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 MM)作为第二大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其治疗格局在 CAR-T 疗法出现后迎来革命性变化。以BCMA(B 细胞成熟抗原)靶向 CAR-T为例,这类疗法对复发 / 难治性 MM 患者的客观缓解率(ORR)可达 70%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 MM)作为第二大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其治疗格局在 CAR-T 疗法出现后迎来革命性变化。以BCMA(B 细胞成熟抗原)靶向 CAR-T为例,这类疗法对复发 / 难治性 MM 患者的客观缓解率(ORR)可达 70%-90%,部分患者甚至实现微小残留病(MRD)阴性,一度被视为 “治愈” MM 的希望。然而,临床数据显示,约 50%-60% 的患者在接受 BCMA-CAR-T 治疗后 1-2 年内会出现疾病复发,而复发的核心根源在于 ——CAR-T 细胞在患者体内的长期存活能力(即 “持久性”)不足。
CAR-T 细胞的持久性是决定疗效的关键指标:若 CAR-T 能在体内持续存活并维持效应功能,就能实时清除残留的肿瘤细胞,防止复发;反之,若 CAR-T 在短期内发生增殖停滞、凋亡或功能耗竭(表现为 PD-1、LAG-3 等耗竭标志物高表达),则肿瘤细胞会迅速 “卷土重来”。此前研究虽尝试通过优化 CAR 结构(如引入共刺激分子 4-1BB、CD28)、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等方式提升持久性,但效果有限 —— 这些策略多针对 CAR-T 与肿瘤微环境的 “外在互作”,却忽视了CAR-T 细胞自身内在基因对其存活与功能的调控。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美国纪念斯隆 - 凯特琳癌症中心(MSKCC)与德国慕尼黑大学团队联合开展研究,通过体内 CRISPR-Cas9 功能丧失筛选,系统性寻找限制 CAR-T 细胞持久性的 “内在基因靶点”,最终锁定 CDKN1B(编码 p27^Kip1 蛋白)为核心调控因子。该研究以 “精准定位内在限制因子、直接优化 CAR-T 细胞自身属性” 为突破口,为解决 CAR-T 持久性难题提供了全新策略,相关成果发表于《Nature》(doi:10.1038/s41586-025-09489-8)。
明确且聚焦的科学问题是研究成功的前提:哪些内在基因通过时间依赖性、环境依赖性的调控,限制了 CAR-T 细胞在体内的长期存活(持久性)与抗肿瘤功能?
这一问题的设计暗含两个关键考量:
时间维度:CAR-T 细胞在体内的生命周期分为 “早期扩增期”(注射后 1-2 周,大量增殖以清除肿瘤)、“中期稳定期”(2-4 周,维持数量与功能)、“晚期衰退期”(4 周后,数量下降、功能减弱),不同阶段可能由不同基因调控;环境维度:体外培养环境(营养充足、无肿瘤微环境抑制)与体内生理环境(营养竞争、肿瘤微环境中的免疫抑制分子如 TGF-β、IL-10)存在显著差异,仅通过体外筛选无法模拟体内真实情况,需建立 “体内筛选模型”。研究团队遵循 “构建文库→体内筛选→锁定靶点→验证功能” 的严谨逻辑,设计了一套可追踪、高分辨率的筛选体系,具体流程如下:
为避免全基因组文库的筛选噪音,团队选择 “免疫细胞功能与存活相关基因” 作为靶点,构建了包含1,200 个候选基因(涵盖细胞周期调控、信号通路、凋亡、代谢等通路)的 CRISPR 敲除文库,每个基因设计 3-5 条 sgRNA(确保敲除效率)。同时,将表达 Cas9 的 BCMA-CAR-T 细胞(靶向 MM 细胞表面的 BCMA 抗原)与该 sgRNA 文库慢病毒共转染,获得 “混合 CAR-T 细胞池”—— 每个 CAR-T 细胞携带 1 个基因的敲除,且通过 sgRNA 序列可追溯其敲除的基因。
