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安徽大学藏战国楚简(以下简称“安大简”),清华大学、国家文物局及荆州文物保护中心测定其年代为战国早中期。从目前出版的安大简图版来看,其用笔灵动而不失严谨,结字方扁,字距舒朗、独立,章法整饬,整体书风平和自然。本文通过梳理楚系金文书风脉络探寻安大简书风渊源,通过
来源 l 《中国书法报》
作者 l 刘畅、吴建权
分享 l 书艺公社(ID:shufaorg)
安徽大学藏战国楚简(以下简称“安大简”),清华大学、国家文物局及荆州文物保护中心测定其年代为战国早中期。从目前出版的安大简图版来看,其用笔灵动而不失严谨,结字方扁,字距舒朗、独立,章法整饬,整体书风平和自然。本文通过梳理楚系金文书风脉络探寻安大简书风渊源,通过对安大简同时期书写材料分析,推测安大简所使用的书写材料与书风生成之间的联系。同时,结合其他简牍,分析文字功用对安大简书风形成的影响,以此对安大简的笔法和书风形成更加清晰的认识。
一、安大简书风特征概述
从笔画上看,安大简用笔含蓄内敛,具体表现在起笔动作轻微,尖锋或切锋入笔时无刻意停顿,曲笔弯曲幅度不大。横画行笔过程无明显提按动作,收笔多不露锋,斜画的尖锋收笔短促自然。安大简结字扁而平,体势略往右上倾斜,笔画与笔画之间较少粘连且空间分割清晰,无明显主笔。从章法上来看,字字独立,字距离竹简两侧边缘留有距离,字距宽疏、行距分明,营造出疏朗散落的章法特征。
甬·柏舟 墙有茨(八十四)
甬·柏舟 墙有茨(八十五)
二、从楚系金文看安大简书风渊源
“楚国自其首领鬻熊归附周文王,一直到秦将王翦破楚,前后历时八百多年”。楚国历史最早可追溯到西周时期,分析安大简书风的渊源,自然也应上溯周朝,“一般认为,殷商西周时期是有简册的。《书·多士》:‘惟殷先人,有典有册。’”证明了当时使用简牍的情况。然而目前出土最早的简牍实物也不过是在战国早期,因此我们只有借助楚系金文来梳理安大简的书风渊源。诚然,楚系金文作为礼仪化的产物,通过铸、凿等程序,其文字范式相较于施于简帛的日常书写文字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或者带有一些装饰性,但其风格发展和演变的总体趋势由同时期日常所书写使用的文字推动,抛开器物制作过程中对文字起收笔及笔形细节的处理与墨迹的差距,从结字、整体的风格来看,楚系金文书风的转变可以反映出简帛书风的演变趋势。
王子申盏铭文拓片
申公彭宇簠铭文拓片
通过对存世楚系金文作品的整理分析,我们发现战国中期之前,楚系金文至少有三条发展脉络:西周王室金文书风、纤细修长书风、宽博洒落书风。我们按照风格的不同,分别选取西周至战国时期这三种书风的金文代表作进行分析:
(一)西周王室书风
目前在清晰断代的楚系金文中,西周中期后段懿王世(前899至前892)的“楚簋丁”为早期楚系书风代表,此时的楚系金文线条流畅,书写感增强,笔画已摆脱肥厚的点团修饰。结字均以方正为主,大小、欹正各异,一任自然,风格与西周王室金文一致。这种书风一直延续到春秋早期的楚季苟盘。
将楚簋丁、楚季苟盘中“楚”字与安大简对比来看,能够看出安大简对西周王室金文字法的承续关系。西周中期楚簋丁中“楚”字双“木”与“足”部呈并列关系,各部件之间并无主次之分。至春秋早期楚季苟盘,“楚”字双“木”弱化、缩短,“足”部仍然保持纵长状态。战国早中期的安大简进一步突出“足”部的比重,将“足”部压扁,横势开张,托起双“木”,“足”部已成为“楚”字主体部件。
楚簋丁铭文拓片
楚季苟盘铭文拓片
(二)纤细修长书风
楚系金文中,纤细修长书风最早可见于春秋早期的申公彭宇簠,自此之后楚系金文一改浑厚方正样貌,逐渐往“纵长”的书风发展。此簠铭文曰:“申公彭宇自作簠。”结合史实及铭文可知,楚灭申国后,派遣申公彭宇做申县县公,所以申公彭宇簠也属于楚系金文。此作线条流美,“孙”“永”二字结体已初现修长之态,韵味感与书写感俱存。
此种书风绵延甚广,随着时间推移,笔画愈发纤细,体势愈发修长,至迟在春秋晚期已走向带有鸟虫装饰化的书风。从春秋早、中(王子申盏)、晚期(邓子午鼎、王子午鼎)金文作品对比来看,可以对此种书风发展有较为直观的认识。
