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24日,《汉中藤编保护发展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经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表决通过,《条例》共五章三十三条,自2026年1月1日起施行。
陕西网讯(记者 袁晨)9月24日,《汉中藤编保护发展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经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表决通过,《条例》共五章三十三条,自2026年1月1日起施行。
汉中藤编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汉中藤编面临着传承人断层、市场萎缩等诸多挑战,制定《条例》是发展壮大特色产业,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举措,对促进汉中藤编技艺的传承发展、推动汉中藤编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条例》明确了‘记录保护、传承培育、创新活化’三位一体的活态传承体系,提出建立完整的藤编资源数据库和信息共享交流平台,对汉中藤编制作工艺和工具材料制作技艺,进行真实全面的记录、展示和传播。同时,夯实保护单位职责,通过制定年度保护计划、落实项目保护资金、定期报告实施情况等措施,确保保护工作从‘软任务’变为‘硬指标’”。汉中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法规科科长王莎莎介绍。
《条例》规定,市、县(区)人民政府应当对汉中藤编代表性传承人给予场所、经费等支持,保障其开展传承传播活动。市、县(区)教育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国家规定会同文化主管部门开展汉中藤编普及活动,推进非遗进校园,鼓励学校成立藤编社团,开设兴趣班(课),与代表性传承人合作开展活动。支持高等院校和职业学校建设汉中藤编人才培养基地,推动汉中藤编后备人才培养。
“《条例》强化了代表性传承人的社会责任与文化使命,将传承人从‘技艺持有者’提升为‘文化传承者’,进一步增强了传承人的荣誉感、责任感和使命感,为我们发展好藤编增添了信心。”汉中藤编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陈良顺说。
《条例》还规定,建立汉中藤编资源数据库和信息共享交流平台,采用文字、图片、音频、视频、数字化多媒体等形式,对汉中藤编制作工艺和工具材料制作技艺,进行真实、系统、全面的记录、展示和传播。
陕西理工大学汉中藤编编织技艺的数字化保护与虚拟创新项目团队,通过“图文采集、阴影视频录制、三维扫描建模、虚拟仿真编织+AR应用”的全链条技术方案守住汉中藤编的“根”。
“团队耗时两年完成了汉中藤编80多种编法、400多件产品的数字化采集,数据库不仅将这些实物的形态永久保存,还能为后续产品设计、修复研究提供数据支持。”团队成员王梦瑜说。
《条例》明确,推动汉中藤编与文化、旅游、康养等产业融合发展;开发汉中藤编文化旅游精品线路,探索藤编特色休闲旅游与民宿、农业、康养融合发展新业态。
王莎莎表示,推动汉中藤编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是《条例》的一项重要举措,体现了“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理念。不仅为藤编注入了持续的生命力,使其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也为汉中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文化繁荣振兴提供了有力支撑。
来源:陕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