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龙华:避险场所彻夜亮灯 风雨兼程爱不降温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5 10:48 1

摘要:狂风呼啸,暴雨倾盆,9月23日至24日,超强台风“桦加沙”掠过深圳。当热闹的城市生活按下“暂停键”,龙华全区应急避险场所却灯火通明,成为风雨中最温暖的“安全岛”。这里没有惶恐与无助,只有此起彼伏的关怀声——社区工作者为避险居民铺好床垫被褥,志愿者为孩子们讲起绘

狂风呼啸,暴雨倾盆,9月23日至24日,超强台风“桦加沙”掠过深圳。当热闹的城市生活按下“暂停键”,龙华全区应急避险场所却灯火通明,成为风雨中最温暖的“安全岛”。这里没有惶恐与无助,只有此起彼伏的关怀声——社区工作者为避险居民铺好床垫被褥,志愿者为孩子们讲起绘本故事,工作人员彻夜值守、随时响应……台风可以吹倒树木,却吹不散人与人之间的温情;暴雨能够淹没街道,却淹没不了这座城市的善意。

【风雨中 有急难 “别怕,有我们”】

受助居民手写感谢信:“这个台风天充满温暖”

9月24日凌晨零点左右,民治街道北站社区组织工作人员在辖区巡查时,发现有居民因狂风暴雨天气滞留在龙悦居福到来商超,工作人员当即引导该居民前往辖区应急避难场所(玉龙学校)暂避风雨。

在应急避难场所,社区工作人员及退伍军人志愿者为居民登记信息,提供凉席、毛毯等休息物品及泡面、八宝粥、矿泉水等应急食品,并有24小时热水供应。社区还积极联动校方,打开现场大屏播放影片,缓解大家的焦躁情绪。

24日上午,这位受助居民借来纸笔,手写了一封感谢信,亲手递到工作人员手中,感谢社区在风雨中的坚守与帮助。信里写道:“这个台风天不再那么冰冷,而是充满了温暖。”手写信的落款是“一位深圳市民”。

龙华新闻全媒体记者 王雪敏 通讯员 肖世珍

一岁幼儿发高烧 避险点为他开“单间”

章阁社区应急避难场所为生病孩子开辟单独房间。

9月23日晚,福城街道章阁社区新智学校避险点里,一个年仅一岁三个月龄的幼童突然烦躁起来,社区工作人员在安抚小孩的同时,拿出体温计帮助小孩测量,发现孩子体温高达38.5℃,工作人员第一时间联系了社康医生。

驻点在新智学校的社康医生蒋剑钰和护士石凤立即携带急救药箱赶到孩子家人所在的临时安置区域。在仔细询问病史、进行体格检查后,蒋剑钰在熟练处理的同时,用温和而专业的语言向家长解释孩子的状况和处理方案。用药后,医生并未离开,而是持续观察孩子的反应。

考虑到避险点人员较多、环境相对开放,为给生病的小朋友创造一个安静、私密、利于休养的空间,章阁社区党委迅速协调出一间独立房间,提供给生病儿童家庭使用。9月24日清晨,经过一夜的休息和药物作用,小朋友的体温已经降至正常范围。社康医生早上交接班时再次前来探视,仔细检查孩子的喉咙和身体状况,确认已无大碍。

龙华新闻全媒体记者 黄晓华 通讯员 杨顺兰 杨洁怡 伍秋蔚/文 记者 陈建华/图

滂沱大雨中 救下一名走失儿童

景龙社区党员先锋服务队救助走失儿童,助其与母亲团聚。

9月24日晚6时许,景龙社区党员先锋服务队员在辖区开展“桦加沙”风后巡查过程中,发现一名约6岁的小孩,身上仅穿着短裤,在滂沱大雨中逗留。队员赶紧上前将其抱上车,带回工作站进一步了解情况。

到站后,站内队员第一时间为其披上应急毛巾被并递上热水。但因孩子还未缓过神来,难以问出有用信息。在此情况下,先锋服务队员立即联动景龙警区,采取人脸识别进行信息比对搜索,终于联系上了孩子母亲。

电话那头,孩子母亲早已焦急万分,队员安抚其情绪后,告诉她带上衣物到工作站来接孩子。当见到孩子的那一刻,母亲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一时间泣不成声。对于社区先锋服务队员的及时援助,孩子父母表达了由衷的感谢和大大的赞扬。

