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文化】《楚简越千年》第四集:一墨春秋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5 12:03 1

摘要:三千年前,当殷商人在龟甲上刻下第一道卜辞;两千年前,当秦始皇以小篆诏告统一天下的威严,长江流域的楚先民正用蜷曲如舞的笔画,在竹简上书写另一种文明可能。

这片土地,承载了太多的先秦故事。

三千年前,当殷商人在龟甲上刻下第一道卜辞;两千年前,当秦始皇以小篆诏告统一天下的威严,长江流域的楚先民正用蜷曲如舞的笔画,在竹简上书写另一种文明可能。

从上世纪50年代起,我国古文字学家将目光聚焦战国简牍,楚文化用三千年的蛰伏,等待着被重新发现的时刻。

从甲骨到金文,从篆书到隶楷。中国文字的演变,总被描绘为一条笔直的河流,但在那些被主流叙事偶尔忽略的角落,有另一股清流,它不在中原的正统里宣扬威仪,却在南方的山水间浪漫流淌,这就是 “楚文字”。

楚文字填补了从甲骨文到秦小篆之间,那看似“空白”却至关重要的环节。当古文字学者们第一次辨识这些蜷曲的笔画时,一种未被秦始皇烈火掩埋的文明密码 ,正在逐渐苏醒。

当现代考古学的兴起,尤其是荆楚大地上的古墓葬被发掘后,大批简帛文献重新问世,人们才对出现于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楚文字,开始有了直观的认识。

在楚简的故乡荆州,一个没有大学教职、没有科研经费的普通人,用了二十多年,做了一件比破解密码更孤独的事:与楚文字对话。

荆州古文字爱好者潘灯的书房堆满古籍,墙上贴满字卡,这位“草根学者”用三千册藏书筑起自己的“象牙塔”。他的藏书中,关于楚文字的书籍,包括古文字,有1000多册。

他发现市面上学习古文字的工具书不多,便决心编撰一本楚文字专业工具书《楚文字汇编》,收录了 6286个楚文字。这些字符蜷曲灵动,既保留甲骨文的象形神韵,又透着南方山水的浪漫。它与古印度梵文的圆转、古希腊字母的线性截然不同,却同样承载着一个文明的思想重量。

在荆州大地上,潘灯不是第一个做这件事情的人。出版于1995年的《楚学文库·楚系简帛文字编》,将近2万个字的楚国文字审释总汇,为人们解读战国文献,设立了一座格局恢宏、标注明晰的“路标”。它的作者就是已经去世的荆州博物馆名誉馆长滕壬生先生。当年,年轻的黄有志也有幸参与了这项工作。

在滕壬生的指引下,22岁的黄有志第一次接触了战国文字。此后,复制简牍成为黄有志一生的事业。目前,全国50多家博物馆所展陈的简牍,都出自黄有志之手。他传承的滕壬生先生《楚系简帛文字编》,如同古埃及的罗塞塔石碑字典,为解读楚文字提供了“密钥”。有的专家团队带着简牍原件来到他这间小小的工作室,有的博物馆给他寄来简牍扫描件,央视《简牍探中华》节目组也找到他,只为请他复原这些珍贵简牍。

从草根到权威,黄有志和潘灯让学界看到文化传承在民间的另一种可能。

2024年6月25日,当代楚简书法研讨会在武汉举行,全国研究楚简书法的文字学家、书法家相聚一堂。正如中国书协副主席叶培贵所言:“浪漫的楚文字,会越来越深的被大家认识和认可。”

2024年2月,韩国庆北大学尹在硕教授重访荆州,见到他阔别多年的中国朋友——荆州博物馆原副馆长彭浩。这次专程来到荆州,也想了解最新的出土简牍动态。年轻的简牍研究员蒋鲁敬,为远道而来的客人,毫无保留介绍了《荆州近年出土战国楚简与初步整理》。

在荆州这片浸润着深厚楚文化底蕴的土地上,楚简传承创新的故事正生动上演。

荆州籍书法名家李胜洪带着最新的《楚简书法字帖》回到荆州,与北门中学学子普及楚简文化。

非遗传承人黄有志在少儿楚文化体验活动中,引领小朋友初窥楚简与楚文字的神秘世界,播下传统文化的种子。

与此同时,潘灯带领书法班学子,用稚嫩的手笔再现楚简的灵动,用热血浇灌那株两千多年的藤蔓。

一笔一画,皆是千年回响。一道墨痕,跨越千载春秋。

当文字学家从楚简中找到“书同文”的另类可能,当荆州孩童用楚文字写下星辰大海——我们看见,文明真正的生命力,不在于深埋地下的永恒,而在于不断被重新诠释的当下。

当这些文字从竹简走向

马拉松奖牌、校园课堂、国际舞台

楚简便不再只是考古标本

它正在成为当代文明对话的“活媒介”

这正是楚文化代代相传的生命力所在

让我们一起来看楚简如何“一脉相承”

楚商新闻中心出品丨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杨翌

审核:刘康、马秀廉

01

02

03

来源:邃若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