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当前全球健康挑战中,心血管疾病(CVD)、慢性肾脏病(CKD)及代谢性疾病(尤其是2型糖尿病,即T2DM)患病人数众多,疾病负担重。除发病率高外,三种疾病常同时存在,共同构成了“心肾代谢综合征”(Cardio-Kidney-Metabolic Syndrom
在当前全球健康挑战中,心血管疾病(CVD)、慢性肾脏病(CKD)及代谢性疾病(尤其是2型糖尿病,即T2DM)患病人数众多,疾病负担重。除发病率高外,三种疾病常同时存在,共同构成了“心肾代谢综合征”(Cardio-Kidney-Metabolic Syndrome, CKM)。这些疾病往往相互影响、协同作用,不仅加速了疾病的进程,还加重了患者的治疗负担。面对这一现状,心肾代谢慢性病综合管理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为应对这一难题,2025年9月13日,由中国医学论坛报社与阿斯利康(无锡)贸易有限公司合办的“荟聚心肾代——心肾代谢综合防治管理能力学术交流会”在哈尔滨召开。本次会议聚焦于从循证证据到临床实践的转化,深入探讨了CKM新型治疗策略与多学科共管模式,为提升我国CKM的综合防治水平提供新视角与新路径。现整理会议精要如下,以飨读者。
会议现场
探索共病管理新模式,从药物到策略全线更新
本次会议在会议主席——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蔡建芳教授的开幕致辞中拉开帷幕。教授指出:CKM概念的提出对慢病管理模式转换提出了新要求,要求我们从发病机制、危险因素、疾病机制、疾病管理等环节对患者进行全链条、全生命周期管理,因此此次会议的内容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蔡建芳教授
随后,在蔡建芳教授的主持下,上半场学术环节由多位专家带来精彩报告。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李慧教授以“慢病共管新概念-探索CKM综合临床新模式”为题,深入阐释了CKM这一全新概念。该概念强调代谢风险、CKD、CVD病理关联与不良结局风险,并分0-4期,早期占比高,且分期越高死亡风险越高,需从“疾病身份”“进展阶段”“流行危害”认知以明确重视原因。临床上心肾代谢问题经常共存,且具有共同的病理生理机制,疾病叠加越多则风险越大,死亡率越高,需要分层综合管理。而药物治疗方面,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抑制剂(SGLT2i)可以通过多维效应,改善糖尿病代谢状态、减少心血管事件、保护肾脏,在整个心-肾-代谢谱的发病机制中发挥有益效果,已成为糖心肾共病管理中的基石药物之一。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李慧教授
黑龙江省医院李锦玉教授结合最新循证证据,分析SGLT2i作用机制指出,SGLT2i可阻断肾脏及心脏中SGLT2的高表达,延缓CKD进展,降低CVD风险。多项证据[2-4]已证实,其可降低伴或不伴CKD患者肾病进展风险,延缓进入终末期肾脏病(ESKD)时间,且无论CKD病因如何,此获益均存在。《SGLT2i在CKD患者临床应用的中国专家共识》[1]建议估计肾小球滤过率(eGFR)≥20ml/(min·1.73m2)的成人CKD患者(伴或不伴T2D)使用SGLT2i。优先建议有中度危险及以上CKD进展风险、有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高危因素、伴心力衰竭(不论射血分数水平)的成人CKD患者使用SGLT2i,建议选用有循证证据支持心肾获益的SGLT2i药物。黑龙江省医院李锦玉教授
此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郑丹侠教授分享了一例SGLT2i治疗IgA肾病的具体病例。该病例为28岁男性患者,体检发现蛋白尿2年、血肌酐升高8个月,经肾穿后确诊为薄基底膜肾病伴局灶增生性IgA肾病、慢性肾脏病G2A3期等,曾先采用氯沙坦、羟氯喹等治疗,后加用甲泼尼龙与免疫抑制剂,停药后以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联合SGLT2i(达格列净)治疗,尿蛋白从1.6g/24h降至0.3g/24h,血肌酐水平稳定,无严重并发症。SGLT2i通过影响管球反馈,降低肾小球内压发挥肾脏保护作用,是肾病领域备受关注的治疗药物之一。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郑丹侠教授
在讨论环节,蔡建芳教授与鄂尔多斯市中心医院任水明教授、航空总医院房艳辉教授一道,围绕“基于CKM综合征理念的临床实践与共管新模式”展开了热烈讨论,专家们指出:基于CKM这一全新概念,我们需要将理论框架转化为日常临床实践,临床视野不应局限于某一脏器本身,必须主动评估和管理其肾脏病、心血管和代谢性共病风险、危险因素及管理策略合理性,这种“不止单扫门前雪”的“共管新模式”有助于实现早期干预和全面风险管理。
“基于CKM综合征理念的临床实践与共管新模式”讨论现场
促进指南落地,让CKM多病共管从梦想照进现实
会议下半场由会议主席——哈尔滨市第一医院徐滨华教授致辞并主持。徐教授指出:糖尿病的高发病率值得关注,虽然近年糖尿病治疗药物不断更新,让内分泌医生有了强效且安全的武器,但其诊治仍有很多可优化之处,达标率和综合管理率方面仍亟须努力。
哈尔滨市第一医院徐滨华教授
