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内有乙肝,身体会警报!提醒:发现3种情况,病毒或已来敲门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5 10:30 1

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本文1767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我没觉得哪里不舒服,怎么就查出乙肝了?”

张先生今年刚满35岁,单位组织体检时医生提醒他肝功能异常,建议进一步检查乙肝五项。结果显示:HBsAg阳性。这个结果让他一头雾水。

“我也没感觉哪里不对劲啊,怎么肝就出问题了?”

其实,像张先生这样“悄悄”感染乙肝的人,并不少见。

根据《中国病毒性肝炎防治规划(2017—2020年)》数据,我国约有7000多万人是乙型肝炎病毒(HBV)携带者,其中很多人并不知道自己已经感染。

真正可怕的,不是乙肝发作时的疼痛,而是病毒无声无息地破坏肝脏功能,人却毫无察觉。

乙型肝炎是一种由乙肝病毒(HBV)引起的传染性疾病,主要通过血液、性接触、母婴传播等方式传播。病毒感染后,有些人短期内能自愈,但也有不少人发展为慢性乙肝,甚至肝硬化、肝癌

最关键的是,乙肝早期极少有明显症状。很多人直到肝功能严重损伤,才会被确诊。

但这并不意味着毫无预警。身体其实早已通过一些“警报”在提醒你。

疲劳本是常见的小毛病,但如果你发现自己常常睡不醒、做点轻活就觉得累、晚上早早就想躺下,就要留意了。

这是因为肝脏是人体代谢和解毒的核心器官,一旦受到病毒攻击,代谢效率下降,毒素积聚,人自然容易疲惫。

很多慢性乙肝患者在肝功能变差时,会出现胃口变差、轻微恶心、吃油腻食物就反胃等情况。

这并不是单纯的“消化不好”,而是胆汁分泌减少肝脏代谢能力减弱导致的。

如果你最近突然变得“吃不下饭”,而且持续一两周以上,建议及时做肝功能检查。

正常情况下,胆红素通过肝脏代谢排出体外。一旦肝细胞被破坏,胆红素在血液里积聚,就会出现皮肤发黄、眼白发黄、尿液像浓茶的现象。

这是典型的肝脏损伤表现,也是多数乙肝患者发展到中后期的明显信号。

很多人谈“乙”色变,是因为担心传染。但现代医学已经明确指出:

日常生活中(如共餐、拥抱、咳嗽、握手等)并不会传播乙肝。

真正可怕的,是乙肝病毒的“隐匿性”。乙肝病毒一旦侵入体内,会与肝细胞长期“共存”。病毒不死,肝细胞就一直在受损。慢慢地,肝脏由炎症走向纤维化,再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癌。

更危险的是,有些携带者病毒活跃,但肝功能指标却一直正常,表面看是“健康人”,实则病毒在肝脏里悄悄作祟

包括乙肝五项、HBV DNA、肝功能、肝脏B超等。通过这些检查,医生能判断病毒是否复制活跃、肝脏是否受损。

不是所有乙肝患者都需要立即吃药。根据《中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22年版)》,只有当病毒复制明显+肝功能异常时,才考虑用药,如恩替卡韦、替诺福韦等一线药物。

切忌自行停药或乱用偏方,这往往会让病毒变异、耐药,导致病情加重。

不喝酒:酒精是肝脏的“头号敌人”。

避免熬夜:长期晚睡会增加肝脏负担。

均衡饮食:多吃高蛋白、低脂肪、富含维生素的食物。

适当运动:增强免疫力,提高身体对病毒的控制能力。

乙肝是可以预防的传染病,关键在于接种疫苗。

我国自1992年起全面实施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计划,极大降低了乙肝的传播率。但对于未接种或抗体已消退的人群,仍建议及时补种加强针。

只要血液中乙肝表面抗体(抗-HBs)滴度高于10mIU/ml,一般可认为具有保护性。

乙肝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忽略它的存在。身体发出的信号,不要当成“小毛病”敷衍带过。尤其是长期疲劳、食欲不振、尿色变深等情况,一定要重视起来。

发现得早、干预得及时,乙肝完全可以控制,甚至实现功能性治愈。

别让病毒悄悄敲门时,你还蒙在鼓里。

参考资料:《中国病毒性肝炎防治规划(2017—2020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22年版)》,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

感谢关注!有你在,我们会变得更好!

来源:中医内科程医生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