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清朝秀才,并非所有的秀才都有机会参加“乡试”(也叫“大比”),类似于现在的高考、公考的政审,他们也要经过审核和筛选,程度远比现在的政审严格。看看清朝秀才们参加乡试都有哪些规定,并讨论一下他们未来的出路。
清朝秀才,并非所有的秀才都有机会参加“乡试”(也叫“大比”),类似于现在的高考、公考的政审,他们也要经过审核和筛选,程度远比现在的政审严格。看看清朝秀才们参加乡试都有哪些规定,并讨论一下他们未来的出路。
县志中的秀才们
一、地方官学的生员(秀才)参加乡试的规定
生员(秀才)并非自动获得参加乡试的资格,他们必须通过一系列严格的审核和筛选。
1. 资格(最关键的条件):
身份必须是“生员”:即通过童子试(县试、府试、院试),被学政录取,进入府、州、县学的在籍学生。
通过“科考”:这是参加乡试的前置资格考试。由各省学政(学台大人)在乡试前一年主持。学政到任后第一年主持“岁考”(考核全体生员学业,决定升降级),第二年主持“科考”。
科考成绩分为三等:只有被评为一等、二等及三等前几名的生员,才有资格参加乡试。
“录科”与“录遗”:对于因故未能参加科考,或科考未通过者,学政还会举行“录科”考试以作补充。在乡试前,还会举行最后一次“录遗”考试,为所有遗漏的优秀人才提供最终机会。
无不良记录:必须身家清白,非处于父母丧期(丁忧),且未有作弊、诉讼等劣迹。需要本县教谕(县学校长)和同级生员出具担保。
2. 年龄:
没有年龄上限。这是科举制度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只要你是生员并通过了科考,无论年龄多大都可以参加。因此,乡试考场中常常可见白发苍苍的老秀才与青年才俊同场竞技。
有实际上的下限:通常考上秀才至少需要十几岁,因此参加乡试的秀才一般都在20岁以上,但历史上也有极少数天才少年能更早入围。
3. 手续:
手续繁琐,旨在严格审查资格,防止冒名顶替。
报名与结保:考生需向本县儒学署报名,并履行“结”的手续。即五名秀才互相结保,若其中一人作弊,五人连坐同罪。同时,还需请本县一名廪生(享受国家津贴的高等秀才)作“派保”,为其身份作担保。
领取咨文:资格审核通过后,由学政衙门发放允许参加省级乡试的证明文件。
赴省城赶考:秀才们需自行解决盘缠路费,前往省城贡院应试。这就是所谓的“赶考”。
按以上程序走完,获得乡试机会的生员(秀才)占比大约在10%~20%。
---
县志记载的秀才们
二、在国子监学习的“贡生”和“监生”参加乡试的规定
已办了国子监入学手续的“贡生”和“监生”,如无特殊情况,一般会自动获得乡试资格,因为他们本身就是从“生员”中优中选优来的。但是他们的考试地点是在顺天府(北京)。
三、未录取为举人的秀才一
般出路如何?
绝大多数秀才终其一生都无法中举,甚至没有机会参加乡试。他们的出路多样,构成了清代地方基层社会“士绅”阶层的主体。
1. 继续应试(最主流的选择):
许多秀才将毕生精力耗费在科场上,一次又一次地参加乡试,直到年老力衰。这既是实现理想的坚持,也是一种无奈。
2. 从事教职(最体面、最普遍的职业):
坐馆教书:成为私塾先生,到官员、富户家中或自己开设学馆教育童生,被称为“西席”或“师爷”(此处指老师,非幕僚)。这是秀才最典型、最受尊敬的出路。
进入官学系统:极少数资深、优秀的秀才(通常是廪生)有机会被选为地方官学的训导、教谕等学官(需经过选拔或考职),但品级很低(八品以下),且机会稀少。
3. 担任幕僚(“师爷”):
一些有才干、精通刑名、钱谷、文书等实务的秀才,会投身官府,成为地方政府官员(如知县、知府)的私人幕僚,即“师爷”。尤其是绍兴籍的“刑名师爷”和“钱谷师爷”全国闻名。这是一个收入丰厚、颇有实权但无正式官衔的职业。
4. 投身吏役:
部分秀才在科场无望后,会到衙门中担任书吏、刀笔吏等职。虽然社会地位不高,但掌握实际权力,是地方行政运作的实际执行者。
5. 从事地方公益与学术(成为乡绅):
成为地方上有威望的绅士,参与管理宗族事务、修建公共设施(如桥梁、义仓)、调解民间纠纷、编修地方志等。这是秀才社会价值的重要体现。
6. 转向文学或学术:
部分秀才放弃举业,专心于诗歌、书画、学术研究,成为一方名士。例如,《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就是一位屡试不第的秀才。
7. 经商或务农:
虽然“士农工商”中士为首,但为生活所迫,也有不少秀才转而从事商业或回家务农。但由于长期读书,往往不善此道。
8. 通过“出贡”成为贡生:
这是除中举外,最好的制度化出路。秀才(通常是廪生)按资历排队,可以被选拔为“贡生”,进入国子监读书。
贡生有岁贡、恩贡、优贡、拔贡、副贡等几种,其中拔贡和优贡含金量最高。贡生经过朝考后,可以担任小官(如教谕、训导)或获得考职资格。这为秀才提供了一条虽然狭窄但稳定的上升通道。
总而言之,未能中举的秀才是绝大多数。在清朝,他们承担着维持基层社会稳定、传播基层文化、传达并执行上层统治阶级的政令。在整个封建社会“士农工商”的排序中,他们被归入“士”的阶层,在一般百姓眼里,其社会地位和特权都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存在。
来源:历史那些事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