在随后的学术交流环节中,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刘佳教授对《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版)》[5]进行了深入解读。指南从流行病学与疾病负担、诊断与分型、治疗策略与路径、药物治疗、并发症管理、筛查与评估、代谢综合征与低血糖等多角度进行更新,强化早期干预、个体化治疗、心肾保护、体重管理理念,推动新型药物如SGLT2i成为心肾高危及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的依从性,同时在固定复方制剂(FDC)方面,推荐以二甲双胍为基础的FDC(如SGLT2i+二甲双胍、二肽基肽酶Ⅳ抑制剂+二甲双胍),从而增加患者依从性。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刘佳教授
接下来,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高天舒教授对《SGLT2i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专家共识》[6]的核心要点进行了解读,随着糖尿病治疗理念从降糖转向心肾结局关注,SGLT2i治疗地位提升,而该共识作为中国首个专门针对SGLT2i+二甲双胍的专家共识,强调SGLT2i联合二甲双胍机制互补,涵盖多病理生理环节,疗效显著,在降低糖化血红蛋白、体重减轻、血压改善等方面更优,还能显著降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心衰住院等风险,带来改善血脂等多重额外获益。对于新诊断、血糖控制不佳、合并心血管疾病、心衰、慢性肾病肥胖需简化治疗方案的患者,共识推荐使用SGLT2i+二甲双胍联合治疗方案。而其固定复方制剂可提高依从性、降低医疗成本、改善临床结局,且安全性良好,是机制互补、疗效显著、心肾获益明确、安全性良好的方案,可进一步提升依从性与治疗效益,契合“Treat to Success”理念。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高天舒教授
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李玉坤教授从糖尿病防治策略的演进角度,分析了“糖心肾”共病管理新模式的必要性与实施路径。李教授指出,我国糖尿病及并发症流行趋势严峻,糖心肾三者彼此驱动,诱发不良结局,管理亟须控糖与心肾获益兼顾。循证撬动指南,推动糖尿病防治理念的变迁,国内外权威指南一致体现了以心肾结局为中心的糖尿病综合防治理念。糖心肾全程管理包括了防控关口前移、密切关注相关危险因素、分层管理策略、多学科联合治疗等。以SGLT2i为代表的新型降糖药物心肾双护,但临床使用率低,希望通过各类措施促进指南落地,如借助物联网实现糖尿病全程照顾,构建5G+“三早”糖尿病健康管理模式等,以提高糖尿病综合管理效率,延缓或减少糖尿病及并发症的发生。
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李玉坤教授
最后的讨论环节,徐滨华教授、北京同仁医院朱晓蓉教授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刘烨教授等就“如何有效进行早期干预以降低糖尿病心肾疾病风险”这一核心问题各抒己见。与会专家认为:对于糖尿病患者应该早干预、早管理,减少靶器官损伤和临床事件发生风险。鉴于糖尿病、CVD和CKD三者间错综复杂的相互作用及对临床预后的不良影响,应遵循指南推进,促进基层策略落地,利用SGLT2i等经循证医学证实具有心肾获益的新型药物进行早期干预,并构建“糖-心-肾”三位一体管理链及新型药物防控链。
“如何有效进行早期干预以降低糖尿病心肾疾病风险”讨论现场
小结
我国对心肾代谢共病的认知已从单一器官管理迈向MDT的新阶段。与会专家围绕最新指南共识、前沿循证证据及典型病例所达成的共识表明,以SGLT2i为代表的疾病修饰治疗药物,正在从根本上改变心肾代谢疾病的治疗格局。未来,打破学科壁垒,推行以患者为中心的“糖心肾”共病一体化管理新模式,将是降低我国心肾疾病总体风险、改善患者长期预后的关键所在,需要多方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 《钠-葡萄糖转运体2抑制剂在慢性肾脏病患者临床应用的中国专家共识(2023年版)》专家组.钠-葡萄糖转运体2抑制剂在慢性肾脏病患者临床应用的中国专家共识(2023年版).中华肾脏病杂志, 2023,39(11):879-888.
2. Heerspink HJL,et al.N Eng J Med,2020;383;1436-46;
3. Phil McEwan, et al. Presented at AMCP 2021, Virtual meeting, 12 April 2021 –16 April 2021
4. Nuffield Department of Population Health Renal Studies Group. Lancet. 2022 Nov 19;400(10365):1788-1801.(Supplementary appendix)
5.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版)[J].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5, 17(1):16-139.
6. 《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专家共识》专家组.《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专家共识》. 国际内分泌代谢杂志, 2023,43(5): 437.
审批编号:CN-168373,有效期至:2025-12-24
声明: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参考,不得转发或分享非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不得用于推广目的。本文的撰稿/发布由阿斯利康提供支持,若涉及具体药物使用,请参考相关药物说明书,阿斯利康公司不建议您将产品超说明书使用。
来源:壹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