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国土安全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国家安全教育的重要内容,抗战纪念场馆作为承载中华民族抗战记忆的核心载体,凭借独特的历史价值与教育功能,在赋能大学生国土安全教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以真实的历史场景、文物展陈和沉浸式体验,让大学生在读懂抗战历史的同时,强化国
张洁 郑丽
国土安全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国家安全教育的重要内容,抗战纪念场馆作为承载中华民族抗战记忆的核心载体,凭借独特的历史价值与教育功能,在赋能大学生国土安全教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以真实的历史场景、文物展陈和沉浸式体验,让大学生在读懂抗战历史的同时,强化国土安全意识、家国情怀与时代责任感。在当前复杂的国际形势下,用好抗战纪念场馆开展教育,对构建全方位的大学生国土安全教育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价值锚点:从历史记忆到国土安全认知,筑牢青年思想根基
唤醒历史自觉,以实物叙事构建“可感知”的国土安全认知基础。抗战纪念场馆的文物载体与场景复原,让大学生从“抽象历史”走向“具象认知”,直观理解“国土安全是民族生存之基”的深刻内涵。例如焦庄户地道战遗址纪念馆,设有模拟原始高度的体验式地道,这种“场景化认知”让大学生跳出“历史旁观者”的角色,从“亲历者视角”感受国土安全与国家存亡、民族兴衰的内在关联,进而唤醒“守护国土、避免历史重演”的自觉意识。
厚植家国情怀,以情感共鸣搭建“个体—国家”的国土安全价值联结。家国情怀的核心是让大学生将“国土安全”与“个人命运”紧密绑定,从“被动接受教育”转向“主动认同使命”。抗战纪念场馆通过系统展陈抗战英雄的事迹,为大学生树立“守土卫国”的精神榜样,让“家国情怀”有具体的承载对象,以“英雄叙事—情感互动—价值认同”的路径,让大学生在情感共鸣中强化“守土有责”的使命认同。
明晰安全边界,以历史案例衔接“传统—现代”的国土安全认知体系。明晰安全边界的关键是填补大学生对现代国土安全范畴的认知盲区,而抗战纪念场馆通过“历史案例解析—现代安全关联—认知拓展”的逻辑,让大学生从抗战时期的国土防御案例中,理解现代国土安全涵盖的领土、领海、领空等核心范畴。
实践路径:从静态展陈到动态赋能,创新教育传播模式
抗战纪念场馆是承载抗战记忆、传递国土安全价值的关键载体,其教育功能发挥要突破“静态展陈+被动讲解”局限,转向“动态赋能+主动参与”的立体化模式。结合大学生认知特点与国土安全教育需求,可通过馆校协同、沉浸体验、青年主导三维路径,实现场馆资源与教育目标深度融合,推动国土安全教育从知识传递升级为价值塑成与行为转化。
“馆校协同”构建课程体系,实现场馆资源向教学资源的系统性转化。馆校协同的核心在于打破场馆“展览空间”与高校“教学空间”的壁垒,将抗战纪念场馆的实物史料、历史场景、研究成果转化为可融入高校教学的体系化资源。其具体实践围绕“资源转化—课程开发—联动教学”三个环节展开。
在资源转化环节,抗战纪念场馆与高校组建联合研发团队,先梳理馆藏中与国土安全教育相关的核心要素,再按课程需求转化为适配的教育资源。在课程开发环节,采用“课堂理论讲授+场馆实践教学”的混合式模式,并将“利用场馆档案资源完成课程论文或研究报告”纳入课程考核体系与探究性学习模块,通过资源整合与任务设计,推动国土安全教育向学术探究层面延伸。在联动教学环节,需建立“双向互动”协同机制,实现高校需求与场馆资源精准对接。高校将场馆实践纳入课程模块,明确要求推动其成为体系化教学内容;场馆提供定制化教学支撑,派研究员指导学生调研考据。双方可联合举办“抗战与国土安全”教学研讨会,聚焦内容迭代、方法创新等议题交流,完善课程体系,促进资源与教学深度融合。
