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果你走进地铁站,可能会看到墙上贴着健康宣传的海报,提醒人们预防某种疾病。很多人扫一眼就走过去,不以为意。有人觉得那是“离自己很远”的事,有人则认为那不过是“老生常谈”。
如果你走进地铁站,可能会看到墙上贴着健康宣传的海报,提醒人们预防某种疾病。很多人扫一眼就走过去,不以为意。有人觉得那是“离自己很远”的事,有人则认为那不过是“老生常谈”。
但有一种病,虽然你看不到它在明处张牙舞爪,却早已悄悄潜伏在人群之中。不是感冒发烧这种短暂的小病,而是那种一旦染上,便要终身相伴的——艾滋病。
很多人对艾滋病的印象还停留在“吸毒”“同性恋”“不洁性行为”这些标签上,觉得自己生活规律、不乱交,离这个病八竿子打不着。但现实往往比我们想象得更复杂。
艾滋病并不只挑“问题人群”下手。它的传播方式可以是多样的,一次不经意的行为,一个小小的伤口,或者一次没有防护的接触,可能就成为病毒潜入身体的入口。
艾滋病的学名叫“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由一种叫“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病原体引起的。这种病毒会攻击人体的免疫系统,让人失去抵抗力。
早期感染时,很多人没有明显症状,也不觉得身体有异常,直到几年后免疫系统严重受损,才发现问题,但那时候往往已经错过了最佳的干预时间。
我们国家目前的艾滋病感染人数已经超过85万。这个数字背后,不是冰冷的统计,而是一条条真实的生命。
很多人压根不知道自己已经感染,也有不少人知道后不敢面对,讳疾忌医,不去检查,不去咨询,结果一拖再拖,病情恶化。更有甚者,无意中把病毒传染给了亲密伴侣。
我曾接诊过一个30多岁的男性患者,小学老师,平时生活作风很正派。他来医院不是因为不舒服,而是单位组织体检,发现了异常指标。
复查后确诊为艾滋病感染者。他整个人懵了,反复说自己不可能。他结过婚,离异多年,一直单身。他从不去酒吧夜店,也没有吸毒史。他的情绪崩溃,觉得天都塌了。
后来我们反复沟通,慢慢梳理,他想起几年前曾在旅游时有一次临时行为,没采取任何防护措施,当时觉得只是“一次小意外”,没太在意。谁想到,这个“意外”,可能就是他人生的转折点。
他悔恨、自责、恐惧,但最重要的是,他终于接受了治疗,慢慢恢复了正常生活。他不是一个“坏人”,只是一个对知识不了解、对风险估计不足的普通人。
很多人以为艾滋病和自己无关,这种轻视和忽略,反而是它最危险的“帮凶”。为了远离它,有五件事千万别做,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医学的提醒。
第一,别侥幸心理地进行无保护的性接触。哪怕只有一次,也可能成为感染的开始。
病毒不看职业、不看性别、不看你长得高不高尚,它只看有没有机会进入你的身体。安全措施就像雨伞,不是天天下雨才带,而是为了那场突然的暴雨。
第二,别轻信所谓的“固定伴侣就安全”。很多感染者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感染了,尤其是在初期,身体没有任何表现的时候。
如果双方没有做过检查,谁都不能拍胸脯说“我没问题”。感情是信任,但健康不能靠信运。
第三,别参与共用针具、穿耳、文身等高风险操作。尤其是在没有正规执照或者消毒措施不到位的小店里。病毒不挑场合,一根针头未消毒,就是一条传播的通道。
第四,别忽视输血、医疗操作的风险。虽然现在医院的输血和手术流程已经非常规范,但如果去的是不正规的小诊所,或者接受来路不明的“治疗”,风险仍然存在。正规医疗机构是健康的底线,不要被价格和便利冲昏头脑。
第五,别因害怕而不去做检查。很多人明知道自己曾有过高风险行为,却因为担心结果、不想面对,拖着不查。
现在的检测手段已经非常便捷,部分地区甚至可以匿名检测。早点知道,才能早点干预,越早越安心。
艾滋病的传播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但也绝不是零风险。它不会通过日常拥抱、握手、共用餐具传播,也不会因为一起坐电梯、打篮球就感染。
但高风险行为一旦发生,感染的几率就大大提升。我们不需要对艾滋病人歧视和远离,但我们必须对病毒保持清醒和警觉。
有些人听到“艾滋病”三个字就吓得不行,其实现在通过坚持规范治疗,感染者的寿命和生活质量可以得到很大改善。
就像高血压和糖尿病一样,它已经不再是只能等死的病。但前提是——必须早发现、早干预、早管理。
还有很多人存在一个误区,觉得“我身体挺好,肯定没事”。但艾滋病早期可能没有任何症状,不少人感染多年都没有感觉。
等到出现反复发烧、体重下降、口腔白斑、淋巴结肿大等症状时,往往已经进入中晚期。
有些患者直到免疫系统崩溃,得了肺炎、带状疱疹或者其他机会性感染才被确诊,那时候身体已经被病毒掏空了大半。不做检查,就像开车不看仪表盘,总有一天会出问题。
更让人痛心的是,很多感染者在确诊后,不敢告诉伴侣、不敢去正规医院治疗,而是上网乱查资料,甚至相信一些所谓的“民间偏方”。
结果耽误了治疗,还把病毒传染给了别人。科学的道路也许不快,但却是唯一通向希望的方向。
我们不需要对艾滋病谈虎色变,也不该对感染者贴标签。真正需要做的,是了解它、尊重它、预防它。艾滋病是一个可以控制的慢性病,但前提是我们要主动、要清醒、要有知识。
生活中,很多人一听说“检测艾滋病”就退避三舍,甚至觉得“去查一下”就说明你“不干净”。这种观念实在要不得。检查不是污点,而是责任,是对自己和他人的尊重。
如果你曾经有过一次高风险行为,哪怕只有一次,也建议你去做一次艾滋病抗体检测。
现在很多地方都有免费的检测服务,流程简单,信息保密,结果可靠。不查,你永远不知道答案;查了,才能安心生活。
我始终相信,真正的健康,不只是身体没有疼痛,而是对风险有清晰的认知,对行为有自律的意识,对知识有持续的学习。
艾滋病不是“别人的病”,它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了解、警惕、预防的现实问题。
愿我们每个人,都能在了解中减少恐惧,在尊重中远离伤害。不要让无知,成为病毒得逞的帮凶;也不要让恐惧,阻挡了你守护自己和家人的勇气。
参考文献:
[1]王强,李晓燕.中国艾滋病疫情现状与防控策略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24,40(10):1295-1299.
[2]张丽,赵宇航.艾滋病病毒传播方式与预防知识普及研究[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23,27(06):754-758.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来源:健康科普杨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