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医仁爱济苍生(报告文学连载一)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5 11:22 1

摘要:神农百草的故事,中国人家喻户晓,神农发明了农业和医术,是中华民族的医药鼻祖。早在公元前五世纪,我国名医扁鹊就掌握了内、妇、儿、五官科等多种疾病的治疗技术,达到了当时的医学巅峰。

大医仁爱济苍生(报告文学连载一)

赵俊杰 张万强/文

赵鸿亚 马占伟/图

宋兆普近照

序曲:岐黄之光映汝水

神农百草的故事,中国人家喻户晓,神农发明了农业和医术,是中华民族的医药鼻祖。早在公元前五世纪,我国名医扁鹊就掌握了内、妇、儿、五官科等多种疾病的治疗技术,达到了当时的医学巅峰。

东汉时期,张仲景创造了“六经辨证”治疗体系,创作了“伤寒杂病论”,被后人尊崇为“医圣“。华佗在外科方面也有所突破,发明了麻醉药物“麻沸散”,早于西方的麻醉剂1600年。唐代汝州人士孟诜辞官归隐所著的《食疗本草》享誉世界惠泽后人,还有孙思邈创作的《千金要方》,李时珍编著的《本草纲目》等众多医学人物和医学专著,灿如群星,数不胜数,永载史册。

中国中医药学发展居世几千年,经久不衰,岐黄巨擘如群星灿烂,被载入医学科学史册。

中原大地,山水有灵,八百里伏牛山余脉在豫西南腹地勾勒出苍劲的轮廓,汝河清澈碧绿如一条温润的玉带,流淌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箕山脚下的炊烟里,蕴藏着千年中医的薪火相传;河南省汝州市纸坊乡陶村老宅的药香中,孕育着济世救人的赤子情怀。

当2025年的春风再次拂过汝州城,金庚康复医院门诊楼前那棵老槐树已抽出新芽,树下排队的患者中,有来自甘肃定西的农妇,有抱着脑瘫患儿的新疆夫妇,还有坐着轮椅从深圳赶来的古稀老人......

他们眼中闪烁的是一个希望:请宋兆普院长把脉开方,祛病康复。此刻,一诊室里,一位身着白大褂、满头银发的医生,刚给一患者把完脉,正伏案写着处方。窗外的阳光透过玻璃洒在他微驼的背上,左手手背上还留着前几天输液的针眼。

宋兆普为患者把脉会诊

门口传来护士轻声的提醒:“院长,下一位患者已经等了半小时了。”他头也不抬地应了声,笔尖在宣纸上顿了顿,墨色晕开的"甘草"二字,刚劲中透着温润,一如他行医四十四载的人生。

他,就是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第六届、第七届、第九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等多项国家级荣誉,河南省第十二届、十三届、十四届人大代表,全国第十四届人大代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宋氏中医外科”传承人,今年61岁的河南省汝州金庚康复医院党支部书记、主任医师宋兆普。

第一章:土屋药香 岐黄生光

背负着父辈的期盼而来,把希望镌刻在名字里。一路走来,不忘初心,为传承和发扬中医中药事业砥砺奋进!

父亲的药箱与巴掌

1963年的河南,正经历着三年自然灾害的尾声。在汝州市纸坊乡陶村一间土坯房里,宋金庚医生望着双目有神、面带灵气,妻子怀里襁褓中的儿子,说:“就叫兆普吧”,寓意"征兆普惠"。

彼时的他或许未曾想到,这个在饥荒年代出生的孩子,日后会将"普惠"二字刻进生命,成为照亮千万患者的岐黄之光。

宋金庚的药箱是黑檀木做的,铜扣上刻着"悬壶济世"四个字。箱里装着银针、火罐、自制的膏丹丸散,还有一本用麻绳装订的医案。

小兆普记事起,父亲总是背着这个药箱出门,无论酷暑寒冬,只要村里有人敲门,他便提着马灯随叫随到。

有年冬天,邻村王大爷患骨髓炎高烧不退,宋金庚在雪地里走了八里路,回来时棉鞋都冻成了冰坨,脚趾头肿得像胡萝卜。母亲一边用热水给他烫脚,一边数落:"你就不能让人家明天来?"父亲却笑:"治病如救火,晚一刻说不定就误了性命”。

宋兆普父亲宋金庚遗照

这样的场景,像一帧帧老电影,在宋兆普童年的记忆里反复播放。他五岁时就跟着父亲认药,院墙边的薄荷、窗前的金银花、屋后的蒲公英,都是他最早的"药材课本"。父亲教他辨别黄芪和党参时,会摘下叶片让他闻气味,再放在舌尖舔一舔,嘴里嚼一嚼:"黄芪味甘,党参微苦,记住这味道,就忘不了药性。"

1975年,十二岁的宋兆普在武巡店小学读五年级。班里有个同学脸上长了颗黑痣,总被人嘲笑。他想起父亲说过"痣多因血热,可用腐蚀之法"处置,便偷偷按父亲的方子配了点"起药",趁课间给同学点在黑痣上。

三天后黑痣脱落,同学对着镜子笑个不停,这事很快在村里传开,有人开玩笑叫他"小神医",他却吓得不敢吭声——父亲曾严厉告诫:"医术乃性命所托,不可轻试于人。"

真正让他刻骨铭心的,是1985年那个春天的下午。当时他已随父行医两年,在诊室当助手。那天门诊病人特别多,到下午两点还没吃饭,宋兆普饿得实在撑不住,趁父亲不注意溜回厨房,狼吞虎咽吃了碗冷饭。刚回到诊室,就被父亲叫住:"到哪里去了?"他支吾着说不出话,父亲"啪"一巴掌打在他脸上:"无规矩不成方圆,行医人的规矩就是先病人,后自己!

