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流高发季别慌!卫健委推荐的5种特效药,一文说清注意事项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5 10:45 2

摘要:近期,我国多地进入甲型流感高发期,学校、托幼机构等集体单位聚集性病例增多,不少人出现发热、咳嗽、肌肉酸痛等症状。面对来势汹汹的甲流,很多人急于寻找“特效药”,却又对药物选择、使用方法存在诸多疑问。

甲流高发季别慌!卫健委推荐的5种特效药,一文说清用法、适用人群与注意事项

近期,我国多地进入甲型流感高发期,学校、托幼机构等集体单位聚集性病例增多,不少人出现发热、咳嗽、肌肉酸痛等症状。面对来势汹汹的甲流,很多人急于寻找“特效药”,却又对药物选择、使用方法存在诸多疑问。

事实上,国家卫生健康委早已在《流行性感冒诊疗方案(2023年版)》中明确推荐了5种抗甲型流感病毒药物,这些药物能有效抑制病毒复制、缩短病程。但需要注意的是,“特效药”并非万能,盲目使用不仅可能无效,还可能带来健康风险。本文将结合权威指南与临床经验,详细解读这5种药物的适用场景、使用禁忌及科学用药建议,帮你在甲流季科学应对。

一、先辨“甲流”再用药:这些症状别和普通感冒混淆

在讨论“特效药”之前,首先要明确:并非所有发热、咳嗽都是甲流,盲目用药反而可能延误病情。甲流与普通感冒的致病原、症状严重程度、传染性均有明显区别,准确判断是科学用药的前提。

从症状来看,普通感冒多由鼻病毒、冠状病毒等引起,症状以鼻塞、流涕、咽痛为主,发热多为低热(37.3-38℃),病程较短,一般3-5天可自愈,传染性较弱。而甲流由甲型流感病毒(如H1N1、H3N2亚型)引起,起病更急,常表现为高热(39-40℃)、头痛、肌肉酸痛、乏力,部分人还会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病程通常5-7天,传染性强,可通过飞沫或密切接触传播,容易在人群中爆发。

北京协和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王辰指出,判断是否为甲流,除了症状,还需结合流行病学史——比如发病前7天内是否接触过甲流患者,是否去过人群密集的场所(如学校、医院、商场)。若出现高热不退(超过3天)、呼吸困难、意识模糊等重症倾向,或本身属于老人、儿童、孕妇、慢性病患者等高危人群,应及时到医院进行核酸检测或抗原检测,明确诊断后再用药。

“临床中经常遇到患者把甲流当普通感冒,自行服用感冒药,结果高热持续不退,还传染给家人。”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科医生李雪表示,甲流的治疗核心是“抗病毒”,普通感冒药仅能缓解症状,无法抑制病毒,而卫健委推荐的5种药物均为抗流感病毒药物,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二、详解卫健委推荐的5种抗甲流药物:适用人群、用法与禁忌

国家卫生健康委推荐的5种抗甲型流感病毒药物,分别为奥司他韦、扎那米韦、帕拉米韦、阿比多尔、玛巴洛沙韦。这5种药物的作用机制、剂型、适用人群各不相同,需根据患者年龄、身体状况、病情严重程度选择,并非“随便选一种就行”。

1. 奥司他韦:最常用的口服药,儿童、孕妇可慎用

奥司他韦是目前临床应用最广泛的抗甲流药物,属于“神经氨酸酶抑制剂”,通过抑制流感病毒表面的神经氨酸酶,阻止病毒从宿主细胞中释放,从而减少病毒传播、缩短病程。

从剂型来看,奥司他韦有胶囊剂(成人用)和颗粒剂(儿童用),方便不同人群服用。用法上,成人常规剂量为每次75mg,每日2次,连续服用5天;儿童需根据体重调整剂量(如体重15kg以下每次30mg,15-23kg每次45mg),同样每日2次,服用5天。

需要注意的是,奥司他韦的最佳用药时间是发病48小时内,此时用药可使病程缩短1-2天,降低重症风险;若超过48小时,症状严重的患者仍可服用,但效果会有所下降。

适用人群方面,奥司他韦是目前少数可用于儿童(1岁以上)和孕妇的抗流感病毒药物。但孕妇需在医生评估后使用——美国FDA将其归为C类药物(动物实验显示对胎儿有风险,但人类数据不足),仅在“利大于弊”时使用,比如孕妇出现高热、呼吸困难等症状,不治疗可能导致流产或胎儿缺氧。

副作用方面,奥司他韦常见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一般较轻微,饭后服用可减轻不适;少数人可能出现头晕、头痛,若症状严重需停药就医。

2. 扎那米韦:吸入式药物,哮喘患者禁用

扎那米韦与奥司他韦同属“神经氨酸酶抑制剂”,但剂型为吸入粉雾剂,通过口腔吸入直达呼吸道,适合无法口服药物的人群(如吞咽困难的老人)。

用法上,成人和7岁以上儿童每次吸入10mg(分两次吸入,每次5mg),每日2次,连续服用5天。需要注意的是,使用扎那米韦时需正确掌握吸入方法——先深呼气,再含住吸入器,缓慢吸气的同时按压药瓶,吸入后屏气5-10秒,再缓慢呼气,确保药物能到达肺部。

