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24日,2025乡村生活美学创意活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创新路径与实践探索”活动在留坝县武关驿镇河口村举行。本次活动以“文艺赋美·融合发展”为主题,吸引了来自全国的专家学者、行业代表及政企负责人共100余人齐聚一堂。
阳光讯(记者 任军)9月24日,2025乡村生活美学创意活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创新路径与实践探索”活动在留坝县武关驿镇河口村举行。本次活动以“文艺赋美·融合发展”为主题,吸引了来自全国的专家学者、行业代表及政企负责人共100余人齐聚一堂。
汉中市文化和旅游局二级调研员陈炜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国旅游协会副秘书长吴晓梅主持会议,留坝县政协主席张长弓,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陈道柱,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刘海涛、县景区管委会办公室主任张艳丽参加会议。
陈炜在致辞中指出,汉中历史文化深厚,紧扣建设知名旅游目的地目标,积极融入全省万亿级文旅产业集群,推动文化产业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目前全市拥有17个4A级景区、23个3A级景区、7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留坝县入选全国首批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县,文旅融合成效显著。汉中市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坚持生态为基、文化为魂,深入挖掘两汉三国、栈道文化等资源,强化非遗保护与利用,推动民宿集群化、品牌化发展,加快美丽乡村向美丽经济转化,凝聚合力探索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汉中路径,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汉中新篇章贡献文旅力量。
张艳丽在致辞中介绍了近年来留坝县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工作情况。近年来,留坝县积极探索生态资源价值化与文化资源产品化路径,通过实施文化赋能“十大行动”,走出一条生态优美、文化兴盛、产业兴旺的乡村振兴之路。
在嘉宾演讲环节,多位专家学者围绕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分享了前沿观点与实践经验。
贵州财经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博士,生态农业品牌研究院院长秦福贵围绕“数智赋能文旅产业助推乡村振兴路径与案例”主题,系统阐述了数字化与智能化技术在乡村旅游中的创新应用。他指出,留坝县应积极推进5G/5.5G网络覆盖,夯实数字基建,为游客服务和内容传播提供支撑。同时,加强顶层设计,系统推进数字技术赋能文化传承,并在具体场景中引入数字工具,如预约平台、智能导览等,进一步优化体验、激发活力,实现数智技术与乡村旅游的深度融合。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黄河文化研究室主任宋朝丽以“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创新路径与实践探索”为题,指出留坝模式的核心在于对本土文化资源的深度挖掘与活化利用,其成功关键在于守护文化的原生土壤,保留真实的乡土生活气息,让游客切身感受地域文化魅力。她建议,留坝应打造统一文化品牌,整合民宿、非遗等资源,设计晒秋、非遗制作等沉浸式体验环节,同时系统挖掘乡村历史文化,借助数字技术进行展示,增强文化体验的层次感与传播力。
随后的圆桌对话中,5位来自非遗传承与发扬、民宿发展及乡村文旅领域的企业负责人,围绕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创新路径与实践展开深入探讨,生动展示了非遗、民宿与乡村文旅协同创新的成果与前景。活动中,还公布了留坝县第一批非遗民宿名单并为其授牌。
近年来,留坝县以打造“国内知名旅游目的地”为目标,坚持“艺术赋美乡村”理念,系统推进文化旅游产业链建设,着力塑造“放心游留坝”服务品牌,将文旅资源“串珠成链”,实现产业发展“一盘棋”推进。同时,深挖乡土文化、栈道文化、红色文化等特色文化,持续推动“旅游+”多元业态融合,让乡村焕发新的活力。
本次活动由中国旅游协会主办,旨在通过参会领导、专家、学者、行业代表典型经验交流,深入探讨文艺赋能与文旅融合的创新路径,为留坝乃至陕西的乡村振兴与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汇聚智慧、探索方向。未来,留坝县将充分吸纳活动成果,将其转化为推动本地文旅产业升级和乡村振兴的具体政策与实践,走出一条具有留坝特色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来源:阳光报阳光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