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领域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司法审判……今天的发布会聚焦知识产权强市建设→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4-22 22:04 1

摘要:今天(4月22日)上午,市政府新闻办举行市政府新闻发布会,市知识产权局局长芮文彪介绍上海推进高水平改革开放知识产权强市建设有关情况,市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曹洁、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陆韬宏、市公安局经侦总队总队长胡斌勇、市人民检察院检委会专职委员陈子龙共同出席新闻发

今天(4月22日)上午,市政府新闻办举行市政府新闻发布会,市知识产权局局长芮文彪介绍上海推进高水平改革开放知识产权强市建设有关情况,市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曹洁、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陆韬宏、市公安局经侦总队总队长胡斌勇、市人民检察院检委会专职委员陈子龙共同出席新闻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

——热点问答——

强化专业支撑、优化服务供给、深化前沿问题研讨,加强人工智能领域知识产权保护

Q

光明日报:请问市知识产权局,今年知识产权宣传周主题是“知识产权与人工智能”,能否介绍一下关于加强人工智能领域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有哪些针对性举措?

A

芮文彪:人工智能是上海三大先导产业之一,也是上海建设国际科创中心的重要支撑。围绕加强人工智能领域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主要开展了三方面工作。

一是强化专业支撑,提高保护水平。为健全人工智能领域知识产权保护机制,我们去年7月,成立上海市人工智能知识产权保护专业委员会,组建人工智能领域知识产权专家库,支撑专利侵权判定咨询等工作,针对性强化了人工智能领域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技术支撑。

二是优化服务供给,提升保护效能。拓展上海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的IPC分类号,支持符合条件的人工智能领域专利申请通过专利快速预审通道加快专利授权。发挥专利侵权纠纷行政裁决效率高、成本低、专业性强、程序简便的特点,依法高效保护人工智能领域专利权人合法权益。开展数据产品知识产权登记试点,促进数据要素有序流通和数据价值充分实现,助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

三是深化前沿问题研讨,加强能力建设。充分依托行业专家力量,加强人工智能产业知识产权保护热点、前沿问题研究,组织开展人工智能企业专项调研,聚焦人工智能生成物的知识产权归属及侵权责任界定、人工智能训练数据的知识产权侵权风险等深化研讨。组织开展人工智能企业专题培训,邀请国家知识产权局资深专家等指导企业更好开展人工智能相关专利申请布局。

下一步,我们将更好指导发挥上海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和人工智能知识产权保护专委会等作用,支持人工智能企业进一步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和运用,助力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激发创新创造活力,营造创新法治环境,加强司法规则引领,支持企业创新发展

Q

新华社:请问针对关键技术领域的创新成果侵权,上海法院如何推进知识产权司法审判工作,保障企业创新发展?

A

曹洁:近年来,上海法院以高质量、高水平的知识产权司法护航新质生产力发展。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严格保护知识产权,激发创新创造活力。上海法院加强关键技术领域创新成果的司法保护,去年共审结侵害发明专利、技术秘密、计算机软件等技术领域侵权纠纷案件5,272件。我们审结的侵害图形用户界面外观设计专利案,获评人民法院保护科技创新典型案例。我们进一步加大对恶意侵害知识产权行为的惩治力度,去年依法适用惩罚性赔偿判赔总金额1.1亿余元,同比增长132%。

二是强化制度机制建设,营造创新法治环境。近年来,上海法院致力于构建有利于侵权事实查明的证据审查机制、有利于知识产权价值实现的损害赔偿机制、有利于纠纷及时有效解决的案件裁判机制。去年,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发布了《关于全面推进知识产权审判工作现代化 护航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意见》,提出12项工作举措,全面回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司法保护需求。

三是发布系列典型案例,加强司法规则引领。上海法院围绕商业秘密保护、技术创新成果权属认定等重点领域,以及电子游戏等新兴产业,发布了专项典型案例,进一步发挥典型案例对市场主体创新创业和产业健康发展的指引作用。明天,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还将发布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新质生产力发展典型案例,涉及核能发电、医疗器械、互联网软件、芯片、人工智能技术等领域。

四是完善服务保障体系,支持企业创新发展。近年来,上海法院着力完善知识产权巡回审判服务保障体系,重点服务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以及全市科创园区、企业,定期开展庭审进园区、讲座培训、普法宣传、调研走访等活动,打通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最后一公里”。今年的“全国知识产权宣传周”活动期间,上海法院正在和将要开展法治宣传等服务活动达百余次。

下一步,上海法院将全面推进知识产权审判工作现代化,全力护航新质生产力发展。

强化严格保护、促进有效运用、优化服务供给,促进民营企业更好投资、更优发展

Q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前不久上海市委市政府印发了《新时代新征程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上周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专门对文件进行了解读,请问在加强民营企业知识产权工作方面,上海有哪些举措,对企业出海遇到的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和诉讼怎样做好支撑?