龙华新闻全媒体记者 陈欣/文 蔡维泽/图

居民突发痛风 社康医生携设备冒雨出诊

9月24日早上7点40分,暴雨袭城,上芬社区工作站突然接到西头村居民熊先生紧急求助电话,称其全身剧烈酸痛,无法自行起床活动。

情况紧急,社区关心关爱小组立即启动应急响应机制,三名成员在8点前就赶到居民家中,现场评估发现患者确实行动困难,但受暴雨影响,周边所有社康门诊均未营业。面对这一情况,小组立即启动联动机制,直接联系到龙华区人民医院民治街道区域社康中心。该中心主任、区人大代表谢斌松在了解情况后,第一时间携带医疗设备冒雨出诊。9点15分,谢主任到达现场,经专业检查确诊患者为急性痛风发作。“这个药饭后吃,温水送服,明天要是还疼,您随时给我打电话。”谢主任不仅为患者提供了对症药品,还详细讲解了用药方法和注意事项,并建立了健康随访档案。

龙华新闻全媒体记者 王雪敏 通讯员 陈学荣 林泽鑫

“家校社警”联动 解开离家少女心结

9月23日,大浪社区党委在开展安全巡查时,发现一名小姑娘已在下岭排店铺外滞留4天。经了解,女孩因与家人发生矛盾离家出走,身上仅有手机和充电宝,食物匮乏,也没有雨具。

社区党委立即启动“家校社警”联动机制,联系其家属及社区民警共同参与劝导工作。在与女孩交流过程中,工作人员得知她因找不到工作有过激行为,与家属沟通不畅又进一步激化了矛盾。面对情绪低落的女孩,社区工作人员耐心倾听其诉求,从情感疏导到法律安全知识普及,对她进行多方面劝导,并着重提醒她台风期间在外的安全风险。经过近两小时的沟通,女孩逐渐打开心结,同意随家人回家。随后,社区工作人员和民警护送她安全返家,并与家长深入交流,建议加强家庭沟通,共同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

龙华新闻全媒体记者 袁春燕 通讯员 吕小月 曾伟彬

【有暖屋 有热食 台风天气也无惧】

800平方米厂房秒变温暖安置点

面对辖区避难场所不足的情况,新澜社区将辖区800平方米的闲置厂房改造为临时安置点,受到群众一致好评。

据悉,尽管新澜社区前期台风防御工作扎实推进,但一个现实难题却浮出水面:观澜老街片区地势低洼、老旧房子密集,原有避难场所距离远、容量小,需转移群众量大。“必须找新场地!”新澜社区党委负责人吴国斌在防台风部署会上果断决策。

经网格员反馈,辖区致远工业园一栋厂房二三楼目前闲置,建筑面积约800平方米。社区党委第一时间现场勘查,确认厂房结构安全、能满足基本生活保障后,立即上报街道审批,将其改为临时安置点,并配齐床铺、饮用水、食品、应急药品等基本生活物资,安排专人24小时应急值守。考虑到长时间避难可能带来的心理压力,新澜社区党委还贴心地安排了一台投影仪,在安置点现场为群众播放电影和宣传卫生知识,丰富大家的闲暇时光。

龙华新闻全媒体记者 吴春华 通讯员 刘俊彬

风雨里的“暖心驿站”有家的温度

在应急避难场所,福城街道四和社区党员志愿者为儿童讲述绘本故事。

台风“桦加沙”来势汹汹,福城街道闻“风”而动,一个个应急避险悄然变为“暖心驿站”,在风雨中传递着城市的温度。

23日晚,四和社区临时安置点内,社区党委委员廖珊捧着彩色绘本,几名转移来的孩子凑在她身边,小脑袋紧紧挨着书页,原本因台风而起的不安,渐渐被有趣的故事情节驱散。在章阁社区新智学校应急避难场所,社工特别开设“风雨绘本课堂”与“我的家园积木游戏”,孩子们在故事分享中放松心情,在积木搭建里畅想家园,让临时安置点成为充满童趣的“避风港”。

龙华新闻全媒体记者 黄晓华 通讯员 李灿森/文 记者 陈建华/图

“临时妈妈”陪伴孩子度过雨夜

樟坑社区应急避难场所里,工作人员陪小宝宝玩耍。

9月23日下午,年幼的“晨晨”跟着家人来到了民治街道樟坑社区避险场所。工作人员得知“晨晨”的父母正在照顾二胎宝宝,女性工作人员秒变“晨晨”的“临时妈妈”,陪伴孩子在避险场所里度过这段特殊时光。

