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转基因技术引发的社会讨论中,不同领域的学者基于专业认知给出了多元视角,而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的观点,始终围绕“尊重科学专业”与“理性看待争议”展开,为公众理解转基因技术提供了清晰的思考方向。作为在生命科学领域深耕多年的科学家,施一公虽非植物学或转基因研究的直接
在转基因技术引发的社会讨论中,不同领域的学者基于专业认知给出了多元视角,而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的观点,始终围绕“尊重科学专业”与“理性看待争议”展开,为公众理解转基因技术提供了清晰的思考方向。作为在生命科学领域深耕多年的科学家,施一公虽非植物学或转基因研究的直接从业者,却以对科学规律的深刻把握,为转基因技术的理性传播注入了重要力量。
施一公对转基因技术的核心态度,建立在“相信科学家专业性”的基础之上。2017年未来科学大奖颁奖典礼暨未来论坛年会上,面对媒体关于转基因的提问,他明确表示:“我不是植物学家,但对科学笃信无疑,相信植物学家能给出完美答案。”这一表述并非对转基因问题的回避,而是对科学分工的尊重——在他看来,每一个细分学科都有其严谨的研究体系,转基因技术涉及作物分子改良、生态风险评估、食用安全检测等复杂领域,只有长期深耕其中、掌握实验数据与研究逻辑的植物学家、分子生物学家等专业人才,才能做出符合科学事实的判断。这种“专业问题交给专业人士”的理念,打破了“非专业视角主导专业讨论”的误区,也为公众树立了“以科学认知替代主观臆断”的思考范本。
在安全性认知上,施一公强调“监管严格性”与“谣言非科学性”,直接回应了公众对转基因的核心顾虑。他指出,美国、中国等国家对转基因作物的调控极为严格,从实验室研发到田间试验,再到最终的商业化应用,每一个环节都有明确的标准与审批流程,绝非“无序推广”。同时,他毫不避讳地批判了网络上泛滥的转基因恐慌言论:“网上很多关于转基因的恐慌例子都没有经过科学证明。”在他看来,科学结论的成立必须经过严格的实验设计、数据验证与同行评议,而那些缺乏实证支撑、仅凭主观猜测或片面解读传播的“危害论”,本质上是对科学精神的背离。这种对“伪科学谣言”的清醒批判,为公众拨开了信息迷雾,也引导大家警惕“以情绪代替事实”的认知陷阱。
值得注意的是,施一公并未回避转基因技术可能存在的未知性,而是以科学的审慎态度看待“长期影响”。他坦诚,转基因技术长期对环境、生态、人类及其他生物的影响“并不完全了解”,但这种“未知”恰恰是科学研究持续推进的动力,而非否定技术的理由。在他的认知里,科学家的责任不仅是研发技术,更包括对技术潜在风险的追踪与评估——他们会通过长期监测、动态研究,将可能的影响转化为可量化、可管控的结论,并为政府决策提供专业建言。“应该相信中国的科学家在这方面是很负责任的”,这句话的背后,是他对中国科研群体职业操守的信任,也是对科学研究“敬畏未知、探索真理”本质的深刻理解。
除了对技术本身的理性解读,施一公还格外关注转基因讨论背后的“舆论环境”与“科普责任”。他认为,民众关注转基因粮食是好事,这体现了公众对食品安全、生态保护的重视,但这种关注需要建立在“健康理性”的基础上。当前社会对转基因的争议,很大程度上源于“科学信息不对称”——公众缺乏获取权威知识的便捷渠道,而部分非专业声音又过度放大焦虑,导致认知偏差。因此,他强调“科学家有责任向民众普及科学知识”,主张通过通俗易懂的方式,将转基因技术的原理、监管流程、研究进展传递给公众,让大家从“被动接收谣言”转向“主动理解科学”。这种对“科普价值”的重视,不仅是对科学家社会责任的践行,更是推动社会形成“科学理性对话氛围”的关键一步。
从本质上看,施一公对转基因的态度,并非简单的“支持”或“反对”,而是一种基于科学精神的“理性包容”——既认可技术在提高作物产量、减少农药使用等方面的潜力,也不忽视其可能存在的风险;既相信科学家的专业判断,也理解公众的担忧情绪。在转基因讨论仍存在诸多杂音的当下,他的观点如同一股清流,提醒着我们:对待前沿科技,唯有以“尊重专业”为前提,以“理性沟通”为桥梁,才能在“拥抱进步”与“防范风险”之间找到平衡,让科技真正服务于人类福祉。
来源:怀疑探索者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