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rtner象限里的“慢公司”:Zoho用14年走出一条反常识增长曲线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5 15:08 1

摘要:在 CRM 市场,Gartner SFA(销售自动化)魔力象限被视为最权威的坐标系。横轴代表愿景,纵轴代表执行力,每一年,无数厂商在这个坐标系里争夺自己的位置。

在 CRM 市场,Gartner SFA(销售自动化)魔力象限被视为最权威的坐标系。横轴代表愿景,纵轴代表执行力,每一年,无数厂商在这个坐标系里争夺自己的位置。

Zoho于2005年推出CRM产品,2012 年首次进入Gartner SFA 魔力象限。截至 2025 年,Zoho 已连续 14 年出现在这张象限图上。每一次入选,它都在象限里留下一个点;14 年连点成线,勾勒出一条罕见的长期成长曲线。

这条曲线是 Zoho 的成长自画像,也是一张行业变迁地图。它标注过 SaaS 刚刚普及时企业的价格敏感,记录过移动互联网的高光时刻和疫情中远程协同的刚需,也见证了数字化转型进入深水区的复杂诉求。

而如今,AI 能力成为进入SFA魔力象限的核心评判维度,这条曲线走到了智能化的拐点。

Zoho CRM 能够连续14年入选 Gartner SFA 魔力象限,不仅仅是因为其产品稳定迭代,更在于它始终踩准了行业的关键节点。每一个时间坐标,都映射出当时企业客户最迫切的需求,也折射出 Zoho 在全球市场中的应对与选择。

1.基础入围期(2012-2014 年),以 “高性价比 + 功能完善” 打开市场。

2012年,Zoho首次进入Gartner SFA 利基象限。当时,企业上云的首要问题是“能不能用”,预算有限的中小企业尤其关注价格。Gartner 评价 Zoho 的最大优势是高性价比和对 SMB 的友好适配。Zoho 的策略是用全球覆盖和可负担的 SaaS,降低上云门槛。有早期客户反馈说,他们知道 Salesforce,但预算撑不住,Zoho 让他们第一次能真正用起 CRM。

接下来的2013年和2014年,Zoho继续努力打磨产品,在利基象限中的位置不断上调,Gartner给出的评价是功能全面,服务3.5万家企业,支持15种语言。

2.市场深耕期(2015-2018 年),以 “客户满意度 + 灵活适配” 巩固地位。

2015 年,行业环境已经发生明显变化。移动互联网的浪潮让“有没有好用的 App”成为竞争力的代名词。Zoho 提前投入移动研发,确保 CRM 在手机端也能流畅使用,这让它在一线销售群体中赢得了口碑。

Gartner 在当年的SFA魔力象限中,将 Zoho 列入“利基玩家”,并强调它在客户满意度、与大企业的合作以及 30 万用户规模上的亮点。换句话说,Zoho 正在从单纯满足中小企业的性价比需求,逐渐成长为拥有稳定口碑和移动优势的全球玩家。

在接下来2016年-2018年这三年,Zoho继续打磨产品,稳定迭代,因“手机APP友好”“伙伴及客户评价高”“定价方式灵活”而来到了利基象限的最顶端。

3.能力升级期(2019-2021 年),以 “AI 技术 + 场景创新” 跻身挑战者象限。

Zoho的市场占有率开始突飞猛进,公司在2019年晋级到SFA挑战者象限。Gartner对其优势的评价是AI 落地和定制化的能力。强大的定制化能力,意味着Zoho已经具备成熟的大客户服务能力。

2020 年,Gartner认为,Zoho的AI 功能进一步成熟,比如,数据洞察、智能跟进提醒等模块的稳定性和实用性不断提升;简化操作流程,降低非技术型用户的学习成本;客户可以按需购买,减少资源浪费。

这一年,SaaS行业迎来一场行业级的“应试”。疫情的突然爆发让远程协同成为刚需,销售团队被迫从线下转向线上。对于 CRM 厂商而言,这不仅是功能能否跟上的考验,也是能否快速支撑客户业务连续性的挑战。

Zoho 借助 Zia AI 和远程销售工具,为企业自动分配任务、整理线索,让销售员把更多精力放在与客户沟通上。Gartner 在2021年的报告中特别指出,Zoho 在远程销售和工作流自动化方面表现突出。这一阶段,Zoho 不再只是“移动友好”,开始展现出智能化的潜力。

4.影响力突破期(2022 -2025年),以 “流程优化 + 垂直行业能力” 进入远见者象限。

2022 年是关键转折点 ——Zoho 从 “挑战者象限” 升级至 “远见者象限”,核心原因在于产品从 “满足现有需求” 向 “引领行业趋势” 迈进。

2023年,Zoho继续入选远见者象限。Gartner评价道:“Zoho拥有良好的原生产品策略,旗下有50多款SaaS应用,可以和CRM无缝集成。在定价方面,Zoho提供了高性价比的订阅方案,降低企业决策难度。”

