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歼-16D 真的是能碾压美国的EA-18G?事实可能并非如此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4 04:28 1

摘要:2011年利比亚,两架咆哮者同时压制苏制S-300与俄制铠甲,让F-16编队零损伤穿过防空圈。

160公里干扰半径被吹成碾压美军,歼16D真能把EA-18G按在地上摩擦?

别急着下结论,先把账算清。

EA-18G的160公里不是纸面数据。

2011年利比亚,两架咆哮者同时压制苏制S-300与俄制铠甲,让F-16编队零损伤穿过防空圈。

同一年,南海上空,EA-18G把052C雷达压到只剩30公里探测距离,现场照片后来挂在美军教室墙上一整年。

歼16D的公开参数只有一条:干扰功率比EA-18G高6分贝。

分贝换算成功率,也就是4倍。

功率大不代表能量集中,天线增益、波束宽度、冷却效率、供电稳定度,任何一项掉链子,4倍瞬间蒸发。

更关键的是,EA-18G的NGJ-MB下一代吊舱2023年已小批量交付,频段覆盖0.1到18GHz,比旧吊舱宽3倍,功率密度反而提升30%,体积还缩小一成。

有人把歼16D的12吨内油当成绝对优势,算续航。

EA-18G挂着5个副油箱外加空中加油,从日本三泽飞到南海再折返,全程10小时,2018年就演练过。

重型平台确实能带更多燃料,但电子战机不是轰炸机,多出来的油量得让给冷却液与发电机,真比留空时间,EA-18G并不吃亏。

实战经验差距更难补齐。

美军电子战部队每年演习2200小时,单是太平洋方向就占800小时。

歼16D部队2015年才组建,公开报道的远海训练次数一只手数得过来。

电子战讲究肌肉记忆,干扰时机、频率切换、功率爬坡,差半秒就可能被地空导弹锁定。

经验不足,功率再大也白搭。

体系配套也决定生死。

EA-18G背后有E-2D提供宽带中继,有F-35做静默指示,有宙斯盾舰做海上指挥所,数据链统一成Link-16+MADL,一键就能把威胁坐标发给几百公里外的驱逐舰。

歼16D目前公开搭档只有空警-500,数据链带宽与美军相比差一个量级,真到高强度对抗,能不能把干扰效果实时同步给队友,没人敢打包票。

再说硬杀伤。

歼16D能挂4枚鹰击-91反辐射导弹,射程120公里,速度3马赫,看着吓人。

EA-18G也能挂AGM-88E,射程150公里,弹头30公斤高爆,外加毫米波雷达末制导,能打击关机雷达。

2022年乌克兰战场,AGM-88E把俄军道尔-M2雷达连车带天线打成零件,视频传遍网络。

鹰击-91至今没有实战画面,谁更靠谱,市场已经投票。

成本账也得算。

EA-18G单机出厂价7000万美元,全寿命小时飞行成本1.8万美元。

歼16D没有官方价,按歼16基础型推算,单机不会低于8000万美元,小时成本至少2万美元。

重型平台意味着更多维护工时,更多备件储备,更多燃油消耗。

军费有限,飞一小时少一小时,经验积累速度自然放慢。

未来五年,美军计划把NGJ-LB低频吊舱装上无人机,EA-18G只做指挥节点,有人机退到百公里外,风险进一步降低。

中国也在研发类似方案,用双座歼20后座控制无人僚机,项目代号未见公开。

谁先落地,谁就能在下一回合占先手。

电子战没有秒杀,只有迭代。

今天领先,明天就可能被新算法反超。

与其喊碾压,不如盯紧每一次远海训练,每一次软件升级,每一次实弹打靶。

把每一分贝干扰增益、每一毫秒响应时间抠到极致,比发一万张海报都管用。

真正决定胜负的,是实验室里熬夜写代码的工程师,是外场顶着烈日换吊舱的士官,是每一次默默起飞没有镜头的夜航。

飞机只是载体,人才是变量。

来源:优雅天空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