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时,以为不读书不了解人生,50岁发现不了解人生,读不懂书的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5 14:44 1

摘要:书桌上那本余华的《活着》一直摊开着,页角微微卷起,像是被无数次翻动后留下的痕迹。年轻时读它,只觉得心口发闷,福贵的命运像一场永无止境的暴雨,打在身上冷得刺骨。合上书,日记本上只潦草地写着两个字:“太苦了。”那时不懂,为什么人还能在这样的苦里继续走着,更不懂余华

书桌上那本余华的《活着》一直摊开着,页角微微卷起,像是被无数次翻动后留下的痕迹。年轻时读它,只觉得心口发闷,福贵的命运像一场永无止境的暴雨,打在身上冷得刺骨。合上书,日记本上只潦草地写着两个字:“太苦了。”那时不懂,为什么人还能在这样的苦里继续走着,更不懂余华说的“活着本身就是意义”究竟是什么意思。我信苏轼那句“腹有诗书气自华”,以为多读书、背好句,就能参透人生,却不知没有经历过的文字,再动人也只是飘在空中的尘埃,落不到心里。

真正读懂这本书,是在多年以后。三十岁那年,职场失意,熬了几个通宵做的方案被一句话否决,我独自站在楼道里,望着窗外漆黑的夜,第一次感受到努力换不来认可的无力。后来母亲病重,我守在医院的病床前,听着监护仪规律的滴答声,看着她日渐消瘦的脸,才明白什么叫束手无策。她走的那天,我握不住她的手,回家后,她的影子却总在屋里游荡,像一场不肯醒来的梦。

那些日子,我又翻开了《活着》。这一次,不再只是为福贵流泪,而是突然理解了他。他不是因为坚强才活着,而是因为活着,才慢慢学会了承受。他牵着老牛,走在田埂上,嘴里念着亲人的名字,那一幕不再悲凉,反而透出一种沉静的力量。我忽然想起自己陪母亲走完最后一程的点点滴滴,想起失意后重新咬牙站起来的日子,那些曾经读不懂的句子,如今都有了血肉。

五十岁再读《活着》,掌心的温度不一样了。我不再追问命运为何如此不公,而是学会了接纳遗憾,接纳失去,接纳生活本来的模样。再翻开《红楼梦》,也不再羡慕大观园的繁华,反而在黛玉葬花时读懂了时光的无情,在宝玉出家时明白了聚散的必然。原来歌德说得对,读一本好书,是与高尚的灵魂对话,而真正的对话,是用自己的人生去回应书中的故事。

书与人生,从来不是单向的解读,而是彼此照亮。年轻时以为读书能看透世界,后来才知,是世界教会了我如何读书。每一段经历,都是解读文字的钥匙;每一本书,又为人生打开了新的窗口。哪怕读的书不多,但只要用心去走、去爱、去痛、去活,书里的智慧终会在某个瞬间与你相认。如今我依然会翻那本《活着》,指尖不再急切,而是带着一种温柔的平静。因为我知道,活着不是为了抵达某个终点,而是在风雨中依然能牵着自己的心,一步步走下去。

来源:小乔神技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