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为便于理解部分情节存在“艺术加工”成分。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为便于理解部分情节存在“艺术加工”成分。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
你听说过慢阻肺吗?别看名字不吓人,可真要拖下去,那就是一步步把人往“氧气瓶”那边带。有些人一上来就吃激素、打吊瓶,结果呢?病还没好,身体反倒垮了。今天咱们就掰扯掰扯这茬,慢阻肺到底是个啥东西?激素真的是救命稻草吗?中医里有没有啥不伤身的法子?
慢阻肺,全名叫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说白了就是肺这台“鼓风机”出问题了,气出不来、进不去,就像老家灶台的风箱漏了气,咋鼓都不响。这病发作慢、拖得久,最常见的症状就是咳嗽、喘不上气、痰多还黏。不少人以为就是“老慢支”,可实际上它比普通咳嗽厉害多了,严重时可能连走几步路都喘得不行。
现在不少人一发现喘不上气,就赶紧用激素,想着“压住火”。可你知道吗?激素不是万能药,用得不对,反倒是慢性自毁。
我今天要说的,就是这个事儿的背后,还有更接地气、更养人的法子——两味中药泡水喝,宣肺理气、补肾养元,关键是副作用小,老百姓也用得起。
这事儿听着像“偏方”?别急着翻白眼,咱们慢慢捋,看完你再说“值不值”。
不少人一听“慢阻肺”,脑子里就冒出个词——慢性咳喘。其实这病不是简简单单咳几声,它是肺气长期受损导致的,和抽烟、空气污染、免疫力下降都有关系。特别是五十岁往上的中老年人,一旦得了,就像打了个死结,反复发作,很难根治。
我有个朋友,五十五岁,一辈子种地,烟不离手。起初就是早上咳两声,后来发展到一走路就喘,晚上睡觉还得半坐着。他以为自己是“老寒咳”,硬扛着不去医院。结果去年冬天一场感冒,把他送进了县医院,一查就是典型的慢阻肺急性加重,住了半个月,激素打了不少,体重掉了十来斤。
这事儿咱不能怪医生,激素确实是缓解急性发作的利器,可问题是长期使用激素容易伤脾胃、扰肝肾,特别是对年纪大的人,副作用比疗效还明显。
你别以为只有激素能“压住火”,其实中医早就有话讲,肺为娇脏,最怕燥热,调它得润、得补、得顺气。中医不讲“堵”,讲“通”,不讲“灭火”,讲“养元”。
要说中医里对慢阻肺的理解,那可不是啥新鲜事儿。古人叫这病“咳喘”、“肺痿”,早在《黄帝内经》里就有记载,说“肺气虚则咳,肾不纳气则喘”。啥意思?肺是主气的,肾是固气的,一虚一不固,气就上不来下不去,喘就来了。
所以咱得明白个理儿,慢阻肺的根子不在“火”,在“虚”,尤其是肺肾两虚。
那为啥激素没法从根儿上治?道理很简单,激素就是挡箭牌,临时把“肿”压住,可肺肾虚的问题它不管,等激素一停,病情反弹更厉害。
这时候,就得说说咱中医的“老方子”了。今天要说的两味药,一个是黄芪,一个是五味子。这俩东西,别看不起眼,可真是“气虚喘咳”的对症药。
先说黄芪,这东西咱老百姓都不陌生。它补气能把肺气“托住”,还扶正祛邪,有点像老家人说的“补底气”。黄芪泡水喝,可以增强免疫力,缓解疲劳,最关键的是,它能宣肺利气,把那堵在胸口的浊气慢慢推出来。
再说五味子,这名字奇怪吧?因为它五味都有,酸甜苦辣咸,味全了,药力也全。它最拿手的是“敛肺气、补肾精”,尤其适合那种咳得没力气、喘得虚汗直冒的人。
这俩搭配起来,简直就是一对“黄金搭档”,一个补气,一个收敛,不上火、不燥热,老少皆宜。泡水喝,早晚一杯,既能润肺,又能补肾,还能让气顺痰消。
你要问:光喝这个就能治好慢阻肺吗?我劝你别指望“吃一口药就好一辈子”。但作为辅助调理,特别是在病情稳定期,这俩药确实能帮你“养肺不伤身”。
日子是一天一天熬的,病也是一点一点养的。慢阻肺这病,说白了得靠你自己“省着用肺”,别等喘得不行了才想起来“补一补”。
咱再从科学角度讲讲。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防治指南》里提到,慢阻肺的治疗分为急性期和稳定期,急性期以缓解症状为主,稳定期则要重在长期调理、提高生活质量。这就跟中医讲的“治未病”不谋而合。
还有研究表明,中医辨证施治对于慢阻肺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肺功能改善,有明显优势。比如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做的一项临床观察发现,使用黄芪、五味子为主的复方,能显著减少慢阻肺的急性发作频率。
这不是咱自己说好,是有数据、有研究做支撑的。要是一味靠激素,那可真是“借刀杀敌,伤己三分”。
除了喝药,生活上的事儿也得注意。抽烟的,赶紧戒;屋里别再烧煤球取暖;一到冬天,出门戴口罩;多吃点润肺的食物,比如百合、梨、银耳。
还有个“土办法”,别小看——拍背。每天早晚轻轻拍几下,能帮助排痰。老一辈人说:“痰不清,病不走。”这话一点不假。
再说说运动,慢阻肺的人不是不能动,而是得“慢慢来”。别跑、别跳,散步、太极、气功这些温和的运动更适合你。身体动了,气血才通,肺的功能才不会“锈住”。
说到底慢阻肺不是小病,但也不是绝症。关键是你得换个思路,别总想着“压住它”,而是跟它和平相处,慢慢把身体调回来。
咱们农村人讲究“长长久久”,不是一锤子买卖。养生也一样,不是今天吃几片药,明天就活蹦乱跳,那都是忽悠人的话。
中医讲“补”,可不是一味“大补”,得对症、得平衡。黄芪、五味子不是灵丹妙药,但在调理肺气、补肾固本这块,它们是老祖宗留下的智慧。
有些人一听“中药”就摇头,说“那玩意儿太慢”。可你想过没,身体坏了不是一天的事儿,修复它也不能一蹴而就。
就像种庄稼,播种、浇水、施肥、除草,哪一步少了都不成。养肺也是一样,要有耐心,要有恒心。
咱老家人常说:“病是自己养的,药是帮你撑的。”你不动、不戒烟、不调理,再好的药也白搭。
现在这社会节奏快,谁都想图个快,可身体这东西,它就像老牛拉车,不能猛抽猛赶。你越急,它越慢,你越顺着它,它越听话。
今天说的这两味药,不是什么稀世宝贝,村里的中药铺子都有卖,便宜、实在。只要你想调,方法总比困难多。
一句话,别把激素当救命稻草,也别把慢阻肺当感冒拖着不管。用点心,听点理儿,身体这辆车才能跑得远、跑得稳。
人讲的是实在话,不绕圈子。你要是真有这方面的困惑,记住今天这些话,回头再看看,肯定有用。
参考文献:
1.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防治指南(2021年修订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2. 《中医药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床研究进展》,中医杂志,2020年第6期
3. 《黄芪与五味子对慢阻肺患者肺功能影响的临床观察》,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21年第12期
4. 《中医药在慢阻肺稳定期治疗中的作用研究》,中华中医药杂志,2022年第3期
来源:心内科孙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