那巴掌打得他脸颊火辣辣地疼,眼泪瞬间涌了上来。但他看到父亲那严厉中透着心痛的目光时,便把委屈咽了回去。

宋兆普和父亲宋金庚

多年后他才明白,这巴掌不是惩罚,而是传承——传承医者的责任,传承对生命的敬畏。如今他诊室的抽屉里,还放着一个泛黄的笔记本,第一页就记着:“医人先医心,治病先治德”。“当医生就要全心全意为百姓服务,决不能坑病人,坑病人要断子绝孙。”父之严训深深刻在了宋兆普的心里。

从一麦到“魔怔”

1982年2月24日,一个寻常的冬日。诊室里来了位外地妇女,患“流注”(中医指脓肿)多日,脓头已破却迟迟不愈。

宋金庚诊脉后,示意儿子来做“劐”切手术。宋兆普拿起手术刀,屏住呼吸划了下去,自认为深度足够,却不见脓液排出。旁边的徒弟赶紧告诉宋金庚,老先生头也没抬就说:“浅,再深一麦即可排脓一碗。”

“一麦”是中医里形容极浅的单位,相当于一根麦芒的厚度。宋兆普将信将疑,小心翼翼再切深一点,果然“噗”地一声,浓稠的脓液涌了出来,足足接了小半碗。

那一刻,他看着父亲淡定的神情,突然意识到:所谓“妙手回春”,不是靠蛮力,而是靠对分寸的精准把握,靠“眼中有疾,心中有术”的修为。从那天起,他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天父亲看完病,他都会把病历重新整理一遍,对照医书琢磨诊断思路。遇到不明白的地方,就追着父亲问:"为什么这个病用黄芪桂枝五物汤,而那个病用阳和汤?"脉浮而紧为何主寒,浮而数又为何主热?"父亲起初还耐心解答,后来便丢给他一本《医宗金鉴》:"自己悟去,医理如井水,越汲越深。"

宋金庚生前为患者看病

为了练脉诊,他把家里的闹钟放在枕头边,听着"滴答"声感受脉搏的节律;为了练手法,他用胡萝卜当"患处",练习切开、缝合的技巧。有次母亲看见他在院里对着一棵树比划,以为他中了邪,凑近才发现,他是在观察树皮的纹理,琢磨"望诊"中皮肤色泽与病症的关联。邻居们都说老宋家的儿子"魔怔了",只有父亲知道,这孩子正在中医的世界里,一步步走出自己的路。(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

赵俊杰,曾用名赵国啸,笔名江峰、壹涛。河南省汝州市人。中共党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平顶山市作协理事,汝州市作协名誉主席。曾任平顶山市石龙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党组书记,汝州市人大党组副书记(正县级)。退休后从事社会公益事业。曾在《国防战士报》《东方文艺》《解放军文艺》《河南日报》《党的生活》《领导科学》《人民日报》《求是》《人民代表报》《中国纪检监察报》《组织人事报》《中国作家》《河南作家》《莽原》等报刊上发表政论类及文学作品若干。出版著作有:政论散文集《行与思》《深情岁月》、作品精选集《情注征途》、长篇小说《箕山小吏》、中篇小说精选集《忠实》等。主篇著作六部。多次立功受奖。作品曾获《国防战士报》年度副刊作品优秀奖,“新世纪之声·和谐中国”报告文学金奖,《莽原》年度文学奖,杜甫文学奖提名奖等。

张万强,笔名拓荒、吆喝,1963年8月生,本科文化、中共党员;历任汝州晚报社编辑、记者,汝州市委宣传部新闻科长、理论科长、平顶山日报驻汝州记者站长(兼发行站长)、汝州市外宣办主任;汝州市中等专业学校校长,汝州市委宣传部一级主任科员,现为汝州市委宣传部退休干部,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河南报告文学学会终身会员,平顶山市作协会员,汝州市作协理事,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河南诗词学会会员、河南老年诗词学会会员,中国老年书画协会会员、汝州市书法家协会会员,汝州市优秀人才、拔尖人才等。

编辑出版发行有《岁月印记》、《创业之路,前进中的河南》、《小区故事》、《希望之光》等新闻、报告文学、小说专著多部,先后在《人民日报》、《法制日报》、《中国青年报》、《工人日报》、《农民日报》、《河南日报》、《河南日报农村版》、《河南工人日报》、《平顶山日报》,《法制文学选刊》、《人民日报大地月刊》、《党的生活》、《老人春秋》、《百花园》、《时代报告》等,发表各类文学作品650多篇,960多万字,有60多篇(幅)作品获奖。

退休不退志,紧跟时代步伐。先后在网络新媒体《》、《美篇》、《百家号》、《顶端》、抖音等,创作发表文学等各类作品1000多篇,达1300多万字,尤其是长篇小说《小区的故事》、《我们村的四川媳妇》、《说媒》故事连载等,收获粉丝近10万人,总阅读量突破150万次。近来在《平顶山日报》、《河南日报农村版》、《时代周刊》等报刊上发表的散文《又到一年麦收黄》、《家有老宅》、《父亲的牛把子队长》、《家乡的柿树林》、《月到中秋农事忙》、《母亲的油炸泥鳅》、《老家有条弯弯的河》,小小说《套路》、《老闷》、《喊爹》、《狗娃伯》,报告文学《大医精诚惠苍生》等,深受读者欢迎,收获丰硕。

来源:登高望远116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