安大简原本的修长已变为扁平体势,笔画更加简练,颀长秀美、婉转多姿的风格似乎已全然不见踪影,但我们从安大简中“水”字来看,存在着两种笔法和结字共存的情况,有的已经合乎简牍快捷的写法,笔画短促,结构往方扁过渡;有的仍然保留“修长婉转”的风貌,这种与简牍实用书写理念相悖离的情况,恰好能证明安大简对此种书风的继承关系。
(三)宽博洒落书风
楚系金文中宽博洒落的书风可追溯至春秋早期的楚家公钟。兼有纤细与宽博两种特征的金文则从战国初期开始大量涌现,楚子□簠类金文是楚系金文由纤细修长向宽博洒落书风转变的代表作,也是楚系金文摆脱过度装饰向日常书写靠拢的转折点。
至战国中期,曾姬无卹壶、鄂君启金节等楚系金文已非常接近日常书写的样貌。
将安大简与鄂君启金节中的文字对比来看,鄂君启金节已全然接近墨迹之于竹帛的效果了。此时期日常书写与铸刻金文相互影响,除了金文字形偏长、字势摆动不相一致外,其结字构形和整体风貌渐渐趋同。
曾姬无卹壶(甲)铭文拓片
楚子□簠铭文拓片
综合以上分析可知,安大简书风源于西周时期,其书风生成有一段漫长的演变过程。楚系金文在西周时期与其他诸国相比并无明显特征,楚国绵延800年的历史及相对独立的自然和人文环境给予楚系文字和书风充分发展的时间和空间,由最初模仿周王室到春秋中期形成稳定的楚系书风,楚系文字在日常书写与铸凿文字之间不断磨合,最终达到器物和功用匹配,材料和载体相洽的状态。由于功用和材料的不同,楚系金文与日常书写本是两套不同的书风系统,一个是制作,侧重于工艺和礼仪;一个是书写,侧重于实用与效率,期间书风差别自然是存在的。但是铸凿的源头是书写,手写体的便捷会逐渐反映在器物上,由此两者之间的因果推动及影响关系也就生成了。楚系金文风格多变的背后是手写体的不断进化,因而金文风格相对手写体总带有某些复古的意趣,这一点我们从战国早中期的安大简可以看出,即使如安大简这种严谨的楚篆笔迹也远远比同时期青铜器上的金文要“先进”得多。
三、书写材料等因素对安大简笔法生成的影响
书风的形成受多种因素制约,前文所讨论的是安大简在历史长河中整体风貌的演变与形成,而除历史延续性的影响之外,书写所使用的工具材料、书写方式、文字的功用等都与安大简的笔法生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竹简经过去节、杀青、刮削等流程变得更容易受墨,书写时速度过慢会有墨迹沿着竹简纤维渗化的现象。细窄而狭长的竹简配合一手持简、一手执笔并且一手依靠于简上的书写方式,也从客观上限制了简书字形向纵向发展的态势。竹简的形制和书写方式客观上影响了简书书写快速、体势横扁的书风。这两个客观因素造成的影响不仅适用于安大简,几乎所有简书都是这样的风貌,因此我们只针对影响安大简笔法形成的特定时期的工具及文字功用展开具体分析。
(一)工具材料
◇ 战国早期毛笔
“战国早期毛笔,1957年出土于河南省信阳长台关一号楚墓”“竹制笔杆,笔毫围裹在竹竿上,并用细线捆扎,生胶加固,杆径0.9厘米,出锋2.5厘米”。此种方法制作的毛笔,笔锋尖利,但笔毫围绕竹杆,导致笔腹中空,蓄墨性较差。笔肚不够饱满充实导致毛笔弹性不足,所以书写时笔力偏弱,不利于表现劲健潇洒的书风,因而信阳楚简行笔以平铺为主,书写较为缓慢,书风拘谨。
◇ 战国中期的毛笔
“(战国)中期的毛笔,早在1954年即已出土于湖南省长沙市南郊左家公山十五号楚墓,笔毛为上好的兔健毫,制法是将竹笔杆一端劈成数开,将笔毛夹在中间,用细丝线缠缚,外面髹漆”。左家公山楚墓出土的毛笔,笔毫是夹在笔杆中的,因此笔肚较为扎实,蓄墨量有所提升,笔力也应有所增强。只是左家公山楚墓并未出土简书,这种毛笔书写下的书风效果我们也只能想象得知了。
◇ 战国晚期的毛笔
“(战国)晚期的毛笔,至迟在三十余年后的1984年在湖北省荆门县包山二号楚墓出土,杆为苇质,笔杆细长,末梢削尖,笔毛用丝线缠缚,塞入笔杆腔内”。包山楚笔采用将笔毛嵌入苇管的设计,相较于信阳楚笔,其聚锋效果更为显著。它不仅拥有修长的笔锋与强健的笔腰,还具备良好的弹性,并且能够储存足够的墨水,使得一次蘸墨后能够连续书写多个字,非常有利于书写时保持整体的流畅与连贯。因此,在进行书写时,无论是采取顺锋轻起轻收、尖锋入笔的方式,还是侧锋起笔、重按轻提的技巧,抑或运用逆锋着墨、中锋运笔的手法,笔迹都能展现出刚劲有力、提按自如的特点,笔画圆润而富有动感,书写速度迅捷流畅。从包山楚简的笔画中,可以直观感受到战国晚期毛笔的特性。