2024年发生了一件事:SAP从SFA远见者象限跌出,取而代之的是Creatio。Zoho综合评分高于Creatio,仅次于领导者象限的三家厂商,综合实力排名全球Top 4。Gartner对Zoho CRM的工作流自动化能力、AI能力给予充分肯定。

2025年,除了保持对愿景完整性及执行力等核心标准考量外,Gartner大幅提升了对AI深度整合能力的评估,重点聚焦在代理式AI。此外,还增加了ISV(独立软件供应商)生态系统的权重。Zoho CRM在多项指标上表现突出,AI能力和ISV生态系统等新增关注点得到了Gartner的高度评价。

Zoho在 Gartner SFA象限中的变迁轨迹(2012~2025 年)

我们梳理 Zoho 每年入选 Gartner SFA魔力象限的核心逻辑之后发现,它始终围绕市场需求变化迭代产品,从性价比驱动到技术驱动,再到价值驱动。它既保持对中小企业的适配性,又逐步突破大企业和垂直行业的复杂需求,同时通过 AI、移动化、自动化等技术创新,持续提升产品的执行能力和愿景完整度,最终从 “挑战者” 成长为 “远见者”。

Gartner SFA魔力象限勾勒的是外界对 Zoho 的评价,那么这家公司内部是一个什么样的发展逻辑?

在Zoho CRM市场总监胡佩瑶看来,Zoho 的核心竞争力并不在于“跑得快”,而是“走得稳”。成立近30年来,公司始终坚持不融资、不上市,靠自身造血维持发展。“如果厂商喊着帮客户健康成长,自己靠输血还活不下去,那该多讽刺。”她说。

这样的选择,让 Zoho 得以沉下心来钻研“慢功夫”——20年CRM产品打磨,14年 Gartner SFA象限记录。再加上“先服务好老客户,再滚雪球拓展新客户”的利他心态,让 Zoho 建立起可持续的 SaaS 模式。更重要的是,它自己就是产品的最佳实践,Zoho 内部完全依赖自家软件运营,这种自洽逻辑让产品的迭代经得起考验。

在技术架构上,Zoho 的思路是一体化和全栈化。从自建数据中心、硬件设施,到 AI 基础设施,再到上层的工具和应用,形成了完整的全栈 AI 架构。Zia、Ask Zia、AI Agent 不仅是功能入口,更是统一平台上的智能服务。

与此同时,Zoho 通过低代码平台 Creator 赋能企业,把定制能力交到客户 IT 团队手中,让他们能够快速开发小应用、满足个性化场景。

在产品层面,Zoho 坚持做“功能的加减法”。一方面不断优化迭代,另一方面也会果断砍掉使用率低的功能,保持产品简洁实用。比如“CRM for Everyone”(CRM全员版),就是 Zoho 创新提出的新理念,让 CRM 不只属于销售,而是全员协同的基础设施。

这种长期主义和技术底座,最终落地在客户身上。

Brigade Plus 隶属于房地产集团 Brigade,公司主营智能家居与整体装修。过去,他们依赖 Excel 管理客户数据,流程繁琐、容易出错,部门之间缺乏协同。他们尝试过 Salesforce 与 SAP C4C,但要么定制困难,要么上手复杂,员工接受度低。

Zoho CRM 的引入改变了局面,销售流程实现自动化,客户数据在不同系统间打通,并通过 Zoho Creator 搭建中间层,统一管理关键数据。与此同时,Zoho Desk、Survey 等模块补齐了服务与反馈环节,发票与支付流程也被加速。

结果是,每周帮销售人员节省18个小时,CRM系统采用率达到100%;每个团队跟踪常规任务节省的时间达35+小时。管理层能实时掌握关键指标,客户体验和满意度显著改善。Brigade Plus 如今正计划把报价、收款、服务等更多环节纳入 Zoho 平台,形成端到端的客户旅程管理。

鲁邦通2010年在广州成立,主要为全球客户提供坚强可靠的工业物联网和边缘计算以及设备管理平台。凭借专业实力获评国家专精特新重点小巨人企业。作为行业的 “隐形冠军”,鲁邦通产品畅销 120 多个国家和地区。

然而,鲁邦通在全球化布局中也面临显著的运营痛点。其海外销售团队 70% 为外籍员工,分散于不同国家,存在语言差异、文化隔阂与跨时区协作难题,严重制约团队运营效率。

针对这个难题,Zoho 为鲁邦通量身打造了全方位的解决方案。通过 CRM、WorkDrive、Campaigns 等一系列产品的协同应用,Zoho 帮助鲁邦通构建起一套覆盖市场营销、销售线索获取、回款结算到问题解决的全流程业务体系。

这些产品内置了完善的模块、流程和支持文档,有效降低了跨文化、跨语言团队的沟通与学习成本,成功破解了时区差异带来的协作困境。更值得一提的是,在海外,鲁邦通的很多代理商也在使用Zoho的产品,这一设定天然打通了双方数据与业务对接的障碍。

