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卫视《中华书院》创作座谈会举办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5 15:49 1

摘要:9月24日,《中华书院》节目创作座谈会在北京荔枝大厦举行。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宣传司司长李忠志,江苏省广播电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一级巡视员吴以桥,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党委书记、台长、集团董事长葛莱,江苏省委宣传部相关处室等领导及专家学者、节目主创团队代表,以及媒体

9月24日,《中华书院》节目创作座谈会在北京荔枝大厦举行。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宣传司司长李忠志,江苏省广播电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一级巡视员吴以桥,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党委书记、台长、集团董事长葛莱,江苏省委宣传部相关处室等领导及专家学者、节目主创团队代表,以及媒体记者齐聚一堂,共同研讨《中华书院》节目的艺术价值,探索书院文化在当代的活态传承。会议由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党委委员、副台长任桐主持。

9月11日晚,由江苏卫视、哔哩哔哩联合出品的大型文化纪实探访节目《中华书院》高热收官。节目通过文化嘉宾与历代先贤的古今“对话”,将哲学思辨融入热点议题,以真实质朴的镜头,绘制一幅别开生面的“书院文化地图”。节目入选广电总局2025年“中华文化广播电视传播工程”重点项目。截至本季收官,《中华书院》全网曝光量超3.5亿,相关短视频播放量超1500万次,互动量突破20万次。

作为节目的出品方,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党委书记、台长、集团董事长葛莱在致辞中表示,江苏广电总台从中华文化资源宝库中获取灵感、汲取养分,围绕“书院”这一文化意象,打造《中华书院》这档全新文化纪实类探访节目,彰显中华文化魅力。葛莱围绕“从中华文化宝库中提炼题材、用现代艺术手法精心创作、以大小屏融合互动扩大传播”三个方面,分享节目创制心得。他希望通过《中华书院》节目的创作播出,为当下受众提供一份独特的文化旅行“探访清单”,触发更多人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考、探索和传承。

创新呈现 解锁千年书院魅力

自开播以来,《中华书院》凭借独特的视角和创新的表达方式备受关注。节目选取白鹿洞书院、嵩阳书院、应天书院等多所知名书院作为探访地,带观众领略书院的建筑之美、历史之厚重,深入挖掘书院背后的文化内涵与精神价值。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杨立华表示,这是自己首次深度参与文化类节目创作,从《中华书院》可以感受节目如何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这一重要命题。他对主创团队成功破题“书院文化”这一难度较高的主题、实现节目破圈传播,表示充分肯定。

中国书院研究中心主任、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授邓洪波表示,《中华书院》节目通过实地探访一座座历史悠久的书院,让观众从新角度感受书院的魅力。这档节目不仅给观众带来美轮美奂的场景,还通过充满哲思的议题启迪观众,通过大屏和小屏结合的传播方式,扩大节目的影响力。

《中华书院》节目在创作理念与技术应用上均大胆探索与创新,力求以时代审美打开传统文化,让千年书院智慧焕发新的生机,真正实现传统文化的“活态”传承。知名诗人、北京师范大学特聘教授西川结合节目对中国古代思想的传播及其影响,展开深入探讨。他表示,节目加深了观众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理解和对中国古代思想的探索。

《中华书院》的创新呈现方式得到与会专家高度认可。大家一致认为,节目成功激活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为文化类节目提供新的创作思路。中国政法大学国际儒学院教授李春颖表示,节目通过多样化的表达方式,结合传媒和技术驱动,吸引不同年龄段和喜好的观众,共同参与传统文化的讨论,体现了节目魅力。节目以多样化形式传承深刻思想内容,并用对话方式成功传达传统文化的当代性课题,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

深度对话 挖掘书院当代价值

《中华书院》通过学者的古今漫谈,用古人智慧化解现代焦虑。例如,在白鹿洞书院,杨立华教授表示,年轻人不应陷入“卷”与“躺”的二元对立;在船山书院,嘉宾从王夫之的思想中读懂“敬畏”的重要性,为现代人提供兼具文化厚度与现实温度的思考。

