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点丨交通物流与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有哪些新路径?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5 12:15 1

摘要:推进交通物流与制造业、农业、商贸业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必然要求,也是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的重要举措。交通运输部召开2025年半年工作会提出,深化交通物流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笔者认为,引导交通物流向产业集群延伸、向重点供应链融

推进交通物流与制造业、农业、商贸业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必然要求,也是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的重要举措。交通运输部召开2025年半年工作会提出,深化交通物流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笔者认为,引导交通物流向产业集群延伸、向重点供应链融入、向国际供应链拓展,要推进设施联通、促进信息互通、推动企业联动、激活融合动能。

聚焦重点打通与产业融合物理通道

基础设施是产业融合的“硬支撑”,只有实现交通物流设施与产业基础设施统筹布局、互联互通,才能为货物高效流转和产业深度协同夯实基础。因此,需要聚焦重点产业布局和重要物资运输需求,进一步提升交通物流与产业空间布局的适配性,畅通产业融合“最后一公里”。

强化交通干线与产业集群的空间衔接。围绕全国重要产业基地、工业园区和经济带,推动交通干线网络与产业布局精准对接。例如,针对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制造业密集区域,加密铁路货运线网、高速公路和城际快速通道,提升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通达效率。针对中西部能源化工基地,完善疆煤外运等通道配套设施,推动煤炭、油气等大宗商品“产运销”一体化。针对长江经济带、成渝地区等,依托长江干线航道和铁路干线,构建支撑电子信息、汽车制造等产业的沿江沿铁物流带,实现“厂房到港口”“园区到枢纽”的无缝衔接。

推动物流枢纽与产业园区的功能融合。以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为抓手,促进物流枢纽与产业园区同规划、同建设、同运营,鼓励铁路专用线进港区、进厂区、进园区。针对港口型枢纽,同步规划建设临港产业园区,实现“船到厂”直达运输。针对陆港型枢纽,推动铁路物流中心与高端装备制造园区、跨境电商产业园等联动。针对空港型枢纽,打造临空经济区,聚焦生物医药、精密仪器等高端产业,建设冷链仓储、航空快递分拨中心,构建临空产业生态。

推动城乡物流网络与产业节点的覆盖延伸。城乡物流网络是连接城市与乡村的关键纽带,其覆盖深度和延伸广度直接影响产业融合的普惠性。当前,农村地区“最初一公里”集货难、城市末端“最后一公里”配送成本高的现象仍较突出,难以满足城乡产业协同发展的需求。因此,需统筹城乡物流资源,推动设施网络向基层延伸、向产业节点渗透。针对农村地区,整合乡镇运输服务站、农村电商服务点和农产品产地仓,构建“县—乡—村”三级物流网络,支持特色农产品通过冷链物流外销。在城市及周边,建设集仓储、分拣、配送于一体的物流分拨中心,衔接大型商超、社区便利店和电商前置仓,发展仓配一体、共同配送模式,提高城市绿色货运配送水平。

推动物流数据与产业数据互联互通

当前,跨领域数据壁垒尚未完全打破,数据标准不统一、共享机制不健全,导致交通物流与产业数据“孤岛”现象突出,难以形成协同效应。因此,需要加快相关数字化平台建设,推动物流数据与产业数据互联互通。

推动基础数据信息交互共享。在保障数据安全的前提下,有序推动公路、铁路、水路、航空、海关等部门和单位公共数据资源共享和开发利用,鼓励制造企业和交通物流企业开展基于业务的数据对接,建立供应链共享信息平台,实现“物流企业—生产企业—销售终端”的信息对称,提升供应链物流数字化整体水平。

推动物流设施与产业设备的数字化互联。加快传统交通物流基础设施的数字化改造,实现与产业生产设备的智能联动。例如,推动ERP(企业资源计划系统)与TMS(运输管理系统)在智能制造领域的广泛协同应用,推动物联网感知设备在田间、冷库的应用,推动大型商超、电商平台的库存管理系统与物流配送系统协同应用,实现从订单接收到货物交付的全流程自动化。

