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关于跨境出海如何一体化一盘棋做品牌?如何靠自己内部从0到1系统落地跨境用户洞察、品牌资产、大单品、营销渠道GTM等,将会在10场HBG创始人私教闭门课《跨境品牌体系化增长》(深圳场)&字节跳动游学当中系统拆解。立即发送【私教】关键词给到老师vx(HBG_kek
很多跨境创始人发现 生意做大了,组织反而乱了;部门越来越多,内耗却越来越严重。组织体系搭建不好,如何搭建跨境出海组织体系?
今天HBG品牌增长研究院继续拆解系统底层逻辑。
关于跨境出海如何一体化一盘棋做品牌?如何靠自己内部从0到1系统落地跨境用户洞察、品牌资产、大单品、营销渠道GTM等,将会在10场HBG创始人私教闭门课《跨境品牌体系化增长》(深圳场)&字节跳动游学当中系统拆解。立即发送【私教】关键词给到老师vx(HBG_keke)或者(bmccr2023)锁定有限名额。
很多跨境出海企业到现在还是产品、营销、渠道部门分裂、碎片化的组织架构,这种碎片化组织架构早就不管用了,适应不了品牌体系化时代了,对于生意和品牌问题都难以做到及时响应。
比如,当营销团队发现我们在社交媒体投放的内容有反馈时,再反馈到产品开发人员那里,往往已经过去了很长时间。而产品开发人员想要开发一款产品,却又不太了解前端的营销和渠道,最终导致产品只是自我陶醉。而生意一旦出现问题,往往又会导致部门之间的拉扯内耗,部门墙高耸,组织分裂,效率低下。
当下,整个品牌是一盘棋,需要快速的响应,力出一孔,因此,企业组织效率必须要提升——整个组织架构要变得更系统性、更加能够端对端的统一管理,而非碎片化的职能分开。
组织内耗的直接后果就是效率低下,资源浪费。 在一个内耗严重的企业里,很多决策并非为了实现业务增长,而是为了部门的“小利益”争斗。
更糟糕的是,这种内耗往往会造成品牌无法体系化管理。一个没有体系化能力的品牌,注定难以穿越周期,更别提基业长青。内耗不仅伤害企业整体效率,还会逐渐侵蚀高管的士气,并给初入职场的年轻人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 要知道,内耗是“三输局面”:
对企业的增长不利对高管的职业成就感造成打击对基层员工更是一种不公平。破解组织内耗的核心在于品牌系统性管理思维的全员统一、以及品牌经理制度BM落地,具体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1.从业务体系化入手:明确主次,建立清晰的主线
组织内耗的本质,是因为企业没有清晰的业务体系化主线。创始人和高管必须优先理顺业务逻辑,明确业务的主要驱动要素和次要驱动要素。只有业务逻辑清晰了,组织架构才能真正合理,部门之间才能形成协作关系,而不是对立。
2.建立底层逻辑认知统一:打造全员品牌意识
企业内部必须统一品牌的底层认知:品牌是用户加心智的最终结果。每个部门都在为品牌的整体价值贡献力量,而不是孤立地完成自己的“小目标”。这需要创始人不断强调品牌的核心价值观,并通过持续的内部培训和沟通,将这种意识深入到每位员工心中。
3.推行品牌经理制BM:赋予操盘手端对端的责任
品牌经理制是破解内耗、推动体系化落地的重要抓手。通过培养“端对端”思维的品牌经理,每位操盘手能够统筹全局,打破部门墙,串联起各个职能模块,确保业务目标和品牌目标的统一。
从底层逻辑来讲,做品牌,必须要有系统性、端对端的品牌管理人才。
从历史上看,宝洁可口可乐等等全球化企业其实也经历过按职能划分混乱的时代,也和我们国货品牌一样,创业时兵荒马乱,在职能分裂、各部门壁垒高耸的环境中,碎片化运营品牌,导致品牌资产无法沉淀,价格体系混乱,产品开发无序,营销渠道和产品无法连成一线,无法一体化管理,效率极低,且员工成本高。 但全球化企业早在百年前就完成了品牌经理制的搭建。
一旦建立品牌经理制,公司员工的人效立即增加。因为过去每人只管理一个小领域,效率低且工作重叠,付三人工资做一人之事,人效低。而一旦建立品牌经理制,一人可管多事,很多工作无需专人专岗,效率大大提升。而且最难得的是,品牌经理们就会自驱性的操心人才发展与培训。因为品牌经理有两大KPI,一是生意和品牌(业务层面),二是组织成长。
