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解决农村地区传统伴手礼受限于生产环境、原料控制及储存条件,易滋生微生物、受污染等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食品安全突出问题,福建省泉州市台商投资区市场监管局结合农村假冒伪劣食品问题整治工作要求,通过观念引导、监管发力、社会共治等举措,逐步以提货券(卡)、预包装的面包
为解决农村地区传统伴手礼受限于生产环境、原料控制及储存条件,易滋生微生物、受污染等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食品安全突出问题,福建省泉州市台商投资区市场监管局结合农村假冒伪劣食品问题整治工作要求,通过观念引导、监管发力、社会共治等举措,逐步以提货券(卡)、预包装的面包、糕点替代传统伴手礼,2025年以来农村地区伴手礼食品安全投诉量比2024年同期下降90%,群众对伴手礼食品安全的满意度明显提升。
观念破冰 培育伴手礼食品安全“新食尚”
认知重构。在村务公开栏设立“伴手礼安全红黑榜”,直观对比优劣,强化视觉冲击,提高群众辨识能力。同时,开展“伴手礼安全体验日”活动,邀请村民走进食品生产企业和小作坊,实地参观生产流程,了解食品安全管控措施。参与活动的村民达79位,覆盖31个行政村,增强了群众选择预包装食品伴手礼的认知和信心。
榜样引领。鼓励村“两委”干部、返乡青年等,成为“新食尚”代言人,在婚丧嫁娶、节庆走亲访友中主动选择并赠送预包装的安全食品伴手礼;村老人协会将预包装伴手食品纳入礼俗推荐清单,从习俗层面实现软性约束,使“食品安全第一”、“专业生产更可靠”的理念逐渐被接受。据统计,辖区超过90%的村民在重要场合选择赠送预包装的安全食品伴手礼,传统高风险伴手礼的使用频率显著降低。
标准示范。为破解“蒸肉丸”等特色“伴手礼”同质化竞争、品质参差不齐问题,制定全区首个《蒸肉丸》团体标准,明确地域特色、文化内涵、烹饪技艺、品质安全等指标,助力泉州市创建世界美食之都。
监管聚力 织密伴手礼食品安全“过滤网”
源头靶向治理。加强对乡镇及周边面包坊、糕点厂等生产企业和小作坊的日常巡查和抽检监测,重点检查食品添加剂使用、标签标识规范性、生产日期标注、“一品一码”追溯信息录入、生产加工环境等,指导3家食品生产企业完成升级改造。同时,开展小作坊整治“三清三改”专项行动,检查小作坊19家次,整改问题32个。对糕点、蜜饯等“伴手礼”热销品类实施随机抽检。2025年以来,累计抽检85批次,合格率100%,让预包装食品成为“放心食品”的代名词。
流通精准稽查。以农村小卖部、集市、流动摊贩为重点,聚焦节日及岁末年初农村喜事多的关键时段,加强对宣称“保健”、“无添加”等噱头、包装花哨的廉价伴手礼的排查,严厉打击销售“三无”、过期、变质伴手礼食品行为,累计开展伴手礼食品安全专项检查及抽检5场次,排查整改问题49个。同时,建立“黑名单”制度,对多次销售不合格伴手礼食品的商户依法查处、重点监管和曝光。
属地分层包保。构建“三级包保”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对“伴手礼”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实施“区领导包保龙头、乡镇干部包保小型、村网格包保微型”的分层督导机制,配备专属包保干部105名。2025年累计开展督导检查745家次,整改隐患100余个。
共治赋能 打造伴手礼食品安全“新生态”
宣传引导。制作《正确选择食品伴手礼》等科普信息、食品安全短视频,通过村喇叭、文艺下乡、宣传车等方式开展宣传。在各村健康讲座、村民大会等场合进行宣讲,穿插播放短视频2条,发放宣传单6000余份。
群防聚力。依托辖区4个乡镇160名网格员,建立伴手礼食品安全网格化防控体系,累计排查整改风险问题19个。公开农村伴手礼食品安全投诉举报电话和渠道,建立有奖举报制度,办理“伴手礼”投诉举报问题3条。
曝光警示。发布伴手礼食品安全典型案例8件,涉及伴手礼的造假售假、非法添加案例,通过身边事教育身边人,提高群众警惕性和自我保护能力。
来源:中国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