A

芮文彪:民营经济是推动上海城市发展的重要力量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近年来,市知识产权局围绕促进民营企业更好投资、更优发展,主要做了三方面工作。

一是强化严格保护,护航民营企业创新。制定实施《上海市知识产权保护条例》等地方法规,坚持对民营企业的知识产权给予同等保护。出台电商平台、医药采购等重点领域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指导电商平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管理标准化建设。将300多家民营企业的400多件商标纳入上海市重点商标保护名录,通过联合执法、网络监测等措施强化精准保护。同时,市知识产权局靠前服务民营企业“走出去”需求,在上海设立3家国家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中心地方分中心、37家维权援助工作站,在7个重点贸易投资国家设立上海企业海外知识产权服务站,建设海外知识产权纠纷预警信息平台,并建立了近百人的专家顾问团队,帮助企业积极应对海外纠纷。

二是促进有效运用,赋能民营企业发展。深入实施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推动高校、科研机构和医疗卫生机构的“沉睡专利”向民营企业实施转化。组建产业知识产权创新联合体。支持民营企业开展知识产权共享保护,组建若干重点产业专利池,探索知识产权开源共享新模式,加强知识产权管理标准建设。联合多部门出台知识产权金融工作系列政策,建立知识产权质押贷款风险“前补偿”机制和“保证金”制度,助力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设立知识产权专项资金,以专利工作试点示范单位创建及高价值专利培育、专利导航等项目为抓手,加强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能力建设,惠及民营企业1300多家次,2家上海民营企业摘得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全球奖。

三是优化服务供给,助力民营企业成长。市知识产权局持续建设“1+1+X”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提升知识产权线下“一门式”综合服务窗口和线上“一件事”集成服务平台服务水平。组织开展“知识产权服务万里行”系列活动和知识产权服务中小企业专项行动,支持在科技型民营企业集中的园区开展中小企业知识产权集中托管项目,为民营企业提供低成本、专业化知识产权服务。实施知识产权公益性数据库服务项目,每年惠及中小企业200多家。

下一步,市知识产权局将以落实《新时代新征程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为抓手,进一步加强民营经济知识产权服务和保护工作,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持续营造良好的知识产权环境。

深化产学研融合,助推成果转化,不断培育医疗机构知识产权运营能力

Q

上海电视台:医药卫生作为知识产权的重要领域,生物医药产业又是本市三大先导产业之一,卫生主管部门在推动成果转化和医企协同方面有些怎样的措施?

A

陆韬宏:成果转化作为知识产权运用的直接结果,对知识产权强市建设、本市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都至关重要。市卫生健康委近年来不断协同市知识产权局等有关部门加强成果转化工作的模式探索和方法研究,指导医疗机构优化完善成果转化管理、不断提升工作能级。

一是支持医企协同创新研究,深化产学研融合。市卫生健康委为进一步加强医疗机构与企业合作,一方面通过政府主导,在前沿医疗技术、新兴交叉领域陆续开展协同创新集群、智慧医疗、医学新技术研究与转化种子计划等产学研医融合项目,希望通过一系列项目鼓励企业早期介入医学研究,与医疗机构共同开展符合临床需求的科学研究、开展符合市场需求的创新产品研发。另一方面,引入社会资本设立“海上医昇”临床研究专项,由企业出资、出题,政府制定招标指南,医疗机构揭榜挂帅,充分发挥企业“出题人”和“阅卷人”的作用,引导企业与医疗机构加强协同创新研究,解决科学问题,助力产业发展。