适用人群上,扎那米韦不适合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吸入药物可能刺激气道,诱发支气管痉挛,导致呼吸困难加重。此外,6岁以下儿童因无法正确掌握吸入方法,也不推荐使用。

副作用方面,扎那米韦常见咳嗽、咽痛、声音嘶哑等呼吸道反应,一般较轻微;少数人可能出现头痛、恶心,通常无需停药。

3. 帕拉米韦:静脉注射药,适合重症或无法口服患者

帕拉米韦同样属于“神经氨酸酶抑制剂”,但剂型为注射剂,需通过静脉滴注给药,适合重症甲流患者、无法口服药物的患者(如昏迷、呕吐严重者)或口服药物效果不佳的人群。

用法上,成人常规剂量为每次300-600mg,每日1次,连续注射1-5天;儿童需根据体重调整剂量(每次10mg/kg),每日1次,连续注射1-5天。帕拉米韦的优势是起效快——药物通过静脉直接进入血液,能迅速达到有效浓度,适合高热不退、病情进展快的患者。

适用人群上,帕拉米韦需在医院由专业医护人员操作,不适合居家使用。此外,对帕拉米韦或其他神经氨酸酶抑制剂过敏者禁用;肝肾功能不全者需调整剂量,需医生根据检查结果评估。

副作用方面,帕拉米韦常见腹泻、恶心、头痛,少数人可能出现肝功能异常(如转氨酶升高),用药期间需监测肝肾功能。

4. 阿比多尔:兼具抗病毒与免疫调节,18岁以下儿童不推荐

阿比多尔属于“血凝素抑制剂”,通过阻止流感病毒与宿主细胞表面的血凝素结合,抑制病毒进入细胞,同时还能增强机体免疫力,适合轻症甲流患者。

用法上,成人每次200mg,每日3次,连续服用5天。需要注意的是,阿比多尔的临床数据主要基于成人,目前缺乏18岁以下儿童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数据,因此不推荐儿童使用;孕妇和哺乳期妇女也需在医生评估后慎用。

适用人群上,阿比多尔适合轻症甲流患者(如低热、轻微肌肉酸痛),若症状严重(如高热超过39℃、呼吸困难),不建议单独使用,需联合其他治疗。此外,对阿比多尔过敏者禁用;肝肾功能不全者需减量使用。

副作用方面,阿比多尔常见恶心、腹泻、腹痛等胃肠道反应,少数人可能出现皮疹、头晕,一般停药后可缓解。

5. 玛巴洛沙韦:单次口服药,起效快、疗程短

玛巴洛沙韦是近年来新上市的抗流感病毒药物,属于“帽状结构依赖性核酸内切酶抑制剂”,通过抑制流感病毒RNA聚合酶的活性,阻止病毒复制,其优势是起效快、疗程短——只需服用1次,即可有效抑制病毒。

用法上,成人和12岁以上儿童单次口服40mg(体重超过80kg者服用80mg),无需连续服用。玛巴洛沙韦的最佳用药时间也是发病48小时内,服药后24小时内即可明显降低病毒载量,缓解发热、肌肉酸痛等症状。

适用人群上,玛巴洛沙韦不适合孕妇、哺乳期妇女(缺乏安全性数据),也不适合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12岁以下儿童目前不推荐使用(临床数据不足)。此外,玛巴洛沙韦与含多价阳离子的药物(如钙片、铁剂)、食物(如牛奶、豆浆)同服时,会影响药物吸收,因此需在空腹时服用(服药前后2小时内避免进食),且避免与上述药物同服。

副作用方面,玛巴洛沙韦常见腹泻、恶心、头痛,少数人可能出现皮疹,一般较轻微,无需特殊处理。

三、“特效药”不是万能药:这些误区一定要避开

尽管这5种药物被称为“抗甲流特效药”,但在临床使用中,很多人存在盲目用药的误区,不仅影响治疗效果,还可能带来健康风险。结合权威指南与临床经验,以下4个误区需特别注意:

误区1:“只要发热就吃奥司他韦,能预防甲流”

很多人认为奥司他韦是“万能药”,不仅能治疗甲流,还能预防甲流,甚至在出现低热、咽痛时就自行服用。但事实上,奥司他韦是治疗药物,并非预防药物,仅在特定情况下可用于预防——比如与甲流患者密切接触后(如家人、同事确诊甲流),且需在接触后48小时内服用,每次75mg,每日1次,连续服用7天,才能起到预防作用。

“临床中遇到过家长给没感染甲流的孩子吃奥司他韦‘预防’,结果孩子出现恶心、呕吐,还产生了耐药性。”李雪医生提醒,奥司他韦是处方药,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盲目用于预防不仅无效,还可能导致药物滥用、增加副作用风险。

误区2:“吃了特效药,就不用戴口罩、休息了”