丰富“人工智能+交通物流+产业”应用场景。充分利用人工智能等技术,推动供需对接,提升产业融合的精准性。例如,在钢铁、石化等流程型工业中,通过分析原材料运输周期、生产能耗数据和市场需求波动,优化采购和运输计划,降低库存成本;在新能源汽车产业中,整合电池生产、整车组装、零部件供应的物流数据,构建“以销定产、以产定运”的柔性供应链;在跨境贸易领域,依托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打通海关、港口、物流企业的数据壁垒,实现报关、查验、运输全程无纸化。

加快培育一批

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骨干物流企业

企业联动是产业链供应链深度融合的载体,决定了产业融合的深度与广度。因此,需要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加快培育一批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骨干物流企业,引导企业拓展服务维度,强化其对产业链供应链的引领和支撑。

支持企业整合资源,提升综合实力与龙头引领能力。鼓励交通物流企业与制造企业、商贸流通企业等通过股权合作、战略联盟等形式,构建“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生态共同体。支持国有物流企业发挥骨干作用,激发民营物流企业活力,形成多元主体协同发展格局。引导大型公路、铁路、港口航运、航空、邮政快递等实际承运企业向综合物流集成商转型。

引导企业拓展服务维度,提升供应链一体化服务水平。推动骨干物流企业从单一运输、仓储服务向供应链设计、采购执行、库存管理、订单处理、金融服务等一体化服务延伸,加强跨区域、跨领域资源整合,大力发展多式联运“一单制”“一箱制”,提供专业化、定制化、一站式物流解决方案,提升“门到门”“端到端”全链条服务能力。

推动企业加快国际布局,增强全球供应链服务与风险协同应对能力。支持国内骨干物流企业、制造企业等与国外相关主体开展合资合作,共同建设海外产业园区、物流枢纽和跨境供应链体系,推动我国优势产业与国际市场深度对接。拓展完善国际海运和航空货运航线,推动中欧班列运营企业整合货源组织、跨境运输、境内分拨等环节,打造稳定高效的陆上贸易通道。引导企业建立全球供应链风险预警机制,完善应急物流储备体系,提升在国际地缘政治变化、突发事件等情况下的供应链韧性,保障能源、矿产、关键零部件等重要物资稳定供应。

强化政策引导和技术赋能

当前,部分领域仍存在部门协同不足、要素保障不到位等问题,需要进一步破解体制机制障碍,激发企业主体活力,强化政策引导和技术赋能,形成“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多方参与”的融合发展格局。

“一业一策”加强规划引导。工业领域,针对钢铁冶金、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等传统产业,发展定制化物流服务,提升供应链响应速度与服务质量;针对新能源汽车、电子通信、生物医药等产业,强化柔性化配送与专业化仓储,满足其高时效、高附加值的物流需求。农业领域,针对特色农业,升级冷链物流体系,推动物流服务与农业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深度融合,降低流通损耗,提升产品价值。战略保障领域,针对能源、矿产、粮食等战略物资及应急物资,构建“平时高效流转、急时快速调运”的稳定可靠物流保障体系,确保供应链韧性与安全。

构建多元主体协同机制。强化政府层面统筹,协调解决设施联通、数据共享、标准衔接等跨领域问题,形成“一盘棋”推进格局。发挥行业协会、科研机构等第三方组织作用,通过组织产业对接会构建产业合作平台,提供业务对接、标准制订、信息咨询、人才培训、成果转化等服务,促进技术、资本、信息等要素高效流动。

强化政策支持与要素保障。通过系统性政策供给,优化交通物流与产业融合发展的制度环境,破解要素瓶颈制约。推进物流、制造、农业、商贸等领域标准的衔接与统一。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力度,对物流枢纽与产业园区联动项目给予用地指标倾斜等。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为市场主体营造公平竞争、鼓励创新的市场环境。

作者丨交通运输部规划研究院 甘家华 成倩倩

责编丨张梦怡

审核丨连萌

监制丨陈林

来源:交通发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