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国资控股的上市公司中百集团,始于1937年武汉市江汉路的中心百货。前身为中国国货公司武汉分公司,由爱国人士于1937年发起创立。50年代更名为“武汉市中心百货商店”,是武汉市第一家国营大型百货商场。多年来一直是湖北本土零售龙头企业,在湖北市场的深厚根基,有其独
国资控股的上市公司中百集团,始于1937年武汉市江汉路的中心百货。前身为中国国货公司武汉分公司,由爱国人士于1937年发起创立。50年代更名为“武汉市中心百货商店”,是武汉市第一家国营大型百货商场。多年来一直是湖北本土零售龙头企业,在湖北市场的深厚根基,有其独特的优势。三十余年的深耕,中百服务了超过千万的顾客,也是国家商务部重点培育的全国20家商业企业之一。旗下拥有综合超市、社区超市、24H便利店、购物中心、智慧物流、中央厨房、零售科技等多种业态,业务涵盖线下到店、线上到家、团购到单位全渠道场景,已形成以商业零售为主,以数智科技、物流配送、食品加工、环保包装为后台保障支撑的现代化商业生态体系。
目前,中百集团以湖北为核心,业务辐射重庆、湖南等地区。截至2024年末,集团网点总数达到1600余家,年营业收入逾100亿元,规模销售超220亿元,员工总数近2万人,资产总额逾100亿元,整体商业体经营面积超150万平方米。位列2024年中国超市TOP100榜单排名第9位,2024年中国连锁TOP100榜单排名第33位,连续4年蝉联中国企业500强。被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认定为第一批国家级粮食应急供给保障企业。
中百集团作为华中地区零售业龙头,当前正处于经营活动困难期和战略转型关键期。2024年和2025年的财报来看,中百集团的营收和净利润都在下降。2025年上半年亏损2.55亿元,同比扩大79.5%。其前途展望需从现实情况出发,看其战略调整及经营方式措施的正确与否来决定。
一、业务转型:业态创新与供应链优化双线推进
1. 线下门店调改成效显著
中百集团通过对标胖东来,对大卖场进行“爆改”,优化商品结构(淘汰老商品超万个,引进新商品超5000个)、升级购物体验,调改后仓储业态门店销售平均增长超1倍,社区超市来客数增长超1.5倍。同时,加速关闭亏损门店(2025年上半年关闭177家),并新增76家便利店、社区超市等小业态门店,聚焦“一刻钟社区便民生活圈”。小业态计划未来三年扩张至1600家,其中中百罗森作为核心增长极,现有近900家门店,盈利能力在罗森中国系统内领先,消费群体从年轻人扩展至全年龄段 。
2. 线上业务快速发展
2025年上半年线上销售达6.66亿元,“中百邻里购”自营业务同比增长144%,通过“外卖到家”“明日达”等服务覆盖全省70家门店,并联动线下门店形成全渠道协同 。直播带货、社区团购等新兴模式逐步渗透,2025年上半年开展直播约500场,线上收入占比提升至约14.5%。
3. 供应链与自有品牌建设夯实基础
中百罗森自有产品占比已达60%,仓储和社区超市自有品牌占比逐步提高。江夏中央仓二期项目投产后,鲜食加工能力和标准化程度将进一步提升,并支持第三方供应链拓展 。自有品牌如“中百芊爽”轻食沙拉、“中百大厨房”熟食等通过社区市集、展会等场景触达消费者,形成差异化竞争力。
二、财务表现:短期承压与长期潜力并存
1. 营收下滑但现金流稳健
2025年上半年营收46.18亿元(同比-19.13%),主要受消费疲软、门店调整影响;归母净利润亏损2.55亿元,亏损同比扩大,但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达1.3亿元,显示主营业务造血能力仍在。存货较上年末减少34.06%,资产周转效率有所提升 。
2. 资产负债率高企但获股东支持
截至2024年底,资产负债率达82.91%,处于行业较高水平,但控股股东武商联在2024年7月至2025年1月期间累计增持1.02%股份,持股比例增至35.58%,彰显对公司长期价值的信心 。
三、竞争环境:本土龙头与外部挑战交织
1. 区域竞争优势稳固
中百集团在湖北市场拥有1600余家连锁网点,占武汉社区超市和便利店门店数的20%,稳居区域龙头地位。与武商集团形成差异化布局:武商聚焦高端百货,中百深耕社区民生,二者分业经营趋势明确,同业竞争压力逐步缓解 。
2. 外部竞争与消费趋势变化
外资会员店(如山姆)加速在武汉扩张,2025年已布局3家门店,第4家在建,其全球供应链和自有品牌优势对中百形成挑战 。同时,即时零售、社区团购等新业态分流传统超市客源,倒逼中百加速数字化转型。
四、政策支持与社会责任:民生保障与战略机遇
1. 政策红利释放
