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38年3月12日,奥地利纳粹党在希特勒的支持下发动政变,推翻了奥政府,随后德国国防军进驻奥地利。3月13日,希特勒宣布并签署了德奥合并法律,奥地利被并入德国版图。1938年4月,捷克斯洛伐克境内德裔族群要求把苏台德地区从捷克斯洛伐克分裂出去,并入德国。希特
1938年3月12日,奥地利纳粹党在希特勒的支持下发动政变,推翻了奥政府,随后德国国防军进驻奥地利。3月13日,希特勒宣布并签署了德奥合并法律,奥地利被并入德国版图。1938年4月,捷克斯洛伐克境内德裔族群要求把苏台德地区从捷克斯洛伐克分裂出去,并入德国。希特勒以此为由,在德捷边境集结兵力,对捷克斯洛伐克政府进行威胁。9月29日,英、法、德、意四国在慕尼黑举行会议,签署了《慕尼黑协定》,捷克斯洛伐克被迫将苏台德地区割让给德国。1939年3月,斯洛伐克地区分裂主义者蒂索按照希特勒的旨意,宣布斯洛伐克“独立”,要求德国“保护”。3月15日,德军开进布拉格,占领了整个捷克斯洛伐克。
德国法西斯气焰正盛,血腥味让给他们的野性开始膨胀。下一个目标就是波兰。
一、强盗逻辑:打破地理包围,建立“生存空间”
波兰位于欧洲中部,东接苏联、西临德国。一战之后,波兰获得的“但泽走廊”(西普鲁士走廊)直接将德国本土与东普鲁士分隔。希特勒认为,控制波兰既能打通德国本土与东普鲁士的联系,又能以波兰为“缓冲带”,避免未来同时面对苏联和西欧的两线压力。希特勒在《我的奋斗》中提出,德国需要向东扩张以获取“生存空间”,而波兰是向东的必经之路。优先进攻波兰,可将其作为后续进攻苏联的军事基地和资源补给站,为长期扩张铺路。波兰拥有肥沃的耕地,是欧洲重要的粮食产区,占领波兰可解决德国的粮食短缺问题;同时,波兰的西里西亚地区有丰富的煤炭、铁矿资源,能补充德国工业和军事生产的原料缺口。波兰境内的铁路、公路网络连接欧洲东西部,占领波兰后,德国可掌控中欧的交通枢纽,便于后续向西欧或东欧调兵、运输物资,提升军事行动的效率。
二、局势有利:增强侵略者野心
1938年《慕尼黑协定》后,英法对德国的扩张采取“妥协退让”态度,希特勒判断:只要不直接威胁英法核心利益,英法大概率会继续“绥靖”,不会为波兰全力出兵。事实也确实证明,德国入侵波兰后,英法虽对德宣战,但在西线长期“静坐”,未对德国形成实质打击。为了排除干扰,德国也做了充分的准备。1939年8月,德国与苏联签订秘密协定,划分了在波兰的势力范围,同时确保苏联不会干预德国对波兰的进攻。这一外交突破让希特勒彻底打消了“两线作战”的顾虑,得以集中兵力优先进攻波兰。与此同时,德国已完成陆军机械化改造和空军扩建,“闪电战”的飞机+坦克协同战术需要一个中等规模、地形平坦的目标进行实战检验,而波兰军队装备落后,指挥体系陈旧,是理想的“试手对象”。希特勒还判断,随着时间推移,苏联的军事工业会不断恢复,斯大林大清洗后得军队也会逐步重建,英法也可能加强军事准备,这对德国今后动手不利。避免夜长梦多。
三、宣传口水:动手前的必备