借助 Zoho 的助力,鲁邦通海外团队的运营效率得到显著提升,成功打破了时空与文化带来的隔阂,实现了高效协作。同时,其与全球代理商的合作也变得更加顺畅,进一步夯实了全球化业务基础,为海外业务的蓬勃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更为鲁邦通持续深化全球战略布局、提升数字化运营水平提供了坚实可靠的支撑。

无论是坚持自我造血的长期主义,还是从底层到应用的全栈架构,Zoho 始终在用自洽的方式走得稳而扎实。而这一逻辑最终体现在客户身上,理念与成效互相印证,也让 Zoho 在 Gartner SFA象限上留下了十余年的坚实足迹。

在 CRM 领域,Gartner 的SFA魔力象限是最具分量的行业坐标。

它的评估并非单一维度,而是分成三个层级:首先是对趋势的洞察,其次是客户规模与体验,最后才是执行落地的能力。能在其中保持稳定位置,不仅要看理念是否符合未来,还要看产品是否真正被客户接受,并在实践中长期奏效。Zoho 已经连续 14 年入选,这本身就证明了它在“愿景 + 执行”两条坐标轴上的长期稳定。

对比之下,中国的 SaaS 市场常常带有周期性波动。资本热潮涌入时,厂商快速扩张、估值高企;资本退潮后,不少企业又迅速陷入困境。短短几年间,行业见过太多大起大落。

Zoho 在中国的选择则是另一条路径。他们通过本地化服务稳扎稳打,不盲目追求速度,长期陪伴客户。这种发展路径源于Zoho对 SaaS 行业生存逻辑的判断。

胡佩瑶告诉牛透社,企业要穿越周期,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第一,靠自我造血维持发展,而不是依赖外部输血;第二,对技术保持长期投入,让产品始终具备前瞻性;第三,不依赖资本的冲动扩张,才能在市场遇冷或资本退潮时依然保持稳健成长。

行业的整体曲线或许起伏不定,但从 Zoho 的发展轨迹来看,它的曲线始终是稳步向上的。这也为它下一阶段的表现埋下了伏笔。

市场对CRM的评判标准正经历根本性变革,从过去的功能覆盖与部署能力,转向AI深度整合、流程自动化与生态系统共建三大维度。

Gartner的评估趋势清晰表明,未来的CRM必须是能深入工作流、理解业务上下文、并融入决策链路的智能伙伴;必须是能让复杂的、跨部门的业务流程自动无缝运转的智能引擎;必须是能连接ISV、渠道与上下游的开放生态。

Zoho的布局恰好与此呼应。

公司将AI能力模块化嵌入,通过Zia、Ask Zia、Agent Studio等工具,将智能能力无缝融入业务场景,联合超200家Marketplace伙伴提供即插即用的智能解决方案;本地化服务深化,在重点城市布局金牌合作伙伴,强化对中大型企业的本地交付与服务能力;此外,Zoho还推动行业化定制落地,借助白皮书、垂直模板及低代码工具,快速响应中大型客户的个性化需求。

而Zoho更大的野心,在于突破企业边界,向供应链生态拓展。面对成长型与出海企业跨文化团队管理、上下游协同不畅的痛点,Zoho旨在将CRM打造为商业链路的“通用语”,连接代理商、供应商与客户,消除沟通摩擦,加速交易流转。

相较于Salesforce依赖并购整合带来的数据与体验挑战,微软Copilot横向切入缺乏垂直深度,以及创业公司技术灵活但生态薄弱的局限,Zoho的策略独树一帜,它以业务理解驱动AI创新,而非以技术生硬适配业务。

因此,Zoho的下一张王牌是,一个基于全栈技术、通过AI Agent实现内外部业务流程智能化与自动化、高度可定制的数字运营平台。这不仅是其冲击Gartner SFA领导者象限的底气,更是其在未来十年定义企业软件新范式的野心。

每一年,Gartner SFA 魔力象限的坐标都会发生变化,但 Zoho 的成长曲线始终向上。Zoho用自己独特的、反主流资本运作的模式,成功在巨头林立的市场中站稳了脚跟,获得了顶级分析机构的持续认可。值得一提的是,与它在象限中的具体位置相比,它背后的长期主义方法论更值得关注。

何为成功?每个企业都有属于自己的定义。胡佩瑶告诉牛透社,对于Zoho而言,成功的答案非常朴素,就是一群志同道合的人,享受创造的过程,构建一项健康盈利的业务,并因此赢得客户长期的信赖与选择。这一理念自2006年由创始人斯瑞达▪温布提出,至今依然熠熠生辉。

Zoho没有辜负用户的选择和信任,没有辜负自身设定的目标和理想,它用连续14年入选SFA魔力象限的实绩,证明了Gartner的认可从未错付。

来源:牛透社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