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岁飞身救球那一刻我们才读懂马龙:冠军会老去,但热爱永不退场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5 14:21 1

摘要:在法兰克福苏瓦格能源球馆,35岁的马龙在男单决赛中做出了一个令人匪夷所思的动作——他飞身前扑、倒地救球,宛如一位年轻小将般拼尽全力。那一刻,观众席传来一阵惊呼,人们意识到,这位“双圈大满贯”得主对乒乓球的热爱,从未因年龄而减退。

冠军之路从未平坦,而他用球拍写就了一段传奇

在法兰克福苏瓦格能源球馆,35岁的马龙在男单决赛中做出了一个令人匪夷所思的动作——他飞身前扑、倒地救球,宛如一位年轻小将般拼尽全力。那一刻,观众席传来一阵惊呼,人们意识到,这位“双圈大满贯”得主对乒乓球的热爱,从未因年龄而减退。

这就是马龙,乒坛的“六边形战士”,日本媒体送给他的这个称号,形容他技术全面无短板。而在这全面技术的背后,是一位从鞍山走出的少年,如何用球拍与毅力,书写下一段体育传奇。

1988年,马龙出生于辽宁鞍山一个普通家庭。父亲马玉军是事业单位的中层干部,母亲在工厂上班。鞍山作为全国乒乓球名城,很多孩子从小接触这项运动。5岁那年,为让体弱多病的儿子强身健体,父母送他去市千山区体校打乒乓球。

马龙的启蒙教练姜文昆很快发现,这个不爱说话的小男孩很有心计,“教练说过的话他都会默默记下来”。训练中,马龙展现出超乎常人的刻苦——教练安排每次练200个球,他却要练400个。

他的双脚经常磨得血肉模糊,眼里含着泪花还在坚持。

11岁时,马龙被辽宁省体校选中,母亲毅然辞去工作,陪伴儿子前往沈阳。在沈阳,母子俩生活拮据,母亲经常等到傍晚市场快关门时去买最便宜的菜。有一次母亲感冒半个月都舍不得买药,瘦了4斤。

马龙每次回家看到父母省吃俭用,内心都深受触动,只能以更加刻苦的训练回报父母。

2001年,北京西城体校教练关华安来沈阳选苗子,将马龙带到北京。母亲又一次跟随儿子,在北京租房子住,并去超市打工维持生计。初到北京,母亲因工作压力巨大,连做梦都在吆喝“卫生纸大减价”,被母亲梦话惊醒的马龙,在黑暗中泪流满面。

这些艰辛,成为马龙职业生涯早期最深刻的记忆。

2003年,马龙进入国家乒乓球二队。在升降级比赛中,他夺得第二名,顺利进入国家一队。当时的主管教练秦志戬对他的评价是:乖巧、听话,但性格犹豫、不自信,患得患失。队友们给他起绰号“马可能”,因为回答什么问题都说“有可能、还行”。

陈玘则叫他“纠结小王子”。

当时的国乒队有王励勤、马琳、王皓组成的“二王一马”核心,马龙虽技术实力与他们不相上下,但综合素质有差距。后来王励勤、马琳退役,但张继科又迅速崛起。2012年伦敦奥运会,国乒教练组经过权衡,选择让王皓和张继科参加男单比赛,马龙只参加团体赛。

看着同龄的张继科在445天内完成大满贯,马龙内心充满失落。

父亲马玉军打电话安慰他:“全国练乒乓球的那么多人,你能参加奥运会团体赛已经是奇迹了。放平心态,与队友们合作将冠军拿回来。”马龙没有沉沦,在团体赛中发挥完美,一局未失,与队友一道夺得男团冠军。

这段经历成为他内心最强大的燃料。

2015年苏州世乒赛成为马龙职业生涯的转折点。27岁的他心想:如果这次再输就退役。决赛对阵方博,马龙在大比分2:0领先的情况下被连扳两局,第五局又输,被逼到悬崖边上。最终,他顶住压力连胜两局,艰难夺冠。

如果我那次又输了,也许就退役了。”马龙赛后坦言。捅破这层窗户纸后,他全面爆发。

2016年里约奥运会,马龙以4-0击败张继科,首次夺得奥运男单冠军,实现个人男单大满贯。在男单夺冠后,他对着镜头比心,向相恋八年的女友夏露示爱。2017年1月,两人领取结婚证。

夏露曾是河海大学的校花,毕业后在银行工作。

2017年12月,夏露生下儿子,29岁的马龙成为国乒现役队员中第一个“爸爸球员”。做了父亲后,他的心态更成熟,更有责任担当。儿子出生第二天,马龙就赶往深圳参加比赛,独得两分帮助球队获胜。

“以前自己是个纯粹的运动员,现在是丈夫是爸爸,必须给妻儿撑起一方天空,给儿子树立榜样。”