“沉浸体验”激活教育场景,推动国土安全教育从“被动接收”向“主动参与”转变。传统抗战纪念场馆多靠“文字+文物”展陈,学生易“走马观花”,难以深刻体会抗战时期国土安全的重要性。而沉浸体验借技术赋能与场景再造,把抽象的历史叙事、国土安全知识变成可触碰的具象情境,让学生在“亲历”中深化认知、生发出情感共鸣。其落地可从“技术还原场景—互动设计体验—反思深化认知”三维度展开。
在技术还原场景环节,可依托AI交互、全息影像等数字技术,打造“抗战时期国土保卫战”沉浸式场景。比如借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的实践经验—其复刻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等经典场景,借助数字技术打破时空限制,引导学生沉浸式体悟“山地地形在国土防御中的战略价值”。场馆场景设计需坚守历史真实性与教育针对性的统一,实现历史场景与现实安全议题的自然衔接,让技术真正服务于国土安全认知深化。
在互动设计体验环节,可开发抗战背景的“模拟国土防御”策略游戏:学生化身“防御指挥官”,需结合地理特征制定初始方案,统筹粮食、弹药等物资储备与民众动员力量,在“决策—实践—反馈”中理解国土安全的复杂性。游戏结束的评估反馈需强化“历史对照与认知深化”的学术价值:系统生成报告不仅量化防御效果,更将学生布局思路与抗战经典战例关联,明确其决策的优劣。这种“游戏实践—案例对照—认知提炼”的设计,打破“安全教育=理论说教”的刻板印象,让学生将实践感悟内化为对国土安全“系统性、综合性”的深层认知,实现“寓教于乐”与学术深度的统一。
在反思深化认知环节,沉浸体验后需设计“场景复盘”引导环节,才能让感性体验转化为理性认知,使国家安全意识深植人心。场景复盘要以史为鉴、以境促思:比如VR体验后,组织“历史与现实”专题讨论,引导学生结合体验发问—“抗战时期军民在山地丛林筑防线,今天面对网络攻击、资源争夺等新挑战,守土精神有哪些传承与发展?”这一环节推动学生在思想碰撞中深化认识,在历史与现实对照中感知国家安全脉动。
“青年主导”打造传播矩阵,推动国土安全教育从“场馆内部”向“社会层面”的辐射延伸。大学生既是国土安全教育的受众,更是国土安全价值的传播者。依托其主体性与新媒体运用能力,大学生从“被动受教”转为“主动传声”,通过组建宣讲团、创作新媒体内容,把场馆中的国土安全故事传递给更广泛的青年群体,形成“场馆教育—学生传播—社会共鸣”的良性循环。具体实践可聚焦“团队培育—内容创作—传播辐射”三层面推进。
在团队培育层面,抗战纪念场馆与高校携手组建“抗战与国土安全”大学生宣讲团,建立系统化培育机制。首先,场馆讲解员担任带教老师,提供专业培训,内容兼顾历史深度与实践实用性;其次,宣讲团按学生特长分“场馆讲解组”“新媒体创作组”“校园推广组”,形成侧重不同、协作互补的团队架构;最后,建立激励机制—将服务纳入高校志愿服务学分体系,场馆定期评选“优秀宣讲员”“最佳传播作品”,还提供实习证明、历史研究资源支持,激发学生参与热情。
在内容创作层面,宣讲团以“青年视角”“故事化表达”打造国土安全教育内容:短视频紧扣“小切口讲大主题”,选场馆代表性文物,讲背后的国土安全故事;开展“场馆探秘直播”,由学生带观众“云参观”场馆,重点讲国土安全相关展区,设“互动问答”增强参与感;举办国土安全主题宣讲会,聚焦议题讨论以提升内容深度。
在传播辐射层面,建立“多平台联动、多群体覆盖”的传播矩阵。线上,宣讲团在抖音、B站、微信视频号等青年聚集平台开设账号,定期发布短视频、开展直播,还与高校官微、地方共青团新媒体合作转载,拓宽覆盖面;线下,在高校开展“巡讲+展览”,联动其他高校同类宣讲团开展“跨校交流”,形成传播合力。
展望未来,抗战纪念场馆赋能大学生国土安全教育,需以“资源普惠、内容深化、效果可持续”为方向,立足现有实践推进数字化升级、跨界融合与长效评估的协同推进—以云端赋能打破空间壁垒,以跨界联动衔接历史记忆与现实需求,以科学评估保障教育实效。如此,既能持续释放场馆教育价值,更能为大学生国土安全教育构建长效体系、注入持久动能。
来源:金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