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安东大地自古丹青墨韵,代不乏贤。“宋四家”之一的米芾、以金石入画的吴昌硕等,都在涟水的书画史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迹。在这片翰墨滋养的土地上,当代画家朱卫东正以七十余年的执着,撰写着属于自己的艺术故事。
安东大地自古丹青墨韵,代不乏贤。“宋四家”之一的米芾、以金石入画的吴昌硕等,都在涟水的书画史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迹。在这片翰墨滋养的土地上,当代画家朱卫东正以七十余年的执着,撰写着属于自己的艺术故事。
1949年出生于涟水的朱卫东,自幼酷爱书画,儿时便显露出惊人的绘画天赋,对画笔与色彩有着与生俱来的痴迷。在田间地头,他常以折枝为笔、以地为纸,随手勾勒出让小伙伴们惊叹的画面,俨然一位小小的“神笔马良”。
1968年,朱卫东参军之后,他的艺术才能迅速在部队中绽放光彩。从连队的黑板报制作,到舞台的舞美、灯光与布景制作,他几乎包揽了所有与“美”相关的任务。十九岁那年,他以一位女兵作报告的真实情景创作美术作品《报告》,荣获全军美术大赛二等奖。
1983年考入江苏省文艺学院,后又考入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师从陈大羽、喻继高、程大利等书画名家,从此踏上了专业绘画之路。朱卫东一有空就揣着习作跑去老师家请教笔墨技法。他的勤奋与赤诚深深地打动了老师,而老师也对他格外偏爱,毫无保留地倾囊相授。陈大羽曾赠他“画痴”与“艺海无涯”的题词。
朱卫东常从画论和经典作品中汲取养分。他始终践行石涛“搜尽奇峰打草稿”的创作理念,通过大量写生来积累创作素材。黄山云海、泰山石刻、三峡激流、江南烟雨等都留下了他写生的身影。他虽学古却不泥古,2018年创作的《盛世和风》将八大山人的孤禽转化为群鹭戏水,被评委盛赞“古法今用,守本开新”。也正因他这样的创作态度,使得他笔下的作品兼具古法之严谨、自然之生动及时代之新意,形成了独特的绘画风格。
他尤其擅长雪景。1992年,在张家界写生时,用冻僵的手指完成《武陵雪霁》草图。正是这种执着的创作态度,使得他的作品《青松引珍禽》《渔家乐》《银杏园》等在全国性画展中屡屡获奖,多件作品被中国军事博物馆永久收藏,并入选《我和我的祖国》珍藏邮册。
朱卫东艺术人生中最自豪的篇章,是他在涟水工人文化宫播撒的艺术火种。他常说:“教会一名退休工人画一朵牡丹,比在展览上获得金奖更有意义”。在一个雨夜,他为辅导学生参加展览,冒雨骑行十余里,到达画室后,他不顾湿透的衣服第一时间投入到创作教学中。如今,他的学生已遍布各行各业,人民警察、下岗女工等在他的辅导下屡创佳绩。
2021年4月,为弘扬慈善文化、践行慈善精神,朱卫东在涟水县金陵国际大酒店举行“善行助学 大爱无疆”绘画作品拍卖会。他将自己多年创作的120幅国画作品进行拍卖,并将拍卖所得款项全部捐赠给江苏省涟水中学、涟水县外国语学校,用于资助困难学生。
真正的艺术从来不是展厅里的掌声,而是砚台中永不干涸的墨汁。朱卫东是这样认为的。
来源:涟水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