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宋元佛画”,即指中国宋元时期创作的佛画。日本是一个有着悠久佛教历史的国家,从佛教大国中国进口了众多文化遗产。这些宋元佛画主要创作于平安时代后期至镰仓时代,其中不乏在中国绘画史上也堪称杰作的精品。这些佛画不仅被供奉于寺庙,也成为其他艺术家的创作范本,并深深地融
“宋元佛画”,即指中国宋元时期创作的佛画。日本是一个有着悠久佛教历史的国家,从佛教大国中国进口了众多文化遗产。这些宋元佛画主要创作于平安时代后期至镰仓时代,其中不乏在中国绘画史上也堪称杰作的精品。这些佛画不仅被供奉于寺庙,也成为其他艺术家的创作范本,并深深地融入了日本文化之中。
京都国立博物馆年度大展“宋元佛画:东渡日本的诸佛”海报
京都国立博物馆年度大展“宋元佛画:东渡日本的诸佛”特展汇集了日本收藏的宋元佛画,并结合其创作地背景,介绍每幅作品的独特之处。虽然被归类为“宋元佛画”,但其内容、时代、地域、人物等复杂多样的面貌依然清晰可见,让观众重新审视传承这些佛画的日本文化的国际性、包容性和多样性。
国宝《孔雀明王像》,京都仁和寺藏,前期9.20~10.19展示
“宋元”本指中国的两个朝代——宋朝(960-1279)和元朝(1271-1368)。但在日本,自中世纪以来,“宋元”一词也代表着一种特殊的价值。从平安时代后期到镰仓时代,许多宋元商品通过直接贸易进口至日本。即使在宋元两朝灭亡之后,进入室町时代,“唐物”仍然被视为珍品,尤其受到尊崇。其中最突出的例子是足利幕府收藏的“东山御宝”,这些唐代文物至今仍备受推崇。第一部分“宋元文化与日本”将简要介绍日本长期以来珍视和推崇的宋元文化,并介绍宋元佛教绘画。
国宝:徽宗《秋冬山水图》,京都金地院藏,前期9.20~10.19展示
第二部分“去往大陆求法:传承教法的祖师形象”则回答了一个重要的问题:为何日本保存了如此多的宋元佛教绘画?
日本自古以来就信奉佛教,为了从佛教发祥地中国汲取佛法,曾多次远渡重洋来到大陆。前往宋元的日本僧侣们参访了当地的圣地和重要寺院,在当地僧侣的指导下学习佛教的最新发展。此外,宋元时期的佛教文物也大量传入日本,包括佛画、佛像、佛经、生活规矩、寺院法器等,并得到了精心的保存。通过这些作为传承见证的中国祖师画像,展览探讨了佛教文化在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影响下如何进行交流。
国宝:《无仙禅师像》,自题,京都东福寺藏,后期10.21~11.16展示
唐朝(618-907)灭亡后,宋朝于960年统一中国。从宋朝建立到靖康之乱(1127年)的时期称为北宋(960-1127年),迁都江南后的时期称为南宋(1127-1279年)。宋代科举制度全面推行,士大夫阶层主导社会,培育了知识文化。绘画以宫廷为中心,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佛教绘画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此外,南宋皇朝所在地临安(浙江省杭州市)一带佛教传统浓厚,拥有天台山、阿育王山、普陀山等圣地。当时,以明州(宁波)为中心的临安地区创作了大量佛教绘画。第三部分“宋代佛教绘画面面观:宫廷与地方”即探讨了日本现存的佛教绘画是如何在宋代背景下创作的。
国宝:布悦阿弥陀三尊像,京都清净院藏,后期10.21~11.16展示
