正日子神戏早七点开,由小脚色唱《三皇姑出家》《输华山》之类的神仙戏。午戏由承事的,跑庙的拿着“戏折子”请社首点戏,一般点的是名伶主演的重头戏,诸如《困雪山》,《虹霓关》、《芦花记》之类。夜戏唱“烟火戏”,诸如《宁武关》、《泗州城》《五雷阵》、《炮烙柱》等,放火彩。

正日子这天,由于“好把式”登场,点的也是好戏,所以有“犒台”。好的村子还有两犒台,或三天全给的。

末日子这天,社上要摆两三桌酒席,请承事、掌班、跑庙的、好角儿去,由社首陪着。晚上的戏更红火,甚至唱到鸡叫。

散了夜戏、戏班便向社首讨“辛苦钱”,碰到社首高兴了,二三十吊地赏。

(八)戏班中的其他神位

1.五昌兵马大元帅

武戏供“五昌兵马大元帅”。五昌,是战国时期的白起、王翦、廉颇、李牧、孙武的总称。这五位都是能征惯战、百战百胜的一代名将,受到唱武戏的敬重,因而成为他们的祖师爷。

2.“筋斗祖师”白猿

武行,单供一位“筋斗祖师”白猿。不过这牌位不在桌上,而在桌下单设,连同“五昌”一起称“武猖”。

如果写“五昌神位”,那是代表五位神圣;写“五猖神位”,那就是代表六位神圣了。

3.李龟年

乐队单供“音乐祖师”——李龟年。李龟年是唐朝有名的音乐家,所以,乐队就以他为祖师爷。

4.青衣童子

箱倌单供“青衣童子”。青衣童子也叫“指天画地聋哑童子”。尊称叫做“指天画地佛”。

5.南海观世音菩萨

唱“包头”的青衣行,他们也有祖师爷——南海观世音菩萨。

观音菩萨是男的,女菩萨像是他的化身。当时,旦脚都是男演员扮的,所以和观音男变女像拉上了关系,就以观音为祖师爷。

他的牌位总是供在梳妆桌的上方,梳妆桌上除了戏具用品外,不许放其他物品,否则就是不恭的表现。

6.小銮驾

在梨园祖师唐明皇的雕像两旁,有一副小銮驾:金瓜、钺、斧、朝天镫。

7.武銮驾

“五昌”神位两旁,是一副武銮驾:藤牌、弓箭、鸭子棍,锁链、堂板。

(九)开光戏

大凡一座新庙建成,或者是殿中一座神像塑成,再者是信男信女为神像“重塑金身”、一般都要选择一个吉庆的日子,为神像“开光”。

所谓开光,就是庆贺祭祀一番,将盖在神像身上的红绸子掀开,将神像眼上罩的一层薄纸揭去,让神像见到日、月、星“三光”。

开光。是有一定仪式的:

首先、开光定要选择一个好日子,时辰的爷很重要,多在卯时,太阳微露金光之时,取其喷薄欲出、光芒无际之意。

开光时,要在殿内点燃香火灯糖。施主和僧人顶礼膜拜。

然后,请来的阴阳先生嘴里念念有词,轻轻揭去罩在神像眼上的一层薄纸。用崭新的毛笔蘸上鸡血,在神像双目的四个眼角点上叫点彩红,露出神圣的突奕神采。这就是开光。

届时,都要请来“大戏”演唱。以示庆贺。所谓“大戏”。一般是指梆子腔、弦子腔。罗罗腔或赛戏。所谓“弦罗赛梆、敬神相当“。不请秧歌戏、“耍孩儿”,所谓“秧歌耍孩,神仙不来”。开光有“大开光”、“小开光”之分。

“小开光”时请一班戏即可;若是城隍、关帝“大开光”则要请两班乃至三班戏,鼓乐喧大,通宵达旦地进行庆祝。

(十)唱关公戏的敬神仪式

旧日,由于受“关圣帝君”的神化影响很深。

戏班在唱戏时,有许多“敬神”的仪式。

在唱关公戏时,要烧香磕头顶码子。所谓“码子”,是演员先用黄表纸写下“关圣帝君”的名讳,叠成上边是三角形的牌位。烧香磕头后。把它放在头盔内。

演完后,用它擦掉脸上的红彩,再把它烧了,烧完了才能说话闲谈。

开台之前,演关公的演员一进后台,就不说话、不闲谈,以表示对关公的崇敬。

在表演上,“关公”的表演是偶像式的。表情呆板,双眉微纵,眼不轻易睁,看东西时的理髯,仅用一个食指反腕子轻轻捋下,不许用满把去理。

在开打中,演关公的演员拿刀像打把式的,双手直举着大刀。开打时,也只是一两个回合,如果要杀人,只许横刀反刃一抬,就算把敌人杀死。就是在会阵时,敌方也从不直接称呼“关将”的名字,而称“关公”。

在唱《青石山》时,还有这样的仪式:

在演戏之前,先把帷靠挡上,帷能是三个大布城的形状,连在一起遮满三面,幕的上面参着水旱八宝、鱼螺伞盖、花贯鱼肠或是三蓝云大红蝙蝠。

在幕内,由扮演关公,关平、周仓、马童、神将的演员给“圣公码”行礼,然后“关公”上龛。香蜡就那么点着。“关公”唱完导板后,在〔急急风]的锣鼓声中将帷幕撤去。

(十一)祭叉及其他

旧日唱戏,不但对“关公”。“煞神”等要“顶码子”、烧香、磕头、祭奠,就是对把子、砌末也同样要烧香叩头。

唱《金钱豹》之前,要先祭叉。先将五把叉放在神案上、中间的是豹子的大叉,两边是大曜的四只小叉。祭奠时,先由演豹子的演员给叉烧香行礼,然后,由演悟空的演员给叉行礼。目的是求叉在台上别出事。

唱《滚钉板》,要祭钉板。这比祭叉更排场,而且是在场上祭。

先由演大校尉的演员在台上把一只活公鸡的头割去,提着这鲜血淋淋的鸡。把鸡血抹在钉板上,而后烧香叩头。

此外。戏班还有一些规定,如灵官鞭、书陀杵、青龙偃月刀、二郎刀、伽蓝棍、蟠龙棍等,都不许随便乱动。

(十)供拜大师哥

每年农历四月二十三日,戏班为老郎神庆寿时,除供奉祖师爷外,另将尺许木偶人一具,供于下场门内,称其为“大师哥”。

据传。这个大师哥是唐中宗的长子、武则天抱着他看戏,不幸掉在地上身亡,后受封,掌管戏班演出事务。

艺人出台之前,均须对大师哥拜揖,祈求保佑前台不出事故。

大师哥又是娃娃道具,每逢戏中需要襁褓婴儿,便将他抱出充任。

有的戏班将尺许木制童男,童女各一(戏班人称他们为大师哥或“喜神童童”)供于老郎神两侧。充任婴儿时,即由旦脚拜揖后,抱出来;用毕,复置原处并拜谢之。

来源:晋韵风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