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攻击车主的行为实在没有底线,这已经涉嫌违法!”9月24日,小米集团公关部总经理王化的表态在社交平台引发强烈共鸣。随着北京交通广播披露小米车主邓女士起诉网暴者胜诉的判决结果,这场由车主维权引发的舆论热议,最终以车企高管的公开声援推向高潮。从车主分享用车日常遭恶
“攻击车主的行为实在没有底线,这已经涉嫌违法!”9月24日,小米集团公关部总经理王化的表态在社交平台引发强烈共鸣。随着北京交通广播披露小米车主邓女士起诉网暴者胜诉的判决结果,这场由车主维权引发的舆论热议,最终以车企高管的公开声援推向高潮。从车主分享用车日常遭恶意攻击,到法律裁决彰显正义,再到企业明确立场,事件的每一步推进,都在叩问智能汽车时代的网络生态底线。
这场风波的起点,是车主们难以预料的“分享代价”。车主张先生在社交平台发布提车日常后,评论区迅速涌现针对其家人的恶意言论;车主邓女士更因分享用车视频遭遇造黄谣等网络暴力,不堪其扰的她选择诉诸法律武器。最终,法院判决网暴者公开道歉并赔偿精神损失6000元,这起判决被业内视作“车主反击网络暴力”的标志性案例。而这类遭遇并非个例:有车主因分享赛道试驾视频被诅咒“绿化带神车”,也有女性车主发用车视频遭无端造谣,购车后反而沦为舆论攻击目标的现象,正在车圈蔓延。
小米高管的回应,精准击中了舆论痛点。小米汽车副总裁李肖爽直言看到判决时“愧疚、感激又愤怒”,愧疚于用户因选择品牌遭遇伤害,感激车主用法律维护尊严,更愤怒于施暴者的无底线行为,并承诺“坚定与用户站在一起,全力做每位车主的后盾”。王化则进一步点破事件本质:“这不是简单的情绪发泄,而是有组织、有话术、有目的的网络暴力”,明确表示小米正采取一切法律手段维护品牌与用户声誉。高管们的密集表态,不仅获得了“收集恶意评论ID联合起诉”等建议的近万次互动支持,更被解读为车企直面用户权益保护的积极姿态。
这场车主胜诉案的意义,早已超越个案本身。法律界人士指出,法院通过技术手段锁定匿名网暴者的判决,打破了“网络施暴零成本”的侥幸心理。北京市互联网法院法官强调,针对产品的客观讨论受法律保护,但上升到人身攻击、散布谣言等行为已突破法律底线,且当前技术手段可追踪跨平台恶意账号,受害者通过公证保全证据可提升维权成功率。更值得关注的是,事件折射出新能源汽车行业的特殊生态——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秘书长指出,针对车主个人的恶意标签化攻击,实则是行业恶性竞争渗透至用户层面的表现。
小米的强硬立场并非偶然,而是其持续维权行动的延续。董事长雷军此前已公开表示,法务部门针对虚假测评和谣言立案数十起,多起案件即将进入庭审阶段。据知情人士透露,涉事账号中既有个别用户的情绪化言论,也存在疑似批量操控的“话术模板”,后者或涉及商业不正当竞争。这种“企业+用户”的维权组合,正在对行业恶性竞争链条形成冲击。
当车主的胜诉判决书与企业的维权承诺叠加,车圈网络生态的整治迎来了关键契机。智能汽车时代,车主的社交分享本应成为品牌传播的重要渠道,却因无底线网暴变味走样。小米高管的声援与企业的法律行动,不仅为受害车主提供了支撑,更向行业释放了明确信号:用户不应成为商业竞争的牺牲品,网络空间绝非法外之地。
从车主勇敢起诉到法院公正裁决,从高管公开声援到企业依法维权,这场风波勾勒出对抗网络暴力的完整链条。正如王化所言,“用户胜诉就是最好的示范”。当更多车企加入维护用户网络权益的行列,当法律的惩戒力度持续彰显,或许才能真正遏制网络暴力的蔓延,让车主的分享回归纯粹,让车圈竞争回归理性。毕竟,尊重每一位用户的表达与尊严,才是品牌长久立足的根本。
来源:阿峰故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