日本佛教的重大转折点之一是南宋镰仓时代禅宗的全面传入。与此同时,以水墨画为基础的绘画也开始广泛传播。活跃于南宋末年至元初的禅僧牧溪,是一位水墨画大师,堪称日本最受爱戴的中国画家。他师从临济宗著名僧人无准师范(1177-1249),是他在日本受到广泛认可的重要因素。牧溪的画作以其朴素、略显粗犷的笔触和浓郁的淡墨效果,展现了当时中国禅寺水墨画的风格。第四部分“牧溪与禅林绘画”以牧溪的代表作《观世音猿鹤图》等作品为切入点,追溯宋元时期丰富多样的禅宗绘画。
国宝:《观音猿鹤图》,牧溪,京都大德寺藏,后期10.21~11.16展示
高丽王朝(918-1392)于公元918年在朝鲜半岛建立,并发展成为一个虔诚的佛教国家。高丽悠久的历史与中国宋元王朝的兴衰交织,与宋元两国的交流也与高丽时期的佛教绘画创作息息相关。高丽时期创作的一些佛教绘画,既继承了北宋时期的绘画传统,又带有元朝的特色。自中世纪以来,传入日本的高丽佛教绘画逐渐与被称为“唐画”的中国绘画相混淆,但近年来的研究逐渐揭示出它们各自的特征。第五部分“高丽佛画与宋元时代”将汇集高丽佛教绘画,探讨其与宋元时期绘画的关系,并探索其高度精致独特的魅力。
重要文化遗产:《弥勒下生变相图》,李晟,京都妙满寺藏,前期9.20~10.19展示
从中国传入的物品远不止佛教绘画。比绘画更难运输的佛像也漂洋过海从中国传入。当日本试图模仿中国佛像创作时,其原型不仅限于佛像,还包括圣像和绘画。
镰仓时代,从宋朝归来的僧侣建造了中式寺庙。从宋朝传入的佛像被供奉于这些寺庙中,并受其影响,创作出独具异域风情的佛教造像。“主题:中国传来的佛像”部分将介绍中国元素在佛教造像中的运用,包括宋代流行的“逆手佛”、表现“生身性”的造像,以及供奉舍利或五脏的造像。
重要文化遗产:《如意轮观音坐像》,京都透玄寺藏,全期展出
道教与佛教一样,在中国历史悠久,深受人们的信仰。宋元时期的佛道绘画中,经常出现融合两种宗教特色的绘画作品。这些作品形式多样,既有融入道教元素的佛教绘画,例如描绘各种神灵的水陆画,也有与地狱信仰相关的十王画,以及与禅宗创始人形象有着密切关联的仙人画。此外,摩尼教图像学借鉴佛教传入中国,在不熟悉它的人看来,它只是佛教绘画,幸运的是,这种形式至今仍保存完好。第六部分“佛教绘画的周边:道教与摩尼教之间”将探索宋元佛教绘画的多元面貌,追溯图像学与传播到佛教周边的其他宗教之间的互动。
《摩尼诞生图》,九州国立博物館藏,前期9.20~10.19展示
佛经,即佛陀的言教,在佛教文化遗产中尤为珍贵。佛经虽然是书面文献,但其封面内页绘有佛像、菩萨和经文场景的插图。除了手抄佛经外,宋代发展并普及的雕版印刷也出现了卷首插图和插图。佛经的配画也是佛教艺术的重要代表,随着佛经的普及,这些画作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佛经画的世界”部分将比较宋元时期的佛经画与高丽时期的佛经画,探讨东亚发展与佛教绘画之间的关系。
《华严经》,藏青纸金银铭文,《普贤行愿品》(卷首),全期展出(《普贤行愿品》将于后期展出)
宋元佛画担负着多种功能,包括作为供奉本尊的画像、庄严的仪式空间以及传达禅宗精神的挂轴。这些佛画作为典范图像在日本被广泛复制。此外,在成为日本艺术家宝贵范本的宋元佛画中,道教人物画和禅林水墨画在笔触和主题上比宗教人物画更加自由,为新作品提供了灵感。梁楷、牧溪、颜辉等一些艺术家的表达方式被整合成一种风格(笔法),并被广泛模仿。本次展览的最后“日本美术与宋元佛画”部分,将探讨宋元佛画如何成为日本艺术成熟的基础。
重要文化遗产:《枯木猿猴图》,长谷川等伯,京都龙泉寺藏,后期10.21~11.16展示
来源:辛瓜地考古论史