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讲“药”“材”科研,一场谈低空基建,AI在不同领域怎么落地?看这场论坛就够了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5 10:45 1

摘要:9月26日即将在北京开幕的AICC2025人工智能计算大会上,两场重磅前沿论坛将集中呈现这类探索的最新进展:一个走进实验室与药厂车间,探索AI如何加速科学发现;一个深入空域与城市上空,看AI如何支撑无人系统的交通调度与低空经济的创新发展。

作者 | 江宇

编辑 | 漠影

AI如何深入科研与产业一线?从药物分子设计,到新材料性能优化,再到空域调度与无人系统交通管理,如今,越来越多实验室和企业开始把AI当作研究工具用起来。

9月26日即将在北京开幕AICC2025人工智能计算大会上,两场重磅前沿论坛将集中呈现这类探索的最新进展:一个走进实验室与药厂车间,探索AI如何加速科学发现;一个深入空域与城市上空,看AI如何支撑无人系统的交通调度与低空经济的创新发展。

AI for Science论坛将聚焦AI在材料创新与药物生成中的探索与应用实践。来自北京中关村学院、中关村人工智能研究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全球健康药物研发中心、字节跳动的专家学者,将带来从高精度量子化学模拟平台,到跨模态文本驱动药物设计等领域的科研进展和突破性应用,并在“AI for drug design”“AI for material design”两场圆桌中进一步展开对话。

而随着《低空飞行管理条例》的全面落地,中国也正式迈入“全域低空开放2.0”时代。另一场重磅论坛“AI赋能低空经济发展”则将围绕低空网格化导航技术、低空红绿灯系统、地空一体化等关键方向展开,聚集清华大学、香港城市大学、中国电信集团、北斗伏羲等单位专家。

现场还将重磅展出由亿航自主研发的全球首款载人级eVTOL航空器,提供一次低空产业与AI技术结合的前线观察机会。

如果你想了解科研与产业一线的AI技术落地路径以及哪些方法真正起效,这两场论坛将是难得的观察窗口。

一、不止更快,AI正改变新药是怎么被“想”出来的

新药从哪里来?过去,AI药物设计主要依赖“靶点先行”。科学家们需要先明确药物攻击的目标蛋白结构,才能开始分子设计。而现在,AI正在突破这个限制。

在即将于9月26日举行的AICC2025人工智能大会“AI for Science”论坛上,来自中关村学院、全球健康药物研发中心、字节跳动等单位的研究者,将围绕药物生成领域的最新进展展开深入交流。值得关注的是,新一代AI方法已能够处理更复杂、难以成药的靶点,甚至在没有明确靶点、仅基于表型数据的前提下,也能生成具备潜力的候选分子。这意味着,AI不再只是加快原有流程,而是正在重新定义新药是怎么被“想”出来的。

接受智东西采访的专家称,AI不仅能帮忙预测哪些分子值得继续实验,还在推动部分临床前环节发生变化。比如通过虚拟建模筛选候选药物,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动物实验的需求。这类趋势也正在引起监管关注。今年初,美国FDA发布了一份面向AI的药物监管草案,有意在某些药物安全评估环节中逐步减少动物实验,推动采用包括AI推断模型在内的替代实验方法。

除了新技术路径,不少团队也在关注更具现实意义的应用场景。面向疟疾、肺结核和新冠等传染病AI方法已筛选出一批具有潜力的候选分子,部分成果已具备进一步开发的基础。AI正在从学术讨论走向实际应用,为资源受限地区提供更高效的新药研发手段。

这场论坛也将汇聚来自高校、企业、投资机构的多方嘉宾,共同探讨AI制药如何从科学研究走向临床实践,哪些方法正在奏效,哪些挑战仍待解决。

二、不止提速,AI正成为材料研发里的新助手

材料怎么创新、怎么预测性能,过去这些问题往往需要依赖经验积累和大量试验。而如今,越来越多研究者开始尝试把AI带进实验室,用模型来辅助推演结构、评估性能、缩小试验范围

