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他们掏出浸了麻药的布巾,捂向三人的嘴鼻,韦孝儒挣扎时瞥见军统徽章,心里一紧:“是赵理君的人!”
1942 年 3 月 15 日深夜,洛阳复旦中学宿舍楼里还亮着灯。
河南第十二区行政督察专员韦孝儒,正和校长郭兆曙、教导主任南西光围着火炉谈话。
韦孝儒手摸腰间的铜制怀表,这表是他从抗战战场带回来的。
突然,窗外传来细碎的脚步声。
韦孝儒刚站起来要开口,房门 “哐当” 一声被撞开,十几个蒙面人端着短枪冲进来。
他们掏出浸了麻药的布巾,捂向三人的嘴鼻,韦孝儒挣扎时瞥见军统徽章,心里一紧:“是赵理君的人!”
韦孝儒猜得没错。他是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1938 年弃官组建抗日武装,一直铁腕禁毒。
当时国民政府早有禁烟令,1934 年还发起 “新生活” 运动,提出 “二年禁毒,六年禁烟”,但禁令没落实,鸦片走私反而更猖獗,韦孝儒禁毒等于断了别人的财路。
1941 年冬天,韦孝儒的部队在豫东拦下军统特务曹银屏的货物,打开一看全是鸦片,共 2.6 吨。
韦孝儒当即下令烧鸦片,县府广场上黑烟滚滚,映红了半座杞县城。
消息传到赵理君那里,他摔碎茶盏,给戴笠发密电:“韦孝儒断我财路,此仇不报,誓不为人!”
此时,韦孝儒被人架进一辆军用卡车,后车厢里还有他的副官、秘书和电台台长。
卡车颠簸着碾过洛阳城外的冻土,最后停在机场南端的废弃枯井旁。
特务把六人逐个推下井,韦孝儒落下时,听见泥土砸在身上的闷响,忽然想起三天前在复旦中学种的梧桐树,他曾计划抗战胜利后,带家乡的孩子来读书。
重庆黄山官邸里,蒋介石批阅战报时,看到 “韦孝儒失踪” 的急电,猛地拍了桌子,青瓷茶盏磕出一道裂纹。
“查!哪怕掘地三尺,也要找出凶手!”
第一战区司令蒋鼎文连夜组建专案组,却处处受阻:军统河南站长岳烛远暗中销毁证据,洛阳宪兵团长以 “军务忙” 为由拒绝作证。
三天后有了转机,洛阳航空站站长张明顺巡查时,发现枯井边的土是新的,让人挖开后才揭开血案真相。
岳烛远只好带法医去枯井,挖开后看见六具遗体都被绑着,姿势扭曲。
韦孝儒的左手攥着半片梧桐叶,这是他被推下井前从衣袋里掏出来的。
法医检查后说,遗体口腔里有大量麻药,是先被迷晕再活埋的。
蒋鼎文把验尸报告交给蒋介石,老蒋的目光停在 “赵理君” 三字上 —— 这人是戴笠的得力手下,竟敢在战区杀高级官员。
继续调查发现,赵理君还以 “华北战地督导团” 的名义,在河南搞鸦片走私:用军车把鸦片运到日占区换黄金,再通过天津租界的银行洗钱。
韦孝儒烧鸦片的举动,捅破了这条产业链,赵理君早有预谋:派曹银屏跟踪韦孝儒到洛阳,收买校工在他的茶里下药,还把他的抗日勋章熔成金条,掩盖他的抗日功绩。
戴笠在重庆接到消息后,连夜坐飞机到洛阳,在蒋鼎文的指挥部里来回踱步,手里攥着赵理君去年从香港送的怀表,表背刻着 “精忠报国”。
快到凌晨三点时,戴笠拨通重庆的电话:“委座,赵理君是我的人,但国法无情,该杀就杀。”
电话那头传来蒋介石冰冷的声音:“明日正午,洛阳城外刑场,我要亲眼见他伏法!”
行刑前一晚,赵理君在囚室里写绝笔信,信纸被泪水打湿,信里提到 1932 年加入军统时的想法:“效忠党国,虽死无悔。”
写到末尾, 他想起三个月前在开封,因为一个十二岁的乞丐撞见鸦片交易,他亲手用毒针刺死了孩子,这时才明白 “效忠” 是自我欺骗。
1942 年 3 月 21 日正午,洛阳城外的刑场围满百姓,韦孝儒的亲属捧着重造的抗日勋章站在前排,泪水滴在勋章上,冻成了小水珠。
赵理君被押出囚车时,人群里响起一声鸽哨,一只信鸽俯冲下来,在刑场上空盘旋三圈 —— 这是韦孝儒生前训练的,没人知道它从哪来。
枪声响起时,信鸽展翅朝西北方向飞去。
观刑台上,蒋介石沉默了许久,转身对秘书说:“传令全国,严查禁毒,贩运鸦片超过百两的,立斩不赦!”
他望着信鸽飞去的方向,想起 1938 年开封城破时,韦孝儒单枪匹马闯进日军营地,救了三百名妇孺 —— 那时的韦孝儒,怎会想到自己会死在同僚的贪婪里。
这桩血案让国民党内部的争斗更激烈:中统弹劾军统 “纵容走私”,陈果夫在参政会上拍着桌子说:“不严惩赵理君,怎对得起韦专员的忠魂?”
戴笠在日记里写:“赵理君之死,非死于韦孝儒,乃死于自己的贪念。”
但所有人都清楚,赵理君的贪念只是国民党政权腐败的缩影 —— 从 “寓禁于征” 政策养肥走私犯,到军统借着抗战发横财,这个政权早已千疮百孔。
韦孝儒的血没洗去鸦片带来的黑暗,只留下一口枯井,见证那段荒唐又黑暗的历史。
来源:人物故事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