在北京市广播影视协会视听艺术评论家专委会主任、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胡智锋看来,江苏省广电总台延续“创新基因”,敢于触碰“不敢想、不敢碰”的文化高山,以魄力与包容度支持文化“大家”在节目中“自在表达”,不计成本打造精品,彰显主流媒体的时代责任与使命。他认为,《中华书院》以“耳目一新、回味无穷、流连忘返”的观感,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标杆,核心源于理性与感性、传统与当下、多传媒艺术样态三个方面的突破性结合。节目以传媒形式激活传统文化深刻思想,为当代人带来人生、生命、社会、国际关系等维度的启迪,同时为当代人提供思想滋养,引导观众重新理解传统文化价值,兼具知识传递与精神引领作用。

中国社会科学院视听新闻与传播研究室主任冷凇认为,《中华书院》在纪实性探访的基础形态上,守正创新,打破学者面对文物背稿式的段落输出模式,通过“一边走一边看”的方式,实现节目形态的升级。在内容上,主创团队突出对人生态度的思考和呈现,让观众在乐观和悲观之间找到达观的态度。节目整体氛围和穿插的国风动漫为观众带来全新体验。在他看来,节目以安静、清静的内容,引导观众实现“情绪觉醒、认知觉醒、社会觉醒”,缓解当代人的焦虑,为人工智能时代提供人文主义支撑。

北京大学副研究员、融媒体中心音视频办主任吕帆表示,《中华书院》之所以让人看完之后反复回味,核心在于蕴含“三气”——静气、底气、浩然之气。静气是其舒缓的表达风格使得节目充满诗意;底气源于“中华”IP的厚重与主创团队以“高配”内容支撑节目,敢于用大镜头凸显场景中“人小”的画面,背后是对文化的自信;浩然之气是呼应孟子“善养吾浩然之气”,通过讨论文科价值、超功利性与审美,引导观众从竞争焦虑中回归自我认同,传递文化传承的精神力量。

《光明日报》文艺部主任编辑牛梦笛认为,《中华书院》的成功,在于其在喧嚣媒介环境中坚守精品创作,以“互动表达、技术赋能、用户思维”打破文化类节目困境,既实现文化传承,又提升主流媒体的竞争力。节目打破单向灌输模式,转向互动性叙事,结合弹幕、多平台传播场域互动,提升用户黏性,以用户思维挖掘受众需求,成功连接书院的过去与当下,实现从“说教”到“互动”的表达范式重构,用节目证明优质文化内容无须迎合低俗,只要找对传播方式,就能兼具“深度”与“传播力”,成为引领媒介素养、缓解社会焦虑的重要力量。

接续传承 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中华书院》以“书院”这一绵延千年的文化教育载体为切入点,通过深入探访与多维解读,系统呈现书院文化的深厚历史底蕴,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供生动载体。

江苏省广播电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一级巡视员,江苏省网络视听协会会长吴以桥表示,广播电视在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着重要作用,江苏广电总台近年来推出的文化类节目受到观众好评,打响“江苏文化传播”的品牌。《中华书院》在内容选材上拒绝“知识堆砌”,精选“承载书院精神内核且能引发观众共鸣”的题材,通过学者互动讲学、思想碰撞,赋予节目严谨学术基底与思辨精神,以通俗语言将学术内容转化为“沉浸式心灵交流”,让观众潜移默化获得精神滋养。同时,节目在内容制作和技术运用上有众多创新之处,利用现代技术让历史人物“活”起来,大屏和小屏相结合立体化传播,提升节目影响力。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宣传司司长李忠志表示,《中华书院》是一部契合时代情感的优质作品,其制作播出彰显江苏广电人的文化担当。他认为,近年来,江苏省广电局、江苏广电总台在文化类节目上做出了很大成绩,陆续推出《中国智慧中国行》《文耀中华》《淬心》《我在岛屿读书》等优质文化节目与理论节目,取得良好口碑。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一种能力。《中华书院》节目在“两创”上成果显著,一方面以书院为载体,让有情怀的人与古人建立“生命对接”,还原书院因“探讨学术、家国情怀”而有的魅力,体现形态创新;另一方面,节目贴近当下,关注当代人的心理状态,以文化引导但不迎合,运用通俗化、大众化的手段,在经典与青年人之间建立桥梁,形成有营养、有温度的流量与声量,实现传播创新。

来源:综艺报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