在本次“AI for Science”论坛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胡伟教授也将介绍其团队在“材料模拟智算平台”上的最新进展。

AI材料创新虽然起步稍晚,但近年来也开始出现一些突破性探索。例如,微软研究院所提出的MatterGen生成模型,尝试根据目标性能反推出材料的配方与结构,帮助研究者在海量可能性中更快设计材料。

在一些如电池材料的场景中,AI模型也被用于辅助预测使用寿命、稳定性等关键参数。虽然这类方法多数仍处在研究验证阶段,但在特定领域已经展现出初步应用价值。

除了工具本身,论坛也将设立圆桌环节,讨论AI在材料领域的实际适用边界与落地挑战。例如,哪些类型的数据足够支撑模型?预测结果如何与实验闭环?这些问题也正是科研和产业共同关注的重点。

可以预见的是,在科学计算能力持续增强、材料数据库逐步积累的基础上,AI有望成为材料科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辅助工具,帮助科研人员走得更快、也更稳。

三、不止“飞”更高,AI也正参与构建低空世界

随着《低空飞行管理条例》的正式实施与空域数字化改革推进,中国低空经济进入了一个需要精细化管理与大规模调度的新阶段。AI正逐步被用于动态空域划设、航路冲突识别、飞行任务调度等核心环节,成为支撑低空运行的关键工具。

此次“AICC2025·AI赋能低空经济发展”论坛由清华大学工业工程系主办,清华大学笃实书院学生科协承办,议题集中在“AI如何参与低空基础设施建设”。论坛汇集清华大学、香港城市大学、北斗伏羲、浪潮信息、中国电信集团等来自高校与企业的专家,围绕低空网格化导航、无人机交通管理、地空一体化配送、低空红绿灯系统等前沿技术展开分享。

论坛邀请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陈海昕教授详细讲解低空经济与eVTOL飞行器的发展。正如论坛主办方所分享的,eVTOL不仅是低空经济从“物”到“人”的关键载体和智能终端,其本身也是一个海量数据的关键提供者,正在倒逼整个空管系统的AI能力重新升级。

论坛主办方还指出,目前AI在低空领域已有不少“单点应用”相对成熟,比如:基于视觉的环境感知、单架飞行器的航线规划、飞行器的健康预测等。

下一阶段的技术重点是“系统协同”,即从“单机智能”到“群体智能”的升级,特别是在航路冲突规避、动态调度等方面,对AI模型的实时推理与大规模并发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相关议题将由香港城市大学李立帅教授在现场深入讲解。

除了技术讨论外,论坛还将发出产学研共建交叉工程本科生实践教学基地的倡议。论坛主办方称,这一举措旨在回应产业当前的两大核心问题:一是通过汇集各方顶尖专家,旨在打破学科壁垒,让不同领域的“最强大脑”直接对话,共同形成系统性的解决方案;二是打通产学研壁垒,解决“实验室方案”与“市场应用”、“课本知识”与“产业实践”的脱节问题。

如果说材料与药物是AI深入科研流程的“纵向应用”,那么低空经济则是AI走向物理空间、参与基础设施建设的“横向拓展”。这场AI与低空融合的探索,已不止于飞得更快,而是让“飞”成为城市运行的新组成部分。

结语:两场论坛,看AI怎么走进实验室,也飞向城市上空

AI走进科研一线,也在接入城市基础设施。从“药物”“材料”到“空域”“飞行器”,不同领域对AI的需求、落地路径和挑战各不相同,但也正因此构成了这场论坛最值得关注的观察窗口。

当“AI赋能”不再只是愿景,而是逐步渗透科研一线与低空产业,这两场论坛所呈现的,是一系列行业聚焦的问题——技术如何真正落地?科研与工程如何打通?这些现实挑战的解法,也将在AICC2025的讨论中陆续浮出水面。

来源:智东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