选择 MM 研究中常用的NSG 免疫缺陷小鼠(无 T、B、NK 细胞,可容纳人源 CAR-T 与 MM 细胞),通过尾静脉注射人 MM 细胞系(MM.1S,高表达 BCMA)构建 “荷瘤小鼠模型”;待小鼠外周血中可检测到 MM 细胞(约 7 天后),再尾静脉注射上述 “混合 CAR-T 细胞池”,模拟临床治疗场景。
为解析不同时间点的基因功能,团队在 CAR-T 注射后3 个关键时间点收集小鼠外周血、骨髓(MM 主要定植部位)中的 CAR-T 细胞,通过高通量测序检测 sgRNA 的丰度变化:
早期(注射后 7 天,扩增期):sgRNA 丰度升高→对应基因敲除后促进 CAR-T 早期增殖;中期(注射后 14 天,稳定期):sgRNA 丰度维持稳定→对应基因敲除后不影响 CAR-T 存活;晚期(注射后 28 天,衰退期):sgRNA 丰度显著升高→对应基因敲除后显著提升 CAR-T 晚期持久性。通过对比不同时间点的 sgRNA 丰度差异,团队初步筛选出 “体外扩增相关基因”“体内早期增殖相关基因”“体内晚期持久性相关基因” 三类候选基因。
对筛选出的候选基因,团队通过 “单独构建 sgRNA-CAR-T 细胞”(而非混合池),在体外与体内模型中逐一验证功能:
体外实验:检测 CAR-T 细胞的增殖速率(CCK-8 法)、凋亡率(Annexin V/PI 染色)、细胞因子分泌(IFN-γ、TNF-α,ELISA 法);体内实验:检测 CAR-T 细胞在小鼠体内的存活时间(流式细胞术追踪)、肿瘤负荷(流式检测骨髓 MM 细胞比例)、小鼠生存率( Kaplan-Meier 曲线)。最终证实:CDKN1B 是唯一在 “体内晚期持久性” 与 “抗肿瘤疗效” 中均表现出显著调控作用的基因,是限制 CAR-T 细胞长期存活的核心因子。
三、核心发现:基因调控的 “时间特异性” 与 CDKN1B 的关键作用研究团队通过分层筛选,揭示了不同基因在 CAR-T 细胞生命周期中的 “时间特异性功能”,其中 CDKN1B 的作用最为突出。
(一)体外筛选:RASA2 与 SOCS1 是 CAR-T 扩增的 “加速器”在体外培养体系中(含 BCMA 抗原刺激,模拟肿瘤识别),敲除RASA2或SOCS1的 CAR-T 细胞表现出显著的增殖优势:
增殖速率:较对照组(未敲除 CAR-T)提升 2.1-2.5 倍,培养 7 天后细胞数量可达对照组的 3 倍;凋亡率:较对照组降低 40%-50%,且细胞形态更饱满,无明显衰老特征(β- 半乳糖苷酶染色阴性);功能增强:IFN-γ 与 TNF-α 的分泌量分别提升 1.8 倍与 1.5 倍,对 MM 细胞的杀伤效率(LDH 释放法)提升 60%。机制上,RASA2 是 Ras-MAPK 信号通路的 “负调控因子”(通过水解 Ras-GTP 为 Ras-GDP 抑制通路激活),敲除后 Ras-MAPK 通路持续激活,促进 CAR-T 细胞从 G1 期进入 S 期,加速增殖;SOCS1 则是 JAK-STAT 信号通路的 “负反馈抑制剂”(通过结合 JAK 激酶阻断 STAT 磷酸化),敲除后 STAT3/STAT5 持续激活,增强 CAR-T 细胞的效应功能与抗凋亡能力。
但需注意:当将这两种敲除型 CAR-T 细胞注入荷瘤小鼠体内后,其优势仅在早期(7 天内)显现,14 天后细胞数量便迅速下降,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 —— 提示 RASA2 与 SOCS1 仅调控 CAR-T 的 “体外扩增” 与 “体内早期增殖”,无法提升长期持久性。
(二)体内早期筛选:PTPN2、ZC3H12A、RC3H1 调控 CAR-T “初始存活”在荷瘤小鼠体内早期(注射后 7-14 天),敲除PTPN2、ZC3H12A或RC3H1的 CAR-T 细胞表现出更强的存活能力:
细胞数量:骨髓中 CAR-T 细胞比例较对照组提升 1.6-1.8 倍,且外周血中 CAR-T 细胞的循环时间延长 3-5 天;肿瘤抑制:小鼠骨髓 MM 细胞比例较对照组降低 30%-40%,但 14 天后肿瘤负荷再次上升。这三个基因的功能各有侧重:
