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7年,一个来自《中国航天报》的电话,彻底改变了他的摄影生涯。那一刻起,他的相机成了讲述中国航天故事的新“笔尖”,快门声与报纸油墨的香味,开始合奏出一曲属于中国航天的视觉交响。
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山风总是带着晋西北高原独有的刚烈和清澈。那里不仅有腾空而起的火箭,还有一个摄影师无数次仰望星空、按下快门的执着身影。
2017年,一个来自《中国航天报》的电话,彻底改变了他的摄影生涯。那一刻起,他的相机成了讲述中国航天故事的新“笔尖”,快门声与报纸油墨的香味,开始合奏出一曲属于中国航天的视觉交响。
最初,他对《中国航天报》的印象不过是“行业媒体”四个字。直到调任宣传岗位,走近这份报纸,他才真正理解它的分量。
每一次火箭发射,他都用镜头记录动人瞬间,而《中国航天报》则用文字把这些照片背后的故事传向全国。这份报纸,不只是一个传播工具,更像一个讲故事的人,把航天人的热血与梦想写进历史。
合作多年,他逐渐读懂了这份报纸的“性格”:它专业、厚重、有温度。它是一扇窗,让普通人能看见实验室里的数据,发射场上的坚守;它也是一座桥,让冰冷技术变得浪漫动人。
更重要的是,它是一部“在更新的史书”,记录着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的每一个高光时刻。它用最通俗的方式,让亿万人感受到航天精神的力量。
2022年3月29日,是他铭记一生的日子。那天,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完成首飞。这是中国航天技术的一次重大突破,而他,正好用镜头记录下这一刻。
不同于以往的是,这次发射遇上了疫情,很多记者无法到场,他的摄影小组成了“最前线”。他们在寒风中反复调试设备,8台相机像战士一样严阵以待,目标只有一个:把这次发射拍好,拍稳,拍全。
“拍坏一台,其他顶上!”这句再简单不过的承诺,背后是航天人对“零失误、零缺陷、零故障”的执念。
而那一瞬间,火箭划破长空,橘红色的尾焰在夜空中勾画出的轨迹,不只是科技的奇迹,更是梦想的轨迹。他的手指在快门上飞快跳动,心跳和火箭的轰鸣几乎同步。那一刻,他知道,自己不是记录者,更是参与者。
这组照片最后登上了《中国航天报》的头版,也被全国各大媒体广泛转载。当他看到自己的作品出现在最醒目的位置,那些拍摄时的寒冷、等待时的压力,都化成一股说不出的感动。这不仅是一次摄影的成功,更是一次梦想的接力。镜头与纸面一起,把无数航天人的心血传递给了更多人。
如今,他依然坚持每天翻阅《中国航天报》。虽然它现在早已不局限于纸张,已经通过网站、公众号、短视频等形式走进更多人的视野,但无论传播方式如何变,它那份对航天的热爱、对科学的敬畏、对民族梦想的守望,从未改变。
未来,他希望,自己还能继续用镜头记录星辰,用影像讲述奋斗,让快门与星轨的合奏,继续在中国航天的征途上回响。因为,有些梦想,是值得用一生去追的。
来源:小何说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