胖东来:1个举动让粉丝倒戈,他的“良心光环”还能守住吗?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5 00:02 1

摘要:很久以前,我听一个朋友说,他曾路过胖东来门口,看到门店员工早晨在门前撒水,喝着牛奶,一边开玩笑一边整理货架。那是冬天,地面微微泛着雾气,门外快递小哥跟收银员打招呼,仿佛不是在“打工”,而是在一种松弛又温暖的家庭里。这种氛围,说到底来自于东来定的规矩——企业不只

很久以前,我听一个朋友说,他曾路过胖东来门口,看到门店员工早晨在门前撒水,喝着牛奶,一边开玩笑一边整理货架。那是冬天,地面微微泛着雾气,门外快递小哥跟收银员打招呼,仿佛不是在“打工”,而是在一种松弛又温暖的家庭里。这种氛围,说到底来自于东来定的规矩——企业不只是雇主,更像一座深夜可以亮灯的家。胖东来员工彼此间流传着一句话:只要企业好,大家日子就轻松。这是真金白银的逻辑。他们薪资高、节假日有津贴,有人失业跳槽时还被劝“试试胖东来”,因为这里很少有人出“幺蛾子”。这些细节塑造了大众最初对于东来的信任,不只是觉得他善良,更认可他懂得企业维系的本质。

但今年8月19日,于东来面对人民日报采访时神态认真。这次,他谈的不全是如何善待员工,而是“真诚”这个词。从他眼里能看出来,他已经习惯了那些问题:为什么不大规模扩张?为什么骨子里不是生意人?他讲市场与人性的关系,说赢得顾客靠诚信,赚来的钱一定要分给员工。他不避讳说,如果开店太多,管理就变型,那不就是另一个海底捞吗?过去大家推崇海底捞服务,但门店数量暴增后,再也不是当年的“乐园”,而是流水作业。于东来用这种话点出自己的底线:规模要控制,服务才不会变质。这种保守策略,在中国零售行业其实并不多见。背后隐藏着冷知识——许多企业扩张不是因为市场乐观,而是资本压力逼得水涨船高。胖东来身上,资本始终压不倒他的人性红线。从他决定给员工分红,到高于行业几倍的福利,多数行业老板都觉得他像个“异类”。

不过,大家的期待变成了压力。神坛上的企业家都会面临“人红是非多”,于东来也不例外。电影《731》临近上映时,观众群体几乎自发想到:胖东来有电影院,能不能举起旗帜为电影站台?一个句号没落下,议论已四散开来。其实,这种期待里没什么恶意,无非希望他用影响力为“还原历史”的作品发声。没成想,于东来的回复里流露出拒绝,说“不想传播仇恨”。这姿态和以往的形象有了错位。很多人瞬间感到陌生:企业家是否也要就国家大事表态?是否能保持中立?这些砝码落在他肩膀上,连日常买菜的大爷大妈都能讨论两句。观众心理的错乱,来自对良心企业家的高期待;而于东来言语里的模糊,却让信任打了折扣——他不是神,不是英雄,却被封成了标杆。

不久之后的秋天,另一桩争议随之而来。预制菜风波浮现,罗永浩带着朋友在西贝用餐,一口下去觉出菜肴不是现场现做,而是预制“成品”。罗永浩曝光后,许多人为他叫好,指责西贝有失餐饮本质。于东来这次选择挺西贝,说“预制菜没问题”。此言一出,原本对他高度依赖的消费群体顿时错位。许多人觉得“站错队”——胖东来的粉丝原本就是对食材、体验极其挑剔,这下于东来的人设直接遭遇滑坡。坊间有说法:于东来其实也想进军预制菜领域,2023年就有布局苗头,所以才“护短”。这条行业观察其实藏着冷门知识:中国零售正往“标准化”靠拢,预制菜赛道资本巨头涌入,利润率极高,但口碑风险也大。于东来身上,这种纠结被展现得淋漓尽致——毕竟,企业越大,形象越重,决定就不只是个人立场。

和过去想象不同,企业家形象一朝变化,可能比产品降价、服务调整更致命。胖东来依旧好吃、服务依旧在线,可于东来的个人标签却潜移默化地变了。大家原本捧他为“良心老板”,是因为他让这种关系维系到极致。可一旦企业家开始“发声”,无论是选择沉默、还是站队,都容易让人觉得有所失守。事实上,这种处境不是中国特有,比如日本的“家族企业”,老板言行甚至能影响区域经济。于东来也在摸索个人与企业之间的边界,只是时代的压力远大于他的准备。企业家一言一行都可能成为舆论角斗场,这背后是社会对诚信、责任的深层渴望。

夜里,胖东来门店边,常有加班员工在便利店吃宵夜。于东来最近很少公开露面,有人说他变得“谨慎”,也有人觉得他只是懂得了言语分寸。企业家不是孤岛,形象背后是所有员工和顾客的投射。于东来其实很清楚,他不再只是做生意,更是在捧着一块招牌走夜路。今后路怎么走,没人能断言。他低调下来,或许只是在给自己时间,把原本攒下的善意用在需要的时候——毕竟夜深灯亮,总有人在意店门口的那一盏光。

来源:策略喜舞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