PTPN2:一种酪氨酸磷酸酶,可通过去磷酸化 TCR 信号通路中的 Lck、ZAP70 蛋白抑制 T 细胞活化,敲除后增强 CAR-T 细胞对 BCMA 抗原的敏感性,提升初始活化效率;ZC3H12A:又称 “Regnase-1”,是一种 RNA 内切酶,可降解促炎细胞因子(如 IL-6)的 mRNA,敲除后 CAR-T 细胞内 IL-6 等细胞因子的稳定性提升,减少凋亡;RC3H1:编码 “AUF1” 蛋白,参与 mRNA 的降解与稳定性调控,敲除后可维持 CAR-T 细胞中 “抗凋亡基因”(如 Bcl-2)的 mRNA 水平,提升早期存活。然而,这些基因的敲除仅能延缓 CAR-T 细胞的衰退,无法阻止其在晚期(28 天)的数量下降 —— 说明它们并非调控持久性的 “核心因子”。
(三)体内晚期筛选:CDKN1B 是 CAR-T 持久性的 “关键刹车”在荷瘤小鼠体内晚期(注射后 21-28 天),敲除CDKN1B的 CAR-T 细胞展现出 “颠覆性” 的持久性优势,这也是本研究最核心的发现:
通过流式细胞术追踪发现:
对照组 CAR-T 细胞在注射后 21 天几乎检测不到(骨髓中比例 敲除 CDKN1B 的 CAR-T 细胞在 28 天时,骨髓中比例仍高达 5%-8%,外周血中比例达 2%-3%,存活时间较对照组延长至少 2 倍。增殖活性:EdU 掺入实验显示,28 天时敲除 CDKN1B 的 CAR-T 细胞仍有 15%-20% 处于 S 期(DNA 合成期),而对照组几乎为 0;功能指标:IFN-γ 与 TNF-α 的分泌量在 28 天时仍为对照组的 5-6 倍,对 MM 细胞的杀伤效率维持在 70% 以上(对照组 表型优化:敲除 CDKN1B 的 CAR-T 细胞中,“记忆性 T 细胞表型”(CD45RO+CD62L+)的比例达 40%-50%(对照组 60%)—— 记忆性 T 细胞是 CAR-T 长期存活的关键,其比例升高直接意味着持久性提升。肿瘤负荷:注射后 28 天,敲除 CDKN1B 的 CAR-T 治疗组小鼠,骨髓中 MM 细胞比例仅为 5%-10%(对照组 > 80%),且无明显骨损伤(Micro-CT 显示骨密度正常);生存率:对照组小鼠的中位生存期为 25 天,而敲除 CDKN1B 的 CAR-T 治疗组,中位生存期未达到(观察 60 天时仍有 60% 的小鼠存活),生存率提升至少 2 倍。四、机制解析:CDKN1B/p27^Kip1 如何 “刹车” CAR-T 持久性?CDKN1B 基因编码的p27^Kip1 蛋白是细胞周期调控领域的 “明星分子”,其核心功能是抑制细胞周期从 G1 期向 S 期过渡 —— 当 p27 与 cyclin E-CDK2 复合物结合时,会阻断 CDK2 的激酶活性,导致细胞停滞在 G1 期,无法进入 S 期进行 DNA 合成,最终引发增殖停滞或衰老。
研究团队通过一系列机制实验证实,p27 在 CAR-T 细胞中通过以下两种方式限制持久性:
在正常 CAR-T 细胞中,随着体内存活时间延长,p27 的蛋白水平会逐渐升高(28 天时较 7 天升高 8-10 倍):
升高的 p27 与 cyclin E-CDK2 结合,使 CDK2 磷酸化水平下降 60%-70%,导致细胞周期停滞在 G1 期;长期停滞的 CAR-T 细胞会逐渐进入 “衰老状态”(表现为 p16^INK4a 蛋白升高、端粒缩短),最终被机体清除。而敲除 CDKN1B 后,p27 蛋白完全缺失,cyclin E-CDK2 持续激活(磷酸化水平维持在高水平),CAR-T 细胞可不断从 G1 期进入 S 期,实现 “长期增殖而不衰老”。
p27 不仅调控细胞周期,还可通过影响 “T 细胞耗竭通路” 削弱 CAR-T 功能:
研究发现,p27 可与 NFATc1(T 细胞活化关键转录因子)结合,抑制 NFATc1 向细胞核转移,进而减少 “抗耗竭基因”(如 T-bet、Eomes)的表达;敲除 CDKN1B 后,NFATc1 核转位效率提升 3-4 倍,T-bet、Eomes 的表达量升高 2-3 倍,有效抑制 PD-1、LAG-3 等耗竭标志物的表达,维持 CAR-T 细胞的效应功能。该研究的最大价值在于 —— 找到一个 “可直接编辑” 的内在基因靶点(CDKN1B),为解决 CAR-T 持久性难题提供了 “精准可行” 的临床转化方向。