二是搭建平台,助推成果转化。市卫生健康委自2022年起,联合市科委、市经济信息化委、市知识产权局和市药品监管局举办“春昇杯”医学创新人才大赛,通过“路演”建起医疗卫生机构与医药企业、投资机构面对面交流渠道,在加强医学创新人才挖掘培养同时促进“医企研用”融合发展,推动高价值专利的高效益运用。目前已有多项参赛项目通过这一平台成功转化,“春昇杯”的品牌效应、平台优势和引领作用不断加强。2024年支持并指导申康中心探索成立上海临床创新转化研究院,通过市场化、专业化的医学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为本市有条件的医疗卫生机构开展作价投资提供优质服务,打通临床创新与转化的关键链路,高效链接临床与企业,促进高质量临床研究成果的孵化与转化。

三是不断培育医疗机构知识产权运营能力。市卫生健康委与市知识产权局共同评定了本市10家医疗机构为上海市医疗卫生系统知识产权运营中心项目承担单位。通过政府专项资金支持,帮助医疗机构健全成果转化运行机制,进一步推动医疗机构知识产权运营工作优化架构、完善制度、理顺机制,促进高价值专利培育和运用,提升知识产权运营工作能级。

在以上基础上,市卫生健康委还通过出台相关政策、开展改革试点、举办培训等,在行业内营造推动成果转化的良好氛围,积极解决成果转化过程中的堵点与难点,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科技创新的前沿在哪里,司法服务保障的措施就跟进落实到哪里

Q

上海法治报:当前上海正处在国际科创中心建设强功能的关键阶段,请问检察机关如何加强科技创新成果的司法保护?企业如果希望获得更便捷的知识产权保护相关法律服务保障,有什么途径?

A

陈子龙:当前上海正处于国际科创中心建设强功能的关键阶段,为了更好保护知识产权提升创新驱动力,上海检察机关首先优化组织机构,2024年4月,市检察院单设知识产权检察部,成为全国单独设立知识产权检察部门的两家省级检察院之一,指导三分院、各基层院知识产权检察办公室,一体履行刑事、民事、行政、公益诉讼“四大检察”职能。

二是立足法律监督和高质效办案主责主业,加强对知识产权全方位保护。2024年,上海市检察机关共受理侵犯知识产权刑事案件1744件,同比增长近三成,批准逮捕584人,提起公诉1702人。在民事检察领域开展知识产权恶意诉讼专项监督工作,在行政检察领域开展不起诉后反向移送行政处罚案件337件,公益诉讼领域已受理知识产权案件线索10件,目前正在排查。全面强化落实知识产权刑事、民事、行政、公益诉讼“一案四查”履职机制,开展综合履职459件,确保对违法犯罪人员不枉不纵,实现侵权惩治链条的闭环。

三是不断加强对创新成果与创新过程的保护,特别是对高新技术、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等重点领域商业秘密的保护。2024年,上海检察机关受理侵犯商业秘密类犯罪案件29件53人,成功办理了多起商业间谍案以及全国首例人工智能领域侵犯商业秘密案等案件,涉及集成电路、人工钻石、新能源技术、特种设备、食品配方等高新技术领域。

关于企业很希望获得便捷的知识产权法律服务保障,司法机关能够做什么,怎么做?科技创新的前沿在哪里,司法服务保障的措施就跟进落实到哪里。调研发现,上海国家级研发机构、跨国公司研发中心、高新技术企业大多数集中在全市各产业园区,这些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是国际国内高新技术的重要承载区和知识产权的集聚区。一方面这些落户在园区内的研发机构和生产企业对知识产权保护的内生需求十分强烈,另一方面,园区本身就是一个综合服务平台,可以很好将行政、司法乃至立法民意收集等功能糅合在一起。基于此,上海检察机关充分利用园区综合服务功能,于2024年在全国率先建立“科创园区法治副园长”机制,力争零距离服务一线创新主体。全市检察机关分别与28个国家级、市级先导产业、重点产业集聚的科创园区签署合作协议,提供常态化法治服务。市院陈勇检察长就担任了临港新片区的法治副园长,法治副园长日常履职以有效落实企业维权、线索收集研判、座谈培训讲座等形式提供检察服务160余次,从中挖掘并办理了一批侵犯国际知名品牌与本土老品牌知识产权的案件,切切实实增加权利主体获得感。

依托“砺剑”专项行动,严厉打击、防范各类侵犯知识产权犯罪

Q

解放日报:请问过去一年,上海警方在打击防范知识产权犯罪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有哪些举措?