信阳长台关一号楚墓出土毛笔写实图
信阳楚简
包山二号楚墓出土毛笔
包山楚简
2.安大简所使用毛笔猜测
战国时期的毛笔制作方式至少经历了两次改进,由笔毫包裹笔杆到部分笔毫夹杂笔杆之中,再到笔毫完全塞入笔腔之内,不同制笔方式对毛笔的性能产生相对应的影响,进而间接影响简书的书写风格。安大简与“信阳楚简”书风类似而更加严谨。书风平和雅正,笔画弹性欠佳,多为顺锋入笔,行笔较慢。纵观通篇,极少出现恣肆率性的笔画,多为平实的行笔,笔画行进过程中提按幅度极小,即使出锋的收笔也都写得小而短促,显得笔力不逮。这些书风特征都与信阳长台关一号楚墓出土毛笔特性相吻合。因此,安大简笔法特征的形成与笔毫围裹笔杆的制笔方法、同时期毛笔性能息息相关。
(二)文字功用
楚简帛书的书写风格各异,有的工整精致,有的则显得颇为随意。在这些不同的文字功能和书法特色之间,我们不难察觉到某种微妙的关联。举例来说,“清华简”与“包山简”中的司法文书,大多笔迹匆忙,透露出一种明显的应急书写风格;而像《噬法》和《算表》这样的内容,其书写则异常规整。这反映出书手在处理不同性质的文字时,心态上的差异:对于日常公务文书的抄写,他们可能更倾向于采用轻松自如的笔法;而对于那些具有神圣性质的起卦方法,或是富含教化意义的算法,他们则会采用更为严谨细致的笔法。再看楚帛书,其选材考究,笔法细腻而严谨,每一笔都显得那么一丝不苟。书中所绘的图文内容,涉及神话、天象和卜筮,充满了神秘的色彩。楚人将这些帛书视为沟通人神的桥梁,这种特殊的用途也决定了其笔法必须内敛而含蓄。
安大简所抄录的内容涵盖了《诗经》《楚辞》以及《孔子语录》等一系列重要的典籍文献,其目的绝非为了简单的誊写,而更多的是承载着教化民众与传播文化的深远意义。在这样的思想引领下,对于抄录的清晰度和易读性自然有着极高的要求,笔画清晰、便于识读也就成为安大简理所应当具备的特点。在这种功用思想的指导下,安大简展现出了异常细腻的笔法,其书写风格与其他楚简相比,显得尤为独特。在行笔过程中,它表现得平稳而舒缓,笔画中的曲线转折弧度较小,整体给人一种流畅和谐的美感。无论是通过顺锋起笔所形成的“两头尖细,中间略粗”的笔画形态,还是通过侧锋起笔所形成的“头粗尾细”的笔画形态,都显得极为克制,没有丝毫的张扬与浮夸。
鄂君启金节(舟节)局部
鄂君启金节(舟节)局部文字誊写
此外,从字形结构上来看,安大简中的每一个字都显得扁平而规整,单字的外轮廓更是整齐划一,这无疑体现出了书写者极为出色的控笔能力和极为稳定的书写情绪。这种精湛的技艺和沉稳的心态,共同塑造出了安大简雍容华贵、典雅方正的书风面貌,使得它成为一件集实用性、艺术性和文化性于一体的珍贵文物。
四、结语
综观书风的时代变迁,通过对西周至战国时期楚系金文书风的细致梳理与比较,我们不难发现,安大简的书风根源可追溯到西周时期。在这一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日常手写体与青铜器皿上的金文书风相互影响,却各自独树一帜,这无疑是社会功用思想对文字表现形式深刻影响的体现。
谈及书写材料,战国早中期的毛笔制作方法与竹简形制对同期楚简书法产生了深远而具体的影响,犹如长锋羊毫与生宣纸之于清代书法一般,为楚简书法赋予了独特的韵味与生命力。这些材料的选用,为安大简书风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书写者的主观能动作用下,他们依据文字的不同功用,自主选择合适的表现形式,从而形成了文体相映成趣的楚简书风。而安大简的笔法与书风,正是这一系列因素综合作用下的结果。
图文综合来源网络, 分享此文旨在传递更多有价值信息之目的。 和万千书坛精英,一起探寻醉中国的书画印生活新方式! 原文不代表书艺公社观点、立场以及价值判断。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与书艺公社联系。
欢|迎|联|系
来源:书艺公社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