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渠穴:肺经上的“宣肺利咽要穴”,调肺通气有巧法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5 13:29 1

摘要:经渠穴是手太阴肺经的经穴,“经”指经脉气血旺盛之时,“渠”为通道之意,寓意其是肺经气血顺畅运行的“关键通道”。它擅长宣通肺气、利咽止咳,对肺系病症与咽喉不适有独特调理作用,且能辅助改善上肢经络阻滞问题。历代医家重视其“通肺络、利气机”的功效,临床中常用于改善咳

经渠穴是手太阴肺经的经穴,“经”指经脉气血旺盛之时,“渠”为通道之意,寓意其是肺经气血顺畅运行的“关键通道”。它擅长宣通肺气、利咽止咳,对肺系病症与咽喉不适有独特调理作用,且能辅助改善上肢经络阻滞问题。历代医家重视其“通肺络、利气机”的功效,临床中常用于改善咳嗽、咽痛等常见问题。以下详解经渠穴的独特价值、定位方法、主治病症及使用要点,助力科学运用。

一、经渠穴的“神奇”之处:为何受医家关注?

经渠穴最早记载于《黄帝内经·灵枢·本输》,其“神奇”源于两大核心特性,凸显经穴的独特优势:

1. “肺气疏通枢纽”:作为肺经经穴,它处于肺经气血由浅入深、由弱转强的关键节点,是肺气宣发与肃降的“调节站”——当肺气郁滞(如胸闷、咳嗽)时,刺激经渠可快速疏通肺经气血,让郁滞的气机顺畅运行;当肺气虚弱(如气短、乏力)时,也能通过经渠激发肺经活力,辅助补肺益气。

2. “利咽止咳双效”:肺经“上通于喉”,经渠穴通过疏通肺经气血,可直接作用于咽喉,既能缓解肺热引发的咽喉肿痛,又能改善肺气不畅导致的咳嗽,尤其对“咳而不爽、咽痒不适”有即时缓解作用,实现“调肺与利咽”的双重效果。

历代名医中,皇甫谧在《针灸甲乙经》中明确将其用于“治疗咳逆上气、喘、喉痹、胸中满”,奠定其“宣肺利咽”的核心定位;后世杨继洲在《针灸大成》中进一步拓展其应用,将其与其他穴位搭配治疗“咳嗽无痰、咽喉干痛”,强调其“润肺止咳”的作用;清代《医宗金鉴》则提及其可改善“上肢麻木、腕痛”,凸显其经络疏通价值,使其成为肺系与上肢不适的常用穴。

二、经渠穴的定位:3步快速准确找到

经渠穴位于前臂内侧桡侧(靠近拇指一侧),位置紧邻动脉,按以下步骤操作,新手也能轻松找准:

1. 找基准参照:先确定“太渊穴”(腕横纹桡侧端,桡动脉搏动最明显处),经渠穴与太渊穴在同一条直线上,且位于太渊穴上方;

2. 定垂直距离:从太渊穴沿前臂内侧桡骨边缘向上量取1寸(“同身寸”参考:拇指指间关节宽度约为1寸,直接用拇指比对即可),此处即为经渠穴的大致位置;

3. 辨动脉位置:在1寸处触摸桡动脉搏动,经渠穴就在动脉搏动的外侧(远离身体正中线一侧),按压时会有明显酸胀感,且酸胀感可向手指或肘部放射,同时能清晰感受到动脉搏动,可辅助确认位置。

简单总结:经渠穴在“腕横纹桡侧端太渊穴上1寸,桡动脉外侧”,核心特征是“紧邻动脉、按压酸胀”,找准太渊穴后向上1寸,避开动脉搏动中心即可定位。

三、经渠穴的主治病症:对这些疾病有特效

经渠穴以“调理肺系病症、改善咽喉与上肢不适”为核心,尤其对以下病症效果显著,临床中常作为“针对性调理穴”使用:

1. 肺系与咽喉病症(核心特效)

- 咳嗽(干咳或少痰型):适用于肺气不宣或肺燥所致的咳嗽(如感冒后期干咳、长期吸烟引发的刺激性咳嗽、秋季燥咳),刺激经渠可宣肺通气、润肺止咳,减轻咳嗽频率,缓解“咳而无痰、咽痒难耐”的不适;

- 咽喉肿痛、喉痹:如急性咽炎、扁桃体炎初期引发的咽喉干痛(吞咽时加重)、声音嘶哑,经渠穴可清泻肺热、利咽消肿,辅助缓解疼痛,改善发声;

- 气短、胸闷(肺气不畅型):如久坐后胸部憋闷、活动后气短(无明显心肺疾病),或慢性支气管炎引发的轻微胸闷,经渠穴可疏通肺络、调节肺气,减轻胸部压迫感。

2. 上肢经络病症(辅助调理)

- 腕部疼痛、麻木:如长期用鼠标导致的“鼠标手”(腕部酸胀、活动受限)、颈椎病引发的前臂桡侧麻木(沿肺经循行路线),按摩经渠可疏通上肢经络,促进气血循环,缓解肌肉紧张与麻木感;

- 上肢无力:如过度劳累或运动后上肢乏力、抬臂困难,经渠穴可激发肺经气血,辅助恢复上肢力量,减轻疲劳感。

四、经渠穴的使用方法:按摩、艾灸、针刺各有适配场景

经渠穴的使用需结合病症性质与体质选择,因紧邻动脉,操作时需注意避开血管,日常保健以按摩为主,特定病症可配合针刺,艾灸需严格辨证:

