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句老话讲得好:“通则不痛,痛则不通。”这句话放在现代医学语境下,仍旧字字千钧。其实很多人不知道,身体的“通”不仅仅是血管通、肠道通,更包括心理通、气血通、作息通、情绪通——这四个“通”,才是我们今天要聊的核心。
医生不说的,往往才是最该知道的。
有句老话讲得好:“通则不痛,痛则不通。”这句话放在现代医学语境下,仍旧字字千钧。其实很多人不知道,身体的“通”不仅仅是血管通、肠道通,更包括心理通、气血通、作息通、情绪通——这四个“通”,才是我们今天要聊的核心。
不花钱,不吃药,做好四件事,心通了,病自然就消了。
故事得从一位老病号说起。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的门诊记录里,曾有一位60多岁的阿姨,十多年高血压、糖尿病样样不缺,吃药吃得像吃饭,但每年还是进一次急诊。
直到有一年,她突然一整年没再来看病。医生以为她搬家了,一问才知道,她退休后开始每天跳广场舞、晚上坚持写感恩日记、学会了控制情绪,体重降了十斤,血压稳定了,血糖也好转。吃药没变,生活方式变了,病情就像被“拔了根”。
这不是个例,是规律。
第一通:血管通,通的不只是血
中国国家心血管病中心的数据显示,我国成年人中高血压患病率已超过27%,动脉粥样硬化人群更是高达40%以上。一旦血管堵了,就像水管结冰,心脑肾都跟着受苦。
问题是,很多人只盯着药物降压,却忽略了血管弹性的维护。血管不像铁管,一锈死就完事,它更像橡皮筋,要靠日常“养”出韧性。
研究发现,充足的维生素K2摄入能有效减少血管钙化的风险。而它最丰富的来源,竟然是我们日常嫌弃的纳豆、发酵豆腐乳。
再说个冷知识:每晚睡眠不足6小时的人,血管内皮功能下降幅度超过25%,相当于提前老化十年。比起吃保健品,不如早睡一小时。
血管是否通畅,日常就能看出端倪——一走路就腿疼、手脚冰凉、头晕易忘,这些都不是“老了正常”,而是身体在喊:我堵了!
第二通:肠道通,人体的“第二大脑”不容忽视
你也许听说过一句话,叫“一身病,九成出肠道”。这不是夸张,是有据可查的医学常识。
肠道里住着100万亿个细菌,数量是我们体细胞的10倍。这些细菌不是坏人,它们维持免疫、合成维生素、调节情绪。肠道菌群失衡,抑郁症、肥胖、糖尿病风险都会增加。
2022年《中华消化杂志》刊登的一项研究指出,高纤维饮食可显著改善肠道菌群结构,降低便秘与肠道炎症发生率。什么是高纤维?不是吃点蔬菜就够了,而是每天摄入25-30克膳食纤维,相当于两碗红薯粥加一大盘炒芹菜。
还有一点被严重低估——排便的频率与质量,是身体健康的晴雨表。三天不通一次、每次半小时、还得靠茶靠药,这不是“排便个性”,这是肠道在报警。
真正的通,不是靠泻药冲刷,而是靠菌群自平衡、饮食够天然、情绪要平稳。
第三通:情绪通,病从“心”起不是空话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一项横跨八年的随访研究发现,长期压抑情绪的人,患心梗的风险比一般人高出1.5倍。心病,还真得心药医。
从心理学角度看,情绪本就是生理的衍生品。你气得发抖,其实是肾上腺素飙升;你忧郁低落,是血清素分泌减少。所以一个人情绪不通顺,身体出问题是迟早的事。
我们这个社会太讲“隐忍”,尤其是中老年人,总觉得诉苦是矫情,结果把气憋进胃里、把痛藏进肝里,最后演变成胃溃疡、脂肪肝、冠心病。
情绪的排毒功能,远比你想象的重要。
唐代文学家韩愈说,“不通则痛”,他写的是文理,其实也是生理。现代神经科学研究表明,大脑边缘系统决定情绪,而长期负面情绪,会干扰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直接引发内分泌紊乱。
哭出来、笑出来、写下来、唱出来、说出来,都是好事。哪怕只是写日记、练书法、听评书,也比憋着强。
第四通:作息通,昼夜节律是身体的“主板”
凌晨两三点醒来的人越来越多?不是巧合,是身体节律出错了。
2023年中国睡眠研究会发布的报告显示,我国成年人中有38.2%存在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而睡眠紊乱不仅影响精神状态,更会打乱昼夜节律。
昼夜节律不是玄学,是写在基因里的生物钟。褪黑素分泌峰值在夜间10点到凌晨2点之间,这个时间不睡,修复系统就无法启动,免疫系统也跟着瘫痪。
长期熬夜的人,患癌风险、肥胖风险、抑郁风险,统统飙升。你以为是晚睡,其实是给身体按下“自毁”按钮。
想通这个道理的人,不会再用“我就是夜猫子”自嘲。调节作息,就像手机重启,系统重新上线,卡顿自然缓解。
我们可以从身边的例子看出节律有多重要。曾有篇发表于《中华老年医学杂志》的案例研究中提到,一位65岁男性在退休后逐渐形成晚睡晚起的习惯,结果两年内体重增加8公斤、血糖控制失常。医生建议其恢复早睡规律,三个月后体重下降、血糖恢复正常。
小节奏,大命运。
养生这件事,归根结底,不是修仙式地吃保健品、喝枸杞水,而是让身体每一个系统都能顺畅运行。血不堵、肠不憋、情不压、觉不乱,看似简单,其实是最难的自律。
真正的健康,从来不是靠医生保的,而是靠自己通的。
鲁迅说过:“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放在现代养生上,我只想说一句:病不可怕,怕的是你明知该通却一直堵着。
参考文献:
1.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22年第50卷第4期,国家心血管病中心高血压流行病学研究
2. 《中华消化杂志》2022年第42卷第6期,高纤维饮食对肠道菌群影响的系统评价
3.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23年第42卷第9期,作息节律与代谢紊乱的临床观察研究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来源:孙医谈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