家庭成为马龙职业生涯的坚强后盾。母亲帮忙照顾孙子,妻子夏露与婆婆为他营造坚固的后方。生活中遇到什么困难,家人从不打扰马龙。这种支持让马龙在赛场上更加无畏。

2021年东京奥运会,33岁的马龙再次包揽男单、男团两枚金牌,成为乒坛史上首位双圈大满贯选手。日本媒体送给他“六边形战士”的称谓,认可他技术全面无短板。

辉煌背后,马龙也面临伤病的困扰。2019年,多年高强度训练导致他左膝盖和手腕出现严重伤病。膝盖的钙化和增生问题非常严重,无法通过保守治疗维持高水平竞技状态。

在队里安排下,马龙前往美国接受手术。手术有风险,如果恢复不好,他的职业生涯可能结束。马龙决定赌一把,结果证明他的选择是对的。

术后康复异常艰难,马龙形容这是他“职业生涯最为困难的一段时间”。他每天半夜都会被疼醒,白天坐在球场上看队友训练,心里格外焦虑。2019年12月,马龙伤势基本康复,重返赛场。

有一个星期天,刘国梁去训练馆,看到马龙一个人在加练。目睹马龙手术后左膝盖上的刺眼伤疤,刘国梁眼睛湿润了。

2023年,在法兰克福冠军赛上,35岁的马龙向中外记者多次提起职业生涯“晚期风格”。他说:“我已经没那么强的胜负心。”但当被问到为何还坚持比赛时,他回答:“主要是因为不舍。自认为还能打的时候放弃了、不打了,感情上不好接受。”

马龙坦言,在中国队很难打到40多岁。“现在我在某些时候有一种到了极限的感觉。我只是做到了可能对于中国运动员来说很难的一些事。”他的“晚期风格”既有与万物和解的成熟,也有“任性的逆行”。

马龙的职业生涯,与张继科、樊振东等对手的交锋构成了精彩篇章。2012年伦敦奥运会,张继科创造历史最快大满贯纪录时,马龙只能参加团体赛。这段经历成为马龙成长的动力。

2014年世界杯,张继科与马龙对决,以2分险胜后,一脚踢翻了挡板。2016年里约奥运会,张继科甚至打封闭针上场。两位顶级运动员的较量,推动着彼此不断突破极限。

张继科曾在直播中评价:“马龙是国乒里最强正手之一”,另一位是马琳。这一评价将马龙直接对标历史顶级水平选手。张继科素以“直言不讳”著称,极少公开评价现役选手,他的认可足以证明马龙的实力。

而樊振东与马龙的“跨代对决”更是持续了十多年。2017年德国杜塞尔多夫比赛,两人打到第七局,马龙仅赢了2分。2021年东京奥运会男单决赛,樊振东开局连得7分,最终还是马龙翻盘夺冠。

马龙曾坦诚表示:“一代比一代强是非常重要的。”他从小看王励勤、马琳、王皓比赛,后来人们觉得他和许昕更强,再后来樊振东也比他们更强。这种对后辈的认可,展现了冠军的格局。

2025年4月,马龙当选为中国乒协副主席,而此时他尚未退役。这意味着他的职业生涯开启了新的旅程。马龙表示,他想把自己的经验更多地分享给年轻运动员。

在巴黎奥运会乒乓球男子团体决赛中,马龙和王楚钦搭档双打,战胜瑞典组合后,他做出了自己的庆祝动作。当被问及是带着多少岁的心态上巴黎奥运赛场时,马龙回答:“作为运动员我希望能在30岁左右,能够始终跟着他们两个年轻的,能够显得积极一点,别显得拖后腿。”

马龙的运动生涯打破了人们对年龄的固有认知。他曾说:“年龄对于职业运动员来说,可能不是最大的挑战。”“要保持很高的技战术能力水平,就需要付出比年轻时更多的代价。我现在有家庭,有些时候专注度可能和年轻球员不一样。当自己特别累时,也会让思想稍微松弛一下,心态开阔一些,而不是必须要赢。”

2025年9月,马龙作为唯一亚洲面孔、唯一乒乓球项目代表,出现在洛杉矶奥运会官方宣传片中。他的挥拍镜头被国际奥委会官网选为乒乓球板块封面。这一殊荣不仅是对其个人成就的认可,更被视为“中国体育文化输出的里程碑”。

马龙的职业生涯超越了体育本身,给当代青年以深刻启示。他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强者不是没有弱点,而是能把弱点变成武器。从青涩少年到乒坛传奇,马龙用行动诠释了什么是拼搏、坚持和热爱。

马龙曾分享自己的哲学:“不管站在什么位置,做好自己该做的事。”这句话简单却深刻。无论是作为运动员,还是作为丈夫、父亲,抑或是乒协副主席,他都在每个角色上尽力做到最好。

他的教练刘国梁曾指出,马龙技术全面,但性格曾制约着他的成长。而马龙通过不断自我突破,最终克服了性格中的犹豫与不自信,成长为国乒的领军人物。这种自我超越的精神,值得每个年轻人学习。

马龙的人生经历仿佛一面镜子,映照出坚持与热爱的力量。他曾说:“即使退役也不会离开乒乓球这项运动。”如今,作为乒协副主席,他正将这种热爱传递给下一代运动员。

老将不死,薪火相传。马龙用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体育精神——不是永远站在聚光灯中心,而是永远在属于自己的位置发光。正如他自己总结的:“做好当下,就是最好的答案。”

来源:天天文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