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上突然长的这种小黑点,到底是什么?能不能挤啊?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5 10:57 3

摘要:相信对于大家来说,黑头已经是个再寻常熟悉不过的东西了,但是当“黑头”长在鼻子以外的其他地方,比如耳朵上呢?不少人可能又要心生疑惑了:

相信对于大家来说,黑头已经是个再寻常熟悉不过的东西了,但是当“黑头”长在鼻子以外的其他地方,比如耳朵上呢?不少人可能又要心生疑惑了:

可以自己挤出来吗?

这是什么问题?有没有其他潜在风险?

需要看医生吗?挂耳鼻喉科还是皮肤科?

比如网上有人发帖表达困惑

这种“巨大黑头”看着其貌不扬,但是千万千万不要挤!尤其在没有感染时,暴力挤压可能引发严重的炎症反应,加重感染,增加未来手术的难度和疤痕。同时因为囊壁依然存在,还会反复复发!(当然真正的黑头也是不能挤的!)

你不要过来啊

这些“黑头”是什么?

实际上,这种长在其他地方的“黑头”,叫做表皮样囊肿(又称皮脂腺囊肿)是一种良性包裹性表皮下结节,内含角蛋白物质。

虽然最常见于面部、颈部和躯干,但表皮样囊肿可出现在任何部位,包括阴囊、生殖器、手指及口腔黏膜病例。

囊肿可能缓慢进展并持续存在多年。"皮脂腺囊肿"一词虽常用但实为误称,因其并不涉及皮脂腺。表皮样囊肿发生于毛囊漏斗部。其他常见同义词包括漏斗部囊肿、表皮囊肿和表皮包涵囊肿。尽管这些囊肿被确认为良性病变,但罕见恶性病变也有可能发生。

为什么会长这种“囊肿”?

大家都知道,我们的皮肤会自然分泌油脂,也会不断代谢脱落老的角质。正常情况下,这些物质会通过毛孔排到皮肤表面。但有时候,因为某些原因(比如导管堵塞),这个“出口”被堵住了,皮肤产生的油脂和角质碎片排不出去,就会在原地逐渐积累,形成一个摸起来软软的、有时可以看到的包块——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囊肿”。

虽然它经常被称作“皮脂腺囊肿”,但这个名称其实并不完全准确,因为囊肿里的内容物主要不是皮脂,而是角质。不过因为这个叫法已经广泛使用,为了方便理解,下文仍会沿用这个名称。

那么,为什么会发生堵塞呢?主要原因是毛囊皮脂腺单位的导管不通了。具体可能跟外伤、痤疮、激素变化或遗传有关,但也有很多时候,并没有特别明确的原因。

多数表皮样囊肿病例为散发性。虽可见于常染色体显性(AD)遗传的加德纳综合征(Gardner syndrome)亦称家族性结肠息肉症(图 3)和 Gorlin 综合征又称痣样基底细胞癌综合征(NBCCS)(图 4)。若青春期前在非常见部位出现多发囊肿需警惕综合征可能。在老年患者的法韦尔-拉库科特综合征(Favne-Racouchot syndrome)(结节性弹性组织变性伴囊肿和粉刺)(图 5)中,表皮样囊肿可能由慢性日光损伤引起。

如何诊断与鉴别?

医生通常会通过视诊和触诊来诊断。典型的皮脂腺囊肿有以下几个特征:

外观:圆形或半球形的隆起,大小不一,从豆粒大到鸡蛋大都有可能。

触感:通常有弹性,质地较软,可以轻微移动。如果内容物很多、很硬,也可能感觉较坚实。

特征性标志:囊肿中央经常可以看到一个深色的小点,这就是被堵塞的导管开口,是诊断的重要线索。

内容物:如果挤压,可能会挤出一种白色、豆腐渣样或灰白色、有异味的膏状物。这是角蛋白和脂质的混合物,其特殊臭味来自于这些物质的分解产物。

需要与哪些问题鉴别?

有些疾病可能和它存在一定的相似性,需要注意鉴别,比如:

脂肪瘤:更深、更软,边界有时不清,像一团棉花,没有中央黑点。

痈/疖:是急性细菌感染引起的疼痛性红色肿块,通常没有长期存在的囊肿基础,脓液是黄色的而不是豆腐渣样的。

左右滑动查看

淋巴结肿大:通常位于下颌、颈部等淋巴区域,有感染时会有压痛。

罕见肿瘤:对于任何不典型、快速生长、与皮肤粘连固定、破溃不愈的肿块,都需医生谨慎排除恶性可能。

好发于哪些部位?

表皮样囊肿可以发生在身体任何有毛囊的部位,但确实更“偏爱”某些区域:

面部、颈部、胸前、后背:这些是皮脂腺分布密集的区域,油脂分泌旺盛,导管更容易堵塞。

耳周、耳垂、耳后:这是极其常见的位置。因为耳周的皮肤富含皮脂腺,尤其是耳垂。扎耳洞时的轻微损伤、痤疮或日常的油脂分泌都可能导致导管堵塞,形成囊肿。

头皮、腹股沟、腋窝:这些区域摩擦较多,毛发密集,也容易发生。

如何科学地处理?

治疗选择取决于囊肿的状态,比如是否感染、是否困扰患者。

1

保持观察、千万别挤!

如果囊肿很小也没有症状,没有影响生活、患者也不介意美观上的影响,是可以保持观察,留意囊肿的颜色、大小、质地是否有变化,先不用急着处理的。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千万别挤!!!尤其在没有感染时,暴力挤压可能导致囊肿壁在皮下破裂,引发严重的炎症反应,加重感染,增加未来手术的难度和疤痕。

但是当囊肿出现感染症状时,就需要就医处理了。

2

如果囊肿感染了(红、肿、热、痛)

此时不能立即做根治性手术,因为组织水肿、脆弱,难以完整切除囊壁,且感染扩散风险高。应遵循感染期处理路径:

药物治疗:口服抗生素(如头孢类、克林霉素等)用于控制全身性感染,或者外用抗生素(如百多邦等)帮助控制局部细菌。有时医生还会向囊肿内部注射糖皮质激素(如曲安奈德),以减轻炎症和肿胀。但药物治疗只是控制急性感染,因为囊肿的囊壁依然存在,感染依然可能再次发生。

切开引流:如果已形成脓肿,需要切开引流——即切开一个小口,将脓液和囊肿内容物排出,缓解疼痛和压力。同样的,这不是根治,很多人引流后伤口愈合,因为囊壁还在,囊肿未来还会复发。

根治时机:待感染完全消退后(通常需 1-3 个月),再安排一次计划性的手术,将囊肿连同其壁完整切除。

3

“治本”的方案:手术切除

这是唯一能根治且复发率极低的方法。如上图所示,无论是因为感染还是美观需求,最终根治都需依靠手术。


手术的核心不是单纯地把里面的东西挤出来,而是必须将整个囊壁完整地切除。如果囊壁有残留,它就会像“杂草留了根”一样,很快又长出来。


不过可以让人松一口气的是,这个手术很小,门诊即可完成,局部麻醉,一般 15~30 分钟。医生会做一个小切口,将囊肿与周围组织分离并完整取出,然后缝合。通过完整切除来治疗未感染的囊肿,是效果最确凿的方法。

来源:平安江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