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网甘肃刘家峡水电厂:“三维”聚力弘扬水电红廉文化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5 10:54 1

摘要:在黄河上游的峡谷深处,一座雄伟的大坝横亘两岸,将奔腾的黄河水化为清洁能源,点亮了西北大地的万家灯火。这里,是我国自行勘测设计、制造设备、施工安装、调试管理的第一座百万千瓦级大型水电站——国网甘肃刘家峡水电站。从第一代水电建设者到新时代的运维团队,从单一发电功能

王云

在黄河上游的峡谷深处,一座雄伟的大坝横亘两岸,将奔腾的黄河水化为清洁能源,点亮了西北大地的万家灯火。这里,是我国自行勘测设计、制造设备、施工安装、调试管理的第一座百万千瓦级大型水电站——国网甘肃刘家峡水电站。从第一代水电建设者到新时代的运维团队,从单一发电功能到综合水利枢纽,这片热土承载着新中国水电事业的辉煌记忆,涌动着爱党爱国、创业创新、进取奉献的新时代“刘电精神”,更传承着独具特色的红廉基因。

时空坐标维度:点亮红廉基因的历史印记

坐落于黄河峡谷地带的刘家峡,历代多为羌、狄等少数民族聚居之地,秦汉至明清时期始终是农牧交错地带,百姓多依托黄河沿岸的河谷平原聚居。1958年,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重点工程——刘家峡水电站正式动工,这片古老土地从此揭开了“驯水献能、点亮华夏”的现代篇章。

当建设者们背着行囊抵达时,眼前只有荒山峡谷与黄河浊浪。他们中,既有从抗美援朝战场归来的钢铁战士,也有刚走出校园的热血青年。搭帐篷、开荒地,饿了啃干粮,冷了裹草席,却从未动摇“扎根西北、为民奉献”的坚定信念。正是靠着“手推肩扛”的原始方式,他们开启了我国大型水电站建设的序幕。如今,水电英雄纪念碑周围松柏郁郁葱葱,峡谷间的风仿佛仍在诉说当年战天斗地的壮烈故事。

建设者们在艰苦卓绝的条件下,于1969年建成了当时亚洲第一、世界第三的刘家峡水电站,创造了混凝土重力坝最高、单机容量最大、电压等级最高、输电线路最长等新中国水电工业史上七个“第一”。1972年,这里更见证了我国超高压输电技术的零突破——330千伏“刘天关”输变电工程建成,将刘家峡的电流输送到千里之外的关中平原,成为“西电东送”的开山之作。如今,这座退役的开关站已被改造为工业遗产博物馆,斑驳的开关设备、泛黄的施工图纸、锈迹斑斑的工具,不仅诉说着建设者“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也要上”的奋斗故事,更见证着他们“不拿公家一分一毫”的廉洁本色。

地理坐标维度:树牢廉洁密码的实践根基

“黄河斗水,挟泥七升”,泥沙曾是威胁刘家峡水电站寿命的最大隐患。在刘家峡大坝上游约1.5公里处,黄河与洮河交汇,黄浊与青碧两股水流相互搏击、交融,形成奇特景观。但洮河的汇入也使河水含沙量急剧攀升,大量泥沙随水流涌向刘家峡水库,对电站发电机组安全运行构成重大威胁。如何驯服这股裹挟泥沙的“黄龙”、破解泥沙淤积难题,成为摆在电站守护者面前的重大课题。

蒲乃达——这位清华大学水利系毕业的高才生,主动放弃北京的优渥工作,携全家回到甘肃老家支援家乡建设。“甘肃是生我育我的家乡,建设家乡是我不可推卸的责任”,一句朴实的话语,道尽他对故土的赤诚。为追寻“异重流”的速度与走向,他带领水工小组在汛期连续观测,几天几夜不上岸;饿了,就捞洪水里泡烂的瓜果充饥;胃病、类风湿性关节炎发作时,也只是咬着牙坚持。最终,“异重流排沙”这一重大研究成果先后斩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技成果奖、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奖。从1974年到2024年的50年间,“异重流排沙”技术的应用为电站排出淤沙2.15亿吨,让这座“黄河明珠”得以长久闪耀。

蒲乃达的故事,只是刘家峡红廉人物群像的缩影。在治沙地标公园红廉教育基地的展板上,陆佑楣、王进先、王土根、彭学威等8位建设者的事迹格外醒目。在物资匮乏的年代,他们用算盘计算工程数据,用钢钎凿开坚硬岩石,却从未动用过公家的一根铁钉、一尺布料。他们严于律己,始终保持清廉本色,将战场的铁血纪律带到电站,把廉洁的种子播撒在黄河之畔。一代代刘电人秉承“一切以国家建设为重”的无私奉献精神,沿着电站建设的红廉足迹前行——从“异重流排沙”到“智慧电厂”,技术手段在变,但“不搞特殊化、不浪费一针一线、不拿公家一分一毫”的“三个不”准则始终未变。这一“廉洁密码”支撑着刘家峡水电站累计完成发电量超34.69亿千瓦时,实现节水增发1.87亿千瓦时,更创下8822天安全生产的纪录。

文化坐标维度:坚持传承担当的时代新篇

文化赋能,让红廉精神更接地气。刘家峡水电厂将红廉文化融入地域特色与时代元素,结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临夏花儿”,创作《黄河安澜守初心》等3首传唱曲目,让廉洁旋律在峡谷间回荡;精心打造甘肃省首部红色文旅情景剧《黄河安澜》,生动再现历代建设者的感人奋斗故事;与甘肃省纪委监委宣传部等联合制作《黄河上的“清沙人”》廉洁短视频,作为“记住他们”栏目首期内容,在甘肃纪检监察网、甘肃省纪委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同步播出,成为传播红廉文化的重要载体;出版《黄河安澜——刘家峡水电站》系列丛书,入选中国电机工程学会推荐出版物,让红廉精神走进书本、传遍全国。

踏上新征程,刘家峡水电厂深挖红色资源与廉洁文化内涵,将其作为弘扬新风正气的重要载体,与企业安全生产等中心工作统筹部署、一体推进。漫步厂区,廉洁文化与工业景观浑然一体:以绿水库、高大坝、龙门吊、地下厂房等极具震撼力的标志性场所为实体资源,结合企业文化展厅,全面展现刘电创业史、发展史、改革史;利用新中国第一座330千伏地下开关站旧址,采用现代展示技术与工业遗址原始风貌相融合的方式,建成国内首个系统展示新中国黄河治理、水电建设与工业发展历史脉络的工业遗产博物馆,使其成为系统内外干部群众加强党性锻炼、兼具沉浸式体验与参与感的廉洁文化阵地;结合“洮黄交汇”的独特地理优势,打造治沙地标公园红廉教育基地,以“治沙人”蒲乃达的勤廉事迹为核心,让参观者亲身体验治沙的艰辛与成就,深刻理解治理泥沙对保障电站安全的重要性,共同守护绿水青山。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