A

胡斌勇:近年来,上海警方以护航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为目标,依托“砺剑”专项行动,严厉打击、防范各类侵犯知识产权犯罪。一年来,全市公安机关共破此类案件1300余起,捣毁窝点1800余处,保护了100余个中外知名品牌的合法权益。在具体做法上,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多方联动,提升发现线索的效能。当前,侵犯知识产权犯罪呈现出手段更专业、更隐蔽,侵害的客体更多元等特点。对此,上海警方与多方深化联合,尤其是结合行政监管部门的日常监测、网络电商平台的风险排查,从行业自治,到行政监管,再到刑事打击,共同构建多维的知识产权保护网络。

二是深挖源头,强化打击查处的力度。近年来,上海地区侵犯知识产权案件主要表现为两类情况,一是“内鬼”窃取商业秘密;二是外部的“李鬼”实施侵权假冒。对此,警方的行动目标十分明确,就是要“打源头、端窝点、摧网络、断链条”。窃取商业秘密的,从窃取者到使用者,团伙成员一起抓;侵权假冒的,从材料、加工、仓储、销售各环节击破,上游下游一起打。

三是问需于企,提供专业高效的服务。去年4月,上海警方会同市工商联,在全市各区建成并运营了市、区两级,共17家“蓝鲸”护企工作站。工作站的建立主要解决了以下三方面问题。

一是配置专业警力,企业需求快速响应。工作站选址商务楼宇、工业园区等企业聚集地,站点配备经验丰富的专职民警,每周2天站点驻勤、全天电话值守,为企业提供“家门口”的一站式服务。

二是丰富护企资源,司法保障更为全面。多家工作站由公检法、市场监管、政法院校派员入驻,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法律咨询。

三是线上线下融通,助企服务全程在线。不断深化“沪企管家、护企有我”线上专窗建设,企业可在线留言,民警将针对性开展答疑解惑。

在此,也欢迎所有在沪企业对“蓝鲸”护企工作站的发展提出宝贵的意见、建议,希望能够为上海加快建设国际知识产权保护高地,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依法平等保护、优化营商环境,创新工作机制、提升审判能力,加强国际交流、讲好中国故事

Q

中国日报:请问高院,上海正在加快建设国际知识产权中心城市,在这样的情况下,高质量司法服务高水平开放是非常重要的。上海法院的司法保护工作怎么体现“国际化”,彰显我们的国际影响力?

A

曹洁:近年来,上海法院立足审判职能,以高质量知识产权审判服务高水平对外开放,为全球知识产权治理贡献上海司法智慧。一是依法平等保护,优化营商环境。依法公正高效审理各类知识产权案件,平等保护中外当事人合法权益。主动对接国际经贸规则,打造了一批标杆性、引领性案例,有力提升了上海法院知识产权审判的公信力和国际影响力,为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注入源源不断的司法动能。如,上海法院审结假冒“Zespri佳沛”注册商标的刑事案件,对3名被告人均判处有期徒刑三年九个月并处罚金。审结涉瑞典轴承品牌“斯凯孚(SKF)”商标侵权及不正当竞争纠纷案,全额支持了原告的赔偿请求。

二是创新工作机制,提升审判能力。上海法院致力于开拓创新,在全国率先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仲裁与调解中心签署《谅解备忘录》,发布《诉调对接工作办法》,委托调解涉外知识产权案件,拓展知识产权解纷渠道。进一步深化知识产权民事、行政、刑事“三合一”审判机制,强化司法保护与行政保护的衔接协调,提升涉外知识产权保护整体效能。研发多个数字应用场景,以数字化改革赋能涉外知识产权审判工作提质增效。

三是加强国际交流,讲好中国故事。近年来,上海法院积极参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框架下的全球知识产权治理,通过举办研讨会、接待来访,选派法官参加国际会议等,不断加强与相关国家、国际组织的交流,赴高校为外国留学生开设全英文知识产权实务课程,多场合多渠道讲好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的中国故事。

下一步,上海法院将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审判职能作用,以更加积极的姿态,为上海建成国际知识产权保护高地、加快建设“五个中心”贡献司法力量。

来源:上海发布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