白天,“临时妈妈”和“晨晨”一起玩他喜欢的玩具,用欢声笑语驱散孩子心中的不安。晚上,“临时妈妈”轻轻拍着他入睡,给予了他无微不至的关怀。在工作人员的温柔呵护下,“晨晨”的情绪逐渐安稳,在避险所里安心等待。9月24日下午,全市范围内解除“五停”后“晨晨”和家人与“临时妈妈”暖心告别,孩子握住“临时妈妈”的手,似已懂得这份温暖。

龙华新闻全媒体记者 王雪敏 通讯员 李婷 詹礼珍/文 记者 蔡维泽/图

“孩子玩得开心,我们住得安心!”

在应急避难场所,牛湖社区工作人员熬制红糖姜茶。

面对超强台风“桦加沙”的严峻考验,观澜街道牛湖社区在全力守护居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同时,用一个个暖心故事,让台风天里的应急避难场所充满温情。

“孩子在亲子小屋玩得开心,我们在这儿也住得安心!”走进设在社区工作站的应急避难场所,温馨场景扑面而来。为缓解居民焦虑,社区贴心安排大屏幕播放影视作品,还特意控制音量,兼顾观影需求与休息氛围。针对安置儿童,党群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将他们带到亲子小屋,陪他们搭积木、做游戏。在物资发放区,工作人员端着刚煮好的红糖姜茶,逐一分发到居民手中。

龙华新闻全媒体记者 吴春华 通讯员 童硕 舒灵昕/文 记者 陈建华/图

有需求 喊一声都有回应

“刚从工地挪过来,工作人员就把被子、垫子递到手里了,连矿泉水、方便面都备得足足的,在这儿住几天,一点不愁!”9月24日中午,在观澜第二中学应急避难场所,正整理床铺的王阿姨笑着跟记者念叨,语气里满是安心。

走进校园,原本的教学楼、室内操场早已变了样——室内体育馆里,百余张临时床铺沿着墙根摆得整整齐齐,床垫铺得平平整整,被褥和折叠枕头叠得方方正正,看着就舒坦。不少居民躺在床上午休,有的盖着薄被闭目养神,有的跟身边家人小声唠嗑。为了让大家住得安心,该应急避难场所提前备好了床垫、被褥等必需品,还安排工作人员24小时轮班守着,不管居民有什么需求,喊一声就有人回应。

龙华新闻全媒体记者 张瑜

特殊儿童有位“临时家长”

近日,民治街道红山社区在排查中发现,13岁的智力障碍儿童小轩(化名)因父亲需在台风夜值守地铁岗位、母亲远在外地照顾家人,面临暂时无人照看的情况。社区党委启动“一对一”特殊群体关爱机制,安排专职人员上门走访,细致了解小轩的生活习惯与照护需求,并建立专属联络通道。

“台风天气,我们就是孩子的‘临时家长’。”这句承诺不仅是一句安慰,更是社区工作人员的行动准则。他们通过微信、电话与小轩父亲保持联络,及时了解孩子情况。“有社区在,我心里踏实多了。”小轩父亲表示,尽管自己无法在台风天陪伴孩子,但社区的及时介入和持续关怀让他能够安心投入本职工作。

龙华新闻全媒体记者 王雪敏 通讯员 陈可欣

为独居老人送“暖心午餐”

9月24日,民治街道上芬社区的工作人员,顶着狂风暴雨穿梭在空荡的街巷,他们手中拎着的,是能驱散风雨寒意的热乎午餐。

“家里没菜了,本来想台风来前去买点,但腿脚不方便,没去成。”当天一早,社区工作人员便逐一致电辖区独居老人,细致询问需求与困难。当联系到居住在玉华花园的唐老伯时,电话那头传来老人略带犹豫的声音,道出了他的困境。

接到求助后,上芬社区关爱小组即刻行动,拎起提前备好、还冒着热气的餐盒,毅然走进雨中。当唐老伯打开门,看到浑身湿透的工作人员手里提着冒着热气的午餐时,眼眶顿时湿润了。小组成员还留下联系卡片,提醒唐老伯有任何需要随时拨打社区24小时值班热线。

龙华新闻全媒体记者 王雪敏 通讯员 林泽鑫

编辑 汪文成

来源:宝安日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