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春梅:二十年孝亲织就幸福网,三代同堂演绎人间暖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5 15:17 1

摘要:“家有贤妻,则家道兴。”在鄂州市寒溪社区滨江景苑小区,范春梅的名字是邻里口中的“暖心符号”。这位普通家庭主妇,用二十余载的坚守,将“柴米油盐”过成了“孝亲诗篇”——她悉心照料卧床公公十九载,贴心守护患病婆婆日常,更用行动将“孝”的种子播进孩子心田,在三代同堂的

“家有贤妻,则家道兴。”在鄂州市寒溪社区滨江景苑小区,范春梅的名字是邻里口中的“暖心符号”。这位普通家庭主妇,用二十余载的坚守,将“柴米油盐”过成了“孝亲诗篇”——她悉心照料卧床公公十九载,贴心守护患病婆婆日常,更用行动将“孝”的种子播进孩子心田,在三代同堂的屋檐下,勾勒出一幅满是烟火气的幸福图景。

一、2003年接棒:把公公的日常,过成自己的“头等大事”

2003年,范春梅与董强成婚,主动提出与公婆同住。彼时,公公董早兴已因1993年中风卧床十年,曾经身着军装、在鄂钢勤恳工作的硬朗模样,被常年病痛困住;丈夫为撑起家庭远赴外地,照顾公公的重担,悄然落在刚进门的她肩上。

“爸是军人,爱干净、重口味,得顺着他来。”这是范春梅暗许的承诺。从此,她的生物钟彻底围绕公公转:清晨先帮老人翻身、擦洗、换衣,早餐煮得软烂配清炒时蔬;中午根据天气调整被褥,推老人到阳台晒太阳;晚餐换着花样做杂粮粥、蒸蛋羹等,连餐具都要提前温好。公公的衣物从不用洗衣机,她总说手洗更软和,洗后还要仔细熨烫;轮椅、靠垫每周拆洗消毒,角落的棉絮都要拍得蓬松如新。

“不是亲闺女,胜似亲闺女!”婆婆陈慧忠常跟邻里念叨。有次公公半夜发烧,范春梅顶着寒风跑遍周边药店买药,守在床边每小时需量一次体温,直到天快亮烧退,才靠着床头眯了会儿。这样的日子一过就是十九年,她从无一句抱怨:“公公也是爸,照顾他本就是该做的。”

二、婆媳变“母女”:她是家里的“暖心调和剂”

长期卧床的苦闷,让董早兴脾气渐长——饭菜稍热、被褥铺慢,都可能跟老伴拌嘴。每当这时,范春梅总会放下手里的活,笑着当“和事佬”:“爸,妈是怕您烫着才多晾会儿;妈,爸是躺着不舒服才闹脾气,咱们一起哄他开心好不好?”

她一边给公公递温牛奶,一边跟婆婆说街坊趣事,几句话就化解了矛盾。有次公公因没赶上好天气出门怄气,范春梅特意买了他爱吃的蜜橘,剥好递过去:“爸,明天天好,让斌斌陪您去江边看景,行不行?”一句话逗得董早兴笑出声,婆婆也乐了:“还是你有办法。”

对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的婆婆,范春梅同样贴心。婆婆每次住院,她都提前收拾用品,清晨送早餐、中午陪聊天、晚上擦身按摩,病友都以为她是婆婆的亲女儿。“我这病多亏了春梅,她比儿子还上心。”陈慧忠拉着她的手,满眼依赖。

三、家风“传灯人”:让“孝”在孩子心里扎根

“身教比言传更有力。”范春梅从没想过刻意教孩子孝顺,却用日复一日的行动,把“孝”刻进了两个儿子的心里。她至今记得,大儿子董斌四五岁时,董早兴自己推轮椅出门遇大雨,小董斌哭着拉她衣角:“妈妈,快找爷爷,别让他淋雨!”那一刻,她知道,自己的付出孩子都看在眼里。

2022年公公离世后,两个儿子对婆婆的照料更加主动。20岁的董斌在外上学,每次视频先问“奶奶身体怎么样,有没有按时吃药”,放假回家先帮奶奶打扫房间、陪奶奶去菜市场;读初二的小儿子成了“小帮手”,放学回家先给奶奶捶腿,周末陪奶奶逛小区,还会讲学校趣事。有次陈慧忠血压高,小儿子特意提醒吃药,还倒了杯温水:“奶奶,温着水吃药不刺激胃,妈妈以前照顾爷爷就是这样。”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范春梅常说,“侍奉公婆、照顾孩子都是分内事,看着老人笑、孩子懂事,再辛苦都值。”在滨江景苑,她的故事成了邻里美谈,有人问她累不累,她总是笑着说:“一家人平平安安、和和气气,就是最大的福分。”

二十载春秋,范春梅用十九年孝心陪公公走完最后旅程,用温情守护婆婆晚年,更用行动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她就像一束暖光,照亮了自己的小家,也为社区传递着孝老爱亲的正能量。

来源:民生在线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