湖北省2025年出台《提振消费专项行动实施方案》,通过发放消费补贴、支持社区商业建设等措施提振内需,中百作为本土民生企业,有望受益于政策倾斜 。例如,其“一刻钟社区便民生活圈”建设契合政策导向,可能获得税收减免或资金支持。
2. 社会责任强化品牌形象
中百集团持续开展扶农采购(2025年上半年采购农产品3424吨,金额5722万元),并在疫情期间保障民生供应,巩固了“保供稳价”的国企形象 。此类举措不仅提升社会认可度,也为其争取政策资源提供了背书。
五、风险与挑战
1. 盈利压力与资产负债率
2024年净利润亏损5.28亿元,2025年上半年亏损进一步扩大,若调改门店和新业态扩张未能持续提升毛利率(2024年为22.31%),可能加剧资金链压力。高资产负债率(82.91%)也限制了融资空间 。
2. 新业态培育周期长
折扣店、食品超市等新兴业态虽初期反响良好(如小百惠折扣店价格较市场价低20%-30%,开业即吸引大量客流),但规模化盈利需时间,且需应对市场竞争和消费者接受度的不确定性 。
3. 数字化转型深度不足
尽管上线了店务工作台、会员系统等数字化工具,但与头部零售企业相比,中百在数据驱动的精准营销、供应链协同等方面仍有差距,需持续投入技术研发 。
六、未来展望与关键变量
1. 乐观情景(概率40%)
若调改门店和小业态扩张按计划推进(2027年小业态达1600家),且线上收入占比提升至20%以上,叠加供应链效率提升和自有品牌溢价,中百有望在2027年实现盈利目标 。武商联的资源支持和政策红利可能加速这一进程。
2. 中性情景(概率50%)
门店调改和线上业务增长部分抵消传统业务下滑,但盈利仍需较长时间修复,资产负债率维持高位,需通过股权融资或资产出售优化财务结构。
3. 悲观情景(概率10%)
消费持续疲软、竞争加剧导致营收进一步下滑,新业态亏损扩大,可能触发债务危机或被武商集团整合。
目前中百集团正处于“关店止损—调改增效—创新突围”的关键阶段,短期业绩继续承压,但转型阵痛中孕育机会,长期潜力仍在。
需重点关注:
*自有品牌发力:中百集团当前自有品牌包括中百超市精选(民生刚需)、百屿森(健康特色)、福嘉、中百大厨房和中百谷之田(生鲜类),其中前两大系列为2025年新推主力品牌。未来计划拓展健康食品、高端日化等领域的自有品牌。
*新业态盈利性:折扣店、食品超市等模式能否在年内验证可复制性;
*线上增长动能:“中百邻里购”能否突破流量瓶颈,提升用户粘性;
*政策与股东支持:湖北消费刺激政策落地效果及武商联是否进一步增持或注入资源。
建议:
1.开一家“小百货店”,恢复老“中心百货”传统经营项目,满足民众所需要的生活日用品。
2.开一家自有品牌专卖店,探索其市场定位与品牌构建。
若上述变量向好,中百有望在2026-2027年迎来业绩拐点,巩固区域龙头地位;反之,则可能面临更严峻的生存挑战。
因此,中百集团前途取决于转型执行力与市场环境的匹配度,当前仍处于高波动的战略观察期。
至于A股市场上,投资者希望的资产重组经过十几年孕期后难产,现在应该是资产重组无望了。原因多方面的,其中之一是中百集团仍是地方政府“保民生”的重要载体,具有一定的政治意义。因此,地方政府不会放手不管,应该还会继续给予支持。不过支持方式有待商榷,除了增持股份,短期支持股价上涨,对公司的经营并没有根本性改变。
支持的方式还可以包括:政府采购供应商优先名单中有中百集团;“保民生”专项补贴;中百集团租赁公有商业地产给予优惠或补贴(一定期限);水电补贴(一定期限)等。同时要严格审计其财务,组织相关人士指导其战略目标的制定、经营活动的主要过程等。
中百的光荣历史:
在上世纪四十、五十年代一直都武汉商界“头牌”;六十、七十、八十年都光辉照人。
曾经的“中百100”电子信息网站、自有的物流系统、自有蔬菜基地、自有豆制品品牌和面食制品品牌都是领先于同行的。
但是,他是起了个早床,站了个头队,落了个末位。当后面的人向前走时,他却向后退,这样自然而然的掉队了。莫怪别人问责自己,曾经深受市场欢迎的豆制品和面食品,品质下降明显。不重视信誉,必然受惩罚,重新做人还有救。要转变“官商”思维,抛弃原有管理和经营模式,快步紧跟现代市场发展节奏,重新走在行业前列。
中国的国情是人口多,商业必不可少,社会主义制度也决定了,政府不能不重视关系民生的商超行业。有选择的投资商业股,是国资、机构投资和外资等长线投资者一个重要的选择。
中百集团的未来,不在于复制他人的成功,而在于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路。这条路或许充满荆棘,但只要保持对商业本质的敬畏,对技术趋势的敏锐,对消费者需求的洞察,就一定能在这场变革中开辟出新天地。破茧成蝶的时刻,终将到来。
来源:随机齐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