为了给入侵波兰制造借口、营造有利的舆论氛围,德国对波兰发动了一系列口水战和宣传战。首先,编造波兰迫害德国少数民族的谎言。希特勒和德国纳粹高官声称波兰对德国少数民族进行无端挑衅和迫害。戈林控制的报纸也大肆渲染,如1939年8月26日,《柏林日报》称“波兰完全陷入了混乱,日尔曼人家庭在逃亡,波兰军队推进到德国国境边缘了!”《12点钟报》称“三架德国客机受到波兰人的射击,旦泽走廊地带的许多日尔曼农舍成为一片火海”,以此来煽动德国民众对波兰的仇恨情绪。其次,制造德国人“宽宏大量”的假象。1939年8月30日,希特勒令外交部起草了一项解决德波问题的“宽宏大量”的建议,只要求把但泽还给德国,同意格丁尼亚为波兰的自由港,走廊问题在一年后经公民投票解决等。但这项建议根本没有正式提交给英国,更没有让波兰看到,希特勒只是想借此将谈判失败及引起战争的责任加在波兰头上,欺骗世界舆论。第三,进行虚假宣传营造波兰威胁论。纳粹德国的报纸、广播连篇累牍地宣扬波兰扰乱了欧洲和平,以武装入侵威胁德国。《领袖日报》称“华沙扬言将轰炸但泽——极端疯狂的波兰人发动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挑衅!”在德国进攻波兰前夕,戈培尔和他的宣传部在报纸上的欺骗宣传攻势达到高峰,如《人民观察家报》8月27日的通栏标题是《波兰全境均处于战争狂热中!150万人已经动员!》,给公众造成波兰即将进攻德国的强烈心理预期,以便解释即将到来的战争的“正义性”。最后,实施“希姆莱计划”。为了使德国入侵波兰看上去名正言顺,希特勒制定了“希姆莱计划”。1939年8月31日晚上8点,一群穿着波兰军队制服的党卫队成员开枪射击,假装对德波边境地区的德国格莱维茨电台进行攻击,并把事先麻醉过去的集中营囚徒丢在电台门口,充当被打死的电台工作人员。这帮人还用波兰语广播了几分钟的煽动性反德讲话,然后放了几枪离开,以此作为波兰“侵略”德国的证据,为德国入侵波兰制造借口。
四、白色方案:侵略的军事行动以闪电战为核心
德国集结约150万兵力、2800辆坦克、2000架飞机,组成“北方集团军群”,司令冯·博克。“南方集团军群”,司令冯·伦德施泰特。分别从波兰西部、北部和南部边境部署。从9月1日开始发起进攻到10月6日基本结束。
9月1日,德国以“但泽问题”为借口,不宣而战。清晨,德国空军大规模轰炸波兰机场、铁路枢纽和军事基地,摧毁波兰空军主,约300架飞机;同时,德地面部队分三路突破波兰边境防线。北方集团军群从东普鲁士和波美拉尼亚出发,目标攻占但泽(今格但斯克)和波兰北部港口,切断波兰海上退路。南方集团军群从西里西亚和斯洛伐克出发,目标攻占波兰工业核心区(如克拉科夫),并向华沙推进。9月3日,英国、法国对德宣战,二战正式爆发,但英法在西线仅作“静坐战争”,未对波兰提供实质援助。9月7日,德国南方集团军群攻占波兰第二大城市克拉科夫,北方集团军群逼近波兰首都华沙外围。9月8日,德国南方集团军群先头部队抵达华沙近郊,开始对华沙形成初步包围;北方集团军群则向东推进,与南方部队配合,切断波兰军队的撤退路线。9月14日,德国南北两集团军群在波兰中部会师,将波兰军队分割为南北两部分,波兰主力部队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9月17日,苏联根据《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秘密议定书,出兵波兰东部(西白俄罗斯和西乌克兰地区),波兰陷入两线作战,抵抗彻底崩溃。9月18日,德军完成对华沙的全面包围,开始持续炮击和轰炸,波兰军民虽顽强抵抗,史称“华沙保卫战”,但装备差距悬殊,补给断绝。9月27日华沙守军弹尽粮绝,宣布投降,德军占领华沙。10月6日,德国占领波兰全境(除东部被苏联控制的区域外),波兰流亡政府逃往英国,入侵行动正式结束。
来源:国福开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