目前临床使用的 CAR-T 细胞多为 “未经基因编辑的自体细胞”,持久性不足是其核心缺陷。若通过 CRISPR-Cas9 技术在 CAR-T 细胞制备过程中敲除 CDKN1B,有望实现:
延长体内存活时间:从目前的 1-2 个月延长至 6 个月以上,甚至更久;降低复发率:长期存活的 CAR-T 细胞可实时清除残留肿瘤细胞,将 MM 的复发率从 50%-60% 降至 20% 以下;适用人群扩展:对于 “CAR-T 疗效不佳” 的患者(如体内 CAR-T 增殖能力弱、易耗竭),CDKN1B 敲除型 CAR-T 可能成为新的治疗选择。CDKN1B 并非全新基因,其功能与调控机制已研究数十年,且已有研究证实:
正常 T 细胞中 CDKN1B 敲除不会导致 “过度增殖” 或 “恶性转化”(因体内存在其他细胞周期调控因子如 p21);动物实验中,敲除 CDKN1B 的 CAR-T 细胞未引发明显毒性(如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 CRS、神经毒性 ICANS),小鼠体重、肝肾功能均正常。这意味着 CDKN1B 敲除型 CAR-T 的临床转化风险较低,可快速进入 I/II 期临床试验(预计 3-5 年内可开展)。
除单独敲除外,CDKN1B 还可与其他靶点联合编辑,实现 “1+1>2” 的效果:
联合 RASA2/SOCS1 敲除:CDKN1B 负责 “长期持久性”,RASA2/SOCS1 负责 “早期增殖”,联合编辑可同时提升 CAR-T 的早期扩增与晚期存活;联合 PD-1 敲除:PD-1 是外在耗竭信号,CDKN1B 是内在耗竭调控因子,联合编辑可从 “内外双途径” 抑制 CAR-T 耗竭,进一步增强疗效。尽管 CDKN1B 的发现为 CAR-T 优化带来希望,但要实现临床转化,仍需解决以下问题:
该研究仅在 BCMA-CAR-T(针对 MM)中验证了 CDKN1B 的作用,需进一步确认其在其他靶点 CAR-T 中的效果,如:
CD19-CAR-T(针对白血病、淋巴瘤);CD22-CAR-T(针对复发难治性白血病);GPC3-CAR-T(针对肝癌)等。若 CDKN1B 在多种 CAR-T 中均能提升持久性,则其临床价值将大幅提升。
目前 CRISPR-Cas9 在原代 T 细胞中的编辑效率约为 50%-70%,仍需优化:
提升编辑效率:通过优化 sgRNA 设计、改进转染方法(如电穿孔、病毒载体),将效率提升至 90% 以上;降低脱靶效应:使用 “高保真 Cas9”(如 Cas9-HF1)或 “碱基编辑技术”(不切割 DNA 双链,仅修改碱基),减少脱靶突变风险。对于不适合基因编辑的患者(如儿童、肝肾功能不全者),可开发 “p27 抑制剂”:
小分子抑制剂:筛选可特异性抑制 p27 与 cyclin E-CDK2 结合的小分子药物,在 CAR-T 治疗后口服给药,提升体内 CAR-T 的持久性;抗体药物:开发靶向 p27 的单克隆抗体,通过阻断 p27 的功能,间接提升 CAR-T 细胞的存活与增殖。这篇《Nature》研究以 “CAR-T 持久性不足” 这一临床痛点为切入点,通过 “体内 CRISPR 筛选” 这一革新性技术,首次揭示了 CDKN1B 是限制 CAR-T 细胞长期存活的核心因子 —— 其编码的 p27^Kip1 蛋白通过 “抑制细胞周期 + 促进功能耗竭” 双重机制,成为 CAR-T 持久性的 “关键刹车”。
该研究的突破不仅在于 “找到一个靶点”,更在于建立了 “体内基因筛选→机制解析→临床转化” 的完整研究范式,为后续 CAR-T 疗法的优化提供了 “可复制” 的研究思路。未来,随着 CDKN1B 敲除型 CAR-T 进入临床试验,多发性骨髓瘤乃至其他血液瘤、实体瘤的 CAR-T 治疗,有望从 “短期缓解” 迈向 “长期治愈” 的新阶段。
来源:医学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