所以,做为系统性、端对端的品牌操盘手们,就会被逼着必须要同时抓好两大KPI,不能偏颇,既要做生意渗透与心智渗透,也要做好组织成长,因为组织不成长,自己的工作无法推进,这就是品牌经理制的奥妙。
品牌经理们都知道,系统性端对端的品牌操盘是一项复杂大工程,必须要协同其他部门才能真正做完系统性端对端的工作,所以既然做了品牌经理,就会自发的操心跨部门协同和认知统一,就会主动合作、打破部门墙,会主动学习,无需催促。
如果现在不建立系统性端对端的品牌经理制,企业仍处于碎片化部门架构中,大家各自为政,互不往来,部门壁垒高耸,没有学习必要,只想维护自身利益。
品牌经理制BM的历史可以追溯到 1931 年左右,当时宝洁公司发明了这个制度。
在此之前,宝洁公司和其他企业一样,采用的是职能划分法,即将产品、营销渠道、财务、人事等职能部门分开管理。这种碎片化的职能部门分工方式,不利于品牌的系统性管理。因为无论内部如何分工,用户接触品牌时,看到的是同一个名字和同一套资产。如果没有一个人系统性地管理品牌和用户的关系,生意就很难做大做强。
1931 年,宝洁公司建立了品牌经理制度,找到了组织架构的密码,实现了品牌系统性、一致性的生意经营。
有了这个密码,宝洁公司开始向其他企业传播经验,联合利华、玛氏、可乐、欧莱雅等公司也开始采用品牌经理制度——只是传给不同公司的叫法就不一样了,有的企业叫产品经理制PM、有的叫做品类经理制CM、有的叫做GTM经理制,本质都是一样,都是品牌小CEO/小操盘手制。
品牌经理制度的核心,就是让一个人系统性地管理品牌端对端的工作,所有的职能部门都要向品牌经理汇报。虽然不同的企业对品牌经理的职级和头衔有不同的称呼,但他们的职责是相同的。
品牌经理下面还有品牌助理,帮助处理日常琐碎的工作。虽然品牌助理负责的板块不同,但在培养过程中,企业要注重培养他们的系统性思维,让他们了解自己在整个棋局中的角色,以及未来的职业发展路径。
品牌经理制度的反面,是碎片化的职能分工型组织,这种组织非常不利于品牌的系统性管理。在这种组织中,每个人只负责自己的一块领地,很难调动其他部门的资源。比如如果设计部门都无法调动,就很难搞定品牌资产。
因此,品牌经理制度是一种更加专业、健康的组织架构制度,能够让品牌生意更加系统性、一致性。
在企业从 0 到 1 的阶段,由于没有专门的品牌经理,老板通常会亲自负责品牌和用户关系的管理,老板也就相当于这家企业的品牌经理,其他人都是老板的小助理,无论这个人的职级叫做副总裁总监还是高级经理,其实本质上都是在做老板的小助理,这是从0~1阶段的必经之路。
然而伴随着企业跨越过从0~1,就必须要开始重视品牌经理制度的搭建,因为缺乏品牌经理,老板永远都下不了岗,老板个人的品牌管理能力无法复制在下面团队,导致公司当中的决策会越来越慢,所有人都不做系统性决策,每个人都只负责局部型板块、只忙碌碎片化工作,长此以往,企业经营会越来越困难,就无法长大,又会缩回去,重新开始从0~1。
很多传统型企业,优秀人才一旦离职,或者创始人一旦有问题无法上岗,这个企业就会陷入混乱,原因就在于没有专门的品牌经理,来负责品牌管理和决策。
为什么市面上有很多企业无法跨越从0~1?本质原因不是业务能力的问题,而是组织架构不匹配,无法让自己的业务跨越过从0~1。再强大的老板、再优秀的个体英雄人物,也没有办法在碎片化的组织架构当中发挥系统性的价值。
而且随着品牌不断增长,组织当中的人员越来越多,虽然每个人的职级可能会有所增长,可能从经理升职到总监,但实际上并没有在管理品牌与用户关系的系统化能力上有所提升,可能只是在区域市场的管理上面的范畴有所增加,但在品牌的系统化深度管理上并没有权限——这是因为在分散式的职权结构中,品牌经理的角色被弱化了,导致企业缺乏系统性的品牌管理制度。
总之,未来,品牌与品牌之间的竞争,是人才密度与质量的竞争。而这当中最核心的就是品牌经理的质量与密度,品牌经理就是品牌操盘手,其数量和质量更是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竞争力。企业越大,品牌经理的数量就应该越多,这样才能更好地管理品牌和用户关系,实现企业的长期增长。
来源:之桃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