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技术降本支撑收益率:2021年后国内光伏项目进入平价时代,即使无补贴,通过组件效率提升(如PERC、TOPCon技术)和系统成本下降(2025年光伏EPC成本较2018年降低40%),仍可保持6%-8%的内部收益率。
光伏企业在失去政府补贴后仍可能实现盈利,但需依赖技术降本、市场机制优化及多元化业务布局。
一、平价项目已证明无补贴盈利能力
技术降本支撑收益率:2021年后国内光伏项目进入平价时代,即使无补贴,通过组件效率提升(如PERC、TOPCon技术)和系统成本下降(2025年光伏EPC成本较2018年降低40%),仍可保持6%-8%的内部收益率。
现金流稳定性:平价项目电费按月结算,企业可通过长期购电协议(PPA)锁定收益,如晶科能源2025年平价项目贡献现金流占比超60%。
二、补贴退坡后的挑战与应对
短期盈利压力:部分企业(如晶科能源)2024年净利润中政府补助占比达130%,补贴取消后需通过产能优化(如关停低效产线)和费用控制(管理费用率压降至3%以下)维持利润。
市场机制转型:
绿电交易:2025年全国绿电交易量突破500亿千瓦时,溢价0.03-0.05元/千瓦时,可部分替代补贴。
储能配套:光伏+储能项目通过峰谷价差套利,提升项目IRR至10%以上。
三、企业分化与战略调整
头部企业优势:隆基绿能等通过垂直一体化(硅片-组件-电站)和海外市场(欧洲、中东占比超50%)对冲风险,2025年海外毛利率达18%,高于国内10%。
中小企业困境:依赖单一补贴的企业(如部分分布式光伏运营商)需转向户用储能或微电网服务,否则可能被淘汰。
四、长期趋势与政策影响
碳市场补充收益:2025年全国碳市场覆盖光伏项目,CCER交易可为项目带来额外0.5-1元/瓦收益。
技术迭代加速:钙钛矿等新技术量产(预计2026年效率突破25%)将进一步降低度电成本至0.15元以下,彻底摆脱补贴依赖。
来源:清华之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