部分患者认为,只要服用了抗甲流药物,就可以正常上班、上学,无需隔离休息。但实际上,甲流的传染性可持续至发病后7天,即使服用药物,病毒仍可能通过飞沫传播给他人;同时,患病期间身体抵抗力下降,过度劳累可能导致病情加重,甚至引发肺炎、心肌炎等并发症。

王辰主任医师强调,服用抗甲流药物期间,应注意休息(保证每日8小时睡眠)、多喝水(每日1500-2000ml)、清淡饮食(避免辛辣、油腻食物),同时做好隔离措施(如戴口罩、分餐、勤洗手),避免传染给家人和同事。

误区3:“孩子吃成人奥司他韦,减半剂量就行”

很多家长在孩子感染甲流后,会将成人奥司他韦胶囊拆开,给孩子服用一半剂量,认为“减半就是儿童剂量”。但这种做法存在严重风险——成人奥司他韦胶囊的辅料与儿童颗粒剂不同,儿童服用后可能出现过敏反应;同时,剂量难以精确控制,可能导致剂量不足(无法抑制病毒)或剂量过量(增加副作用风险)。

“儿童用药需严格按照体重计算剂量,且应选择儿童专用的颗粒剂。”李雪医生表示,比如1岁以下婴儿(体重10kg以下)每次服用15mg奥司他韦颗粒,1-2岁儿童(体重10-15kg)每次服用22.5mg,家长切勿自行调整剂量或使用成人药物。

误区4:“甲流好了,剩下的药留给家人备用”

部分患者在服用抗甲流药物3天后,症状缓解就停药,并将剩下的药留给家人“备用”。但这种做法不可取——首先,抗甲流药物需按疗程服用(如奥司他韦需连续服用5天),提前停药可能导致病毒未被完全抑制,容易复发或产生耐药性;其次,不同人感染甲流的病毒亚型、身体状况不同,适合的药物和剂量也不同,盲目使用他人剩余的药物,可能无效甚至有害。

“比如玛巴洛沙韦只需服用1次,剩下的药若保存不当(如受潮、过期),再次使用可能失效;而奥司他韦颗粒开封后,若超过1个月未使用,也可能变质。”李雪医生提醒,抗甲流药物应在医生指导下按疗程服用,剩余药物若未过期,可咨询医生是否适合家人使用,切勿自行给他人用药。

四、甲流季科学防护:除了药物,这些措施更重要

药物治疗只是甲流应对的一部分,科学的防护措施能有效降低感染风险,减少重症发生。结合国家疾控中心的建议,甲流季防护可从以下4个方面入手:

1. 接种流感疫苗:最有效的预防手段

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甲流最经济、最有效的方法,能降低感染风险、减轻症状严重程度、减少并发症发生。国家疾控中心建议,以下人群优先接种流感疫苗:

- 6月龄-5岁儿童、60岁及以上老人;

- 孕妇、哺乳期妇女;

- 慢性基础疾病患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哮喘、慢性肾病患者);

- 医务人员、教师、公交司机等重点人群。

流感疫苗的保护期约为6-8个月,且每年流感病毒亚型可能发生变异,因此建议每年9-11月(甲流高发季前)接种一次,以获得最佳保护效果。

2. 做好个人防护:切断传播途径

甲流主要通过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做好个人防护能有效切断传播途径:

- 戴口罩:在人群密集场所(如地铁、商场、学校)、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应规范佩戴口罩,避免飞沫传播;

- 勤洗手:用肥皂或洗手液流动水洗手,避免用手揉眼睛、摸口鼻,减少接触传播风险;

- 保持通风:居家或办公时,每天开窗通风2-3次,每次30分钟以上,降低室内病毒浓度。

3. 增强免疫力:提升身体抵抗力

身体抵抗力强的人,即使感染甲流,症状也会更轻、恢复更快。日常可通过以下方式增强免疫力:

- 均衡饮食:多吃富含维生素C、蛋白质的食物(如橙子、猕猴桃、鸡蛋、牛奶、瘦肉),避免挑食、偏食;

- 适度运动:每周进行3-5次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每次30分钟,增强心肺功能;

- 规律作息:避免熬夜,保证每日8小时睡眠,让身体有足够的时间修复。

4. 出现症状及时处理:避免延误病情

若出现发热、咳嗽、肌肉酸痛等症状,应及时居家休息,避免外出;若症状严重(如高热超过3天、呼吸困难、意识模糊)或属于高危人群,应及时到医院就诊,明确诊断后在医生指导下用药,避免自行用药或延误治疗。

结语:科学应对甲流,“特效药”需理性使用

面对甲流高发季,卫健委推荐的5种抗甲流药物为我们提供了有效的治疗手段,但“特效药”并非“万能药”,盲目使用不仅无法达到治疗效果,还可能带来健康风险。

科学应对甲流的核心是“先判断、再用药、重防护”——首先通过症状和流行病学史初步判断是否为甲流,必要时到医院检测;其次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的药物,按疗程服用,避免自行调整剂量或给他人用药;最后做好个人防护和免疫力提升,从源头降低感染风险。

甲流是可防、可治的疾病,只要我们理性看待“特效药”,做好科学防护,就能平稳度过甲流季。

来源:聪颖葡萄JHcuUaT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