1. 按摩:日常保健首选,安全便捷

- 操作方法:用拇指指腹轻轻按压经渠穴(避开动脉搏动中心,在动脉外侧施力),力度以“酸胀感明显但不压迫动脉”为宜,每次按压2-3分钟,每日1-2次;也可采用“点按结合”的方式,每点按10秒放松5秒,反复操作,促进气血运行。

- 适配场景:适合干咳、咽喉不适、腕部疲劳的日常调理,尤其适合上班族(缓解腕部不适)、教师(改善用嗓过度引发的咽喉干痛)、吸烟者(减轻刺激性咳嗽),无明显体质禁忌,随时随地可操作。

2. 艾灸:仅适用于虚寒证,忌用于热证

- 操作方法:采用温和灸(将艾条点燃后悬于穴位上方4-5厘米处,距离稍远,避免烫伤),每次灸8-10分钟,以局部皮肤温热为宜,每周1-2次。

- 适配场景:仅适用于“肺虚寒证”(如咳嗽痰白清稀、怕冷、无咽喉肿痛),可温通肺络、补肺益气,改善长期气短、怕冷等症状;肺热证(黄痰、咽痛、干咳少痰)、阴虚火旺者(口干、手足心热)禁用,避免加重热象。

3. 针刺:专业治疗手段,严禁自行操作

- 操作特点:针刺需由专业中医师进行,常规针刺深度0.3-0.5寸(约0.8-1.2厘米),因紧邻动脉,针刺时需精准避开血管,肺热证用泻法,虚寒证用补法;

- 适配场景:多用于急性肺系病症(如急性咽喉肿痛、干咳剧烈)或腕部疼痛严重者,因涉及血管避让与专业手法,必须由专业人员操作,不可自行尝试。

五、穴位搭配:这样组合效果翻倍

经渠穴通过与其他穴位搭配,可针对不同病症增强调理效果,日常保健与对症治疗可参考以下组合:

1. 调理干咳、咽喉肿痛:经渠+鱼际

- 搭配逻辑:经渠穴宣肺通气、润肺止咳,鱼际穴(手掌外侧,第1掌骨中点赤白肉际处)为肺经荥穴,擅长清热利咽、缓解干咳,二者合用可快速改善肺热或肺燥所致的干咳、咽喉干痛,适合感冒后期或秋季燥咳。

2. 缓解腕部疼痛、上肢麻木:经渠+阳溪

- 搭配逻辑:经渠穴疏通前臂肺经气血,阳溪穴(腕背横纹桡侧端凹陷处)擅长缓解腕部疼痛、改善上肢活动功能,二者合用可减轻“鼠标手”、颈椎病导致的腕部酸胀与前臂麻木,适合上班族日常保健。

3. 改善气短、胸闷(肺气不畅型):经渠+膻中

- 搭配逻辑:经渠穴调节肺气、疏通肺络,膻中穴(两乳头连线中点)为“气会穴”,擅长宽胸理气、缓解胸闷,二者合用可快速减轻久坐或肺气郁滞引发的胸部憋闷、活动后气短,适合情绪激动或闷热环境下的不适。

4. 辅助改善慢性咽炎:经渠+天突

- 搭配逻辑:经渠穴宣肺利咽,天突穴(胸骨上窝中央)为咽喉局部穴位,擅长缓解咽喉异物感、刺激性咳嗽,二者合用可改善长期咽干、异物感,适合慢性咽炎人群,尤其适合教师、主播等用嗓频繁者。

六、使用注意事项:规避风险,安全调理

1. 定位准确,避开动脉:经渠穴紧邻桡动脉,按摩或针刺时必须避开动脉搏动中心,避免直接压迫血管导致不适(如头晕、局部淤青),新手建议先触摸动脉搏动,确认位置后再施力。

2. 辨证使用,忌“寒热不分”:

- 肺热证、阴虚火旺者禁用艾灸,可选择轻柔按摩或针刺泻法;

- 急性病症(如急性扁桃体炎高热、剧烈咳嗽影响睡眠)需先就医,穴位调理仅为辅助,不可替代药物治疗;

- 孕妇按摩时力度需更轻柔(避免刺激过度引发不适),艾灸需咨询医师后使用,针刺一般不建议孕期操作。

3. 不替代专业治疗:如咳嗽超过2周伴低热(怀疑肺结核)、咽喉疼痛加重伴吞咽困难(提示急性感染)、腕部疼痛持续不缓解(怀疑腱鞘炎),需及时就医,不可依赖穴位延误病情。

4. 特殊人群慎用:儿童皮肤娇嫩、血管较细,按摩时用指腹轻按即可,避免用力过大;有出血倾向者(如凝血功能异常)慎用针刺,按摩时也需减轻力度,防止皮下淤青。

经渠穴作为肺经的“宣肺利咽要穴”,是日常调理干咳、咽喉不适与腕部疲劳的便捷选择,掌握正确的定位方法(避开动脉),结合辨证选择按摩或艾灸,再搭配对应穴位,可有效改善相关不适。若使用过程中出现头晕、局部疼痛加重等不适,需立即暂停操作,必要时咨询专业中医师,确保安全有效。

本内容仅供健康科普参考,具体穴位治疗请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不可自行盲目操作。#上